张 宁
2007年7月初,来自辽宁省康平县农村的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志峰即将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
这天,李志峰赶完一场招聘会,垂头丧气地往回走。突然,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中年妇女走到他身边:“小伙子,去同仁济医院怎么走啊?”李志峰正烦着,就大致说了一下。可是,那位妇女没听明白,她从挎包里掏出纸和笔递过来:“对不起,我初来沈阳,麻烦你给我写下来,好吗?”看着中年妇女焦急急的神情,李志峰心想,看来她真有急事,不如做件好事吧。于是,李志峰把那位妇女带到了医院。妇女很感激他,拿出10元钱感谢他。李志峰“吓”了一跳——举手之劳,怎么能收人钱呢?他拒绝了。
回学校后,李志峰对同寝室哥们讲了这事,还开玩笑地说:“找不着工作,干脆给别人指路去。一天指几趟路,也够吃饭了!”同学笑他“想钱想疯了”。李志峰不以为然,他觉得还是有赚头的。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他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花3天时间在火车站、汽车站、人流量大的公交车站等地,进行访问调查。回去一统计,他发现: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可“有偿指路”,其中多数人认为每次收费2-5元比较合理。李志峰决定试一下这个新职业。
第一天,李志峰选在沈阳北火车站前的公交车站。果然,很多从火车站出来的人,都聚在公交站牌前。李志峰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子盯着丫牌看了又看,好不知道如何坐车,他便大胆走上前:“请问,需要指路吗?”那位女子望着他,迟疑地点了点头。告诉了她走法之后,李志峰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这是有偿指路,请付费3元。”女子不解地看着他,问道:“怎么,问个路还要付钱?”李志峰猜想她一定是把自己当成坏人了,他强作镇定地说:“是的,我是专业指路,每次收费3元。”女子丢给他3元钱,转身就走。李志峰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觉得自己真有点无赖。
一个在火车站广场叫卖地图的小贩目睹了这一幕,对他说,“小伙子,这指咱是个好主意,可是弄不好,你一提收费,别人还以为你敲诈呢!”李志峰一想,超市商场都是明码标价,我也来个“挂牌上岗”。当晚,李志峰就做了一个“问路咨询,每次3元”的牌子。
第二天,李志峰又来到沈阳北站,他把招牌一举,就站在公交站台等生意上门。看到他的样子,有人窃笑,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李志峰只是镇定地回以微笑。终于,有人来问路了,并主动付了指路费。这给了李志峰信心,他更坦然,“生意”也就更好做了。当天他赚了50多元。
接下来的日子,李志峰每天都精神抖擞地赶到沈阳北站。虽然收入有时少得可怜,他还是坚持了下来。2007年10月初,李志峰在站前广场转悠,无意间发现一个报刊亭前挂了一块“指路问路,只收2元”的牌子。看来,有人准备跟他抢饭碗了。面对竞争对手,李志峰只有跟着市场走,把收费标准降到了每次2元。为了扩大领地,李志峰转战沈阳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每月的收入维持在1500元左右。沈阳辖1市、9区、3县,地域广阔。李志峰毕竟不是沈阳本地人,不可能对任何地方都非常熟悉。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本地通”,李志峰买了最全最新的沈阳地图册,查找各种市情资料并记住。为了方便顾客,他还随身带着地图、笔和便条,必要时给顾客画路线草图。凭着不怕吃苦的劲头,几个月内,李志峰就把沈阳各区的地名、公交线路弄了个了如指掌。
2008年春,李志峰在沈阳南站碰到一对年轻夫妇前来问路。他们新婚不久,是来沈阳旅游度蜜月的。这对夫妇提出,“我们准备在沈阳玩一个星期,一旦摸不着路了,我们就给你打电话,怎么样?”李志峰欣然同意,给对方留了他的电话号码,他们一次性给了他20元,随后几天,李志峰通过“电话遥控”,给那对夫妇指了很多次路。这件事以后,李志峰扩大业务,主动提出可以给顾客电话指路,不少来沈阳旅游、出差的人都同意了。李志峰也增加了一些收入。
除了“电话指路”,李志峰还时不时客串一下“导游”。2008年夏天,一位澳大利亚游客来沈阳游玩,向李志峰问路时,提出让他当导游。李志峰答应了。当日,他带着老外逛故宫,游太清宫,泛舟南湖,品尝东北饺子,晚上,还把老外送进一家酒店住下。那天的费用都是老外出的,最后,老外还付了200元小费。
李志峰的思路豁然开朗。他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做个“知道分子”也能赚钱。只要客户愿意,他也可以当业余导游。李志峰感觉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他一方面强化自己的英语口语,一方面全面熟悉沈阳的星级酒店、旅游风景区、购物场所等,决心做一个无所不知的“本地通”。他还在一些自助游网站上发贴子,介绍自己的业务,欢迎到沈阳旅游的各地朋友找他咨询。
指路业务迅速拓展,除了给李志峰带来翻倍的收入,还让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结交了几位外国朋友。现在,李志峰正准备注册一个小型的咨询公司,他要用知识为别人带来方便,也为自己带来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