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独有的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片种,武侠片在传承侠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武侠片精心编织了一个由侠士主持公道并伸张正义的社会神话,有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渐渐积淀出了“侠士情结”。这种情结来源于传统社会,黑暗的政治、不平的社会、森严的等级、贫困的生活,使中国人普遍幻想救世主——明君、清官、侠客、神仙。盼他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由于侠士来自民间与民众血脉相连,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平民行为的极端代言人、不平秩序的永恒挑战者——于是侠士也就成了平民的情感依赖和精神期盼。而由侠士来主持公道和伸张正义的社会,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能反映电影编剧对现实规则的深刻质疑与隐性反抗,这种审美取向极易赢得广大平民的心灵共鸣。
侠士形象不仅是平民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也寄托了中国文人的价值梦想。在传统社会,科举失意文人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科举成功者在官场上步履维艰,于是都产生了不满现实的倾向,并逐步形成了对现存秩序的叛逆意识。他们开始对“徜徉于世俗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陕士满怀向往,因此通过撰写侠故事、弘扬侠文比、讴歌侠精神来寄托自己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对侠文化的生动演绎成了文人合理的情感释放途径,现代电影作者接过了这一文化接力棒,进一步深入挖掘侠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融入了新的情感宣泄。
然而,透过近年来一些武侠影视剧及武侠游戏的发展脉络,折射出的竟是一段苦旅,一段被曲解、被异化、被解构的发展苦旅。
当代有许多制片人,因为看到武侠题材群众基础好,拍武侠影视剧有利可图,于是蜂拥而上,争选武侠题材,结果导致了武侠片的泛滥,导致了武侠情节的喧宾夺主,导致了侠文化的本义丧失,让观众痴迷于武侠影视剧曲折迷离的情节、可歌可泣的爱恋、以血还血的复仇,迷失了真正的侠文化内涵。
比如,武侠剧故意制造大量冲突与悬念,特别是与主角相关的冲突多、悬念多,致使观众对主角的命运时刻关注。这是武侠片吸引人的一大法宝,看各个版本的电视剧《碧血剑》,袁承志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冲突的核心,总是在这种威胁消除后又出现新的人物增加新的威胁,让人欲罢不能。而在一味的利益冲突中,也穿插一些情感冲突,在钩心斗角累了之后再来享受一下温情浪漫,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放松。所以主角随时处于斗争与情爱的漩涡中,虽然让观众在紧张的高潮中获得了愉悦,但同时也消弭了影片本身应具有的侠文化浸染力。观众沉湎在情节激发出的感官快乐中,丧失了文化追寻能力与文化反思意识,曲解了侠文化的真谛。
对于解构中国侠文化出力最勤的,还是中国影界的实力派导演们。武侠片的导演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世界级的大导演,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大悲剧——为了在国际著名影展上获奖,拍武侠片时,刻意去迎合西方人的口味,结果从更深的层面、更大的范畴解构了中国侠文化。
西方人的口味集中体现在爱情唯美和个人至上两方面,这两方面也是电影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因此,为了让自己拍的电影称雄全球票房或闪亮于国际知名电影节,导演们颠覆了侠文化集体主义精神。中国武侠的个人主义英雄观,都建立在合乎传统道德的集体基础上。即使是充满叛逆精神的杨过,最终也皈依主流道德,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但西化倾向导致电影人纷纷淡化集体主义精神,去追求美国式的个人主义,片中人物开始逃离大众,否认社会责任,沉湎个人情感,完全背离了侠之风骨。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之所以票房失败,就在于片中主要人物为了纯粹的爱情纷纷抛弃了各自的社会属性、身份定位,令中国观众难以接受。李安的《卧虎藏龙》之所以在海外好评如潮,在国内横遭非议,就是因为片中玉娇龙的美国风格:对老师隐瞒心诀,对父母订的婚约弃如敝屣,对情人置之不理,对恩人挥剑相向,完全践踏了中国伦理中最不可侵犯的父女、师徒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相反代表侠精神的李慕白则显得十分暗淡,令中国观众气闷不已。
导演们还倾心于电脑特技,使武侠片过多关注花样繁多的武打器械,导致侠文化的退场。现代技术的介入为武侠片插上了科幻想象的翅膀。《天地英雄》、《七剑》与《无极》纷纷借助电脑特技从而成为一道道视听享受的大餐。
然而,技术的花哨恰恰意味着精神的浅薄。《七剑》中,一开始就展示了以先进冷兵器屠灭村庄的段落,影片在器械上极尽翻新之能事。而对天山七剑的表达。也重在展示器械的精良。七剑持有人的武功、精神以及个性魅力全都埋没在诡秘的器械中,观众甚至不能将剑与人对上号。在传统侠文化中,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器械的精良恰恰是道义精神缺损的表征。于是在《七剑》中,以简胜繁、以小搏大式的传统文化所演绎的侠特质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了一个拯救武庄的空壳。于是,善恶的区别竟以技术的高低来判定,影片失去了中华伦理,步入了器械纷飞、血腥一片的陷阱。
更有甚者,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对历史采取了冷淡态度,消解了侠文化的厚重感。《七剑》的历史背景淡到了无,“禁武令”也十分虚妄。《卧虎藏龙》、《英雄》虽有历史背景,但这些背景与武侠世界缺乏有机联系。壮阔的礼仪,闪亮的战甲,华丽的服饰,与其说是在还原历史,不如说是导演在挑逗观众的视觉新奇,在迎合西方人对东方的审美狂想。
在武侠片泛滥的同时,网络武侠游戏的兴起,也进一步异化了侠精神。对于游戏制作者而言,玩家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所以他们本着对玩家负责,尊重玩家意见的态度来演绎侠文化,因此传统侠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统统抛弃,原因只有一个:没新意、不好玩。
在武侠游戏中,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最后能够达到武仙的境界。武仙的精神是:以力证道。传统侠文化中的各种武器,在游戏中全映射一种力量。而在那之后的,代表着的是天地间那些强势的、蛮横的、威严的存在。它在游戏中很具象,在你弱小的时候,会让你畏惧。但是,在你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你会觉得那是触手可及的。那些曾经让你仰视的、崇拜的、认为不可超越的存在,其实,一直都在被你慢慢逼近。或许,曾经无数次将你碾碎的那些力量,只不过是明天的你自己。这种设计思维让玩家误以为:在侠文化中,力量是检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让自己拥有更大的力量,才能真正接近侠的核心——道!于是,侠文化在广大爱好武侠游戏的青年心目中,成了暴力文化的代名词。
侠文化在当代一路走来,经历了一路苦旅。但只要侠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中国,有大量传统典籍在提供依托,有大量忠实群众在恒久守望,它必将以它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以它对中国人道德乐园的支撑力,永远灵动在炎黄子孙的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