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文
缘起
我组李霞老师要在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一节研讨课,最终选了《老王》这篇文章,于是伴随着李霞开课这个过程。我们组里便有了一次扎实的围绕《老王》一课的校本教研活动,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汇报我们这次活动的过程。
一、找来的资料又都丢下
李霞接到开课任务之后,我第一时间就在大组教研活动时说了这件事,组内老师一致认为一定要群策群力,出色地完成此次任务。
于是,组里老师有的上网查阅有关《老王》的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了近两年的《语文教学通讯》,找到了其中涉及到《老王》一课的资料,组里老师还把在九中举行的市教研活动上的同题课《老王》的上课细节一一回顾,结合自己的听课感受把那堂课的优劣得失一一分析给李霞听,以便她扬长避短。
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大功告成!
但是很快,无论是李霞本人也好,还是我们这些热心的出谋划策者也好,都认识到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搜寻现有的资源远比不上回到课文文本的研读来得重要!
文本研读,没有终南捷径;文本研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我们丢下费尽心思找来的资料,都潜下心来,认真研读《老王》。
我们一句句地细读、一字字地揣摩。文本的挖掘让我们觉得越挖越有内涵,越读越觉得杨绛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围绕当中的一些细节,我们经常各人有各人的解读,时常为某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二、想起的设计经常被推翻
通过研读文本,我们教师对《老王》这篇文章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面对初二的学生,如何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把课文上到何种深度?教学问题如何设计、如何避开别人上课的思路,上出新意……
容我大致回忆一下,我们先后有从“幸运的人”与“不幸的人”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老王为我做了什么,我为老王做了什么,我没为老王做什么”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活着的“老王”和“死去的老王”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弦外之音”切入的教学设计,有从“小人物、小事件、大主题”切入的教学设计,……粗略算来,大约有六七个版本的教学设计。每一个版本的讨论都是那么激烈、深入。有的版本想来很好。但操作性不强,否定;有的版本的教学设计或已成熟,甚至已经试讲。但我们听后觉得缺乏新意,推翻。每一个版本的讨论都伴随着瞬间的惊喜、一度的迷茫和焦虑。
一次次碰撞,研讨。终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同情的老王”、“让我感动的老王”、“让我愧怍的老王”、“让我们的老王”。这一教学思路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研讨交流中。这个角度的切入,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容易操作,别人也没这么上过!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全组教师的期待中,李霞老师的课引来了听课人的一片掌声,得到了骨干班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李霞课后的校本延续
李霞的课成功之后,按理,我们也可以和让我们憔悴的《老王》暂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组里并没有休息,继续把这一活动又进一步延伸开来,我们组老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进一步研究《老王》,拿出不同方案在全组研讨,比如用普通班学生上《老王》如何上?用李霞上过的那个班学生再上《老王》还能上什么?从写作的角度如何上等等,……我们又让组内陈彩娟老师对全组老师开设了问题研讨课,课后再次进行了研讨,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
我在收组内老师的教学案例时,看到李霞的教学案例,乍一看文章标题,果然写的是《老王》!但一细读,竟然主要写的是她先前借我的班上课,为了了解学生而看我班的预习作业而产生的深刻思考。她,因为《老王》不仅收获了一堂成功的课,还收获一篇很有思考的教学案例。而我,又通过学习她的这篇教学案例,准备着手依她的一些深入思考改良我的预习作业。我也得感谢《老王》。
以上说到的我们组一次围绕《老王》这个课例而展开的将近三周的校本教研活动,整个过程,有一位老师我不得不说,那就是我们组的何春玉老师。何老师作为两届市学科带头人。她始终在专业上引领着我们。她对于文本的解读深度令我们佩服。教学设计上,她所选取的角度时常是我们都没想到的。经常在我们否定了一个方案后,都处于茫然和困惑中时,她总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让我们拨开迷雾见朝阳。
其实,这期间的幕后故事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一位普通参与者的一些收获,其实,我想每一位参与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收获。或许活动之初我们共同愿望是如此的单纯:齐心协力助李霞开课成功,而伴随着这一愿望的实现,我们还收获了彼此的善良与热情,我们还感受到我们是如此的团结,这些片段除了令感动存于我们彼此心间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也都收获了思考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