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有
[摘要]文学作品的音韵之美、用字之妙、语义之丰、情感之切等都需要通过细读才能感受到;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和交流也只有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如何让学生走入文本,充分的接触、品味、揣摩、咀嚼语言,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解读文本作品细读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长文,而教学课时有限。为了赶进度,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或把教参上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无从体现。如何在高中教材篇目较长、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教学“失街亭”使我认识到:“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一、教学案例回放
2007年开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我抽到了《失街亭》一课,这是一篇长文,为了准备比赛,我反复阅读教材,决定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通过学生的细读带动对课文的深入挖掘。
1小处着手
《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以单元学习重点为依据,可以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鉴赏人物形象及语言。本着小处着手的原则,我紧扣标题《失街亭》中的“失”字来安排教学,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1)围绕“失”字理清情节。
恐“失”街亭一果“失”街亭一“失”后处置一“失”后安排。
(2)围绕“失”字析人物(细读诸葛亮三嘱三哭、马谡三笑的片段)。
(3)围绕“失”字辨责任(诸葛亮、马谡谁负主要责任)。
(4)围绕“失”字写赠词(分别送给诸葛亮、马谡一句忠言)。
紧扣一个“失”字,引导学生自读,通过读、说、辨、练带动学生对小说内容及人物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小的切入点为学生深入挖掘,解剖文本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2解剖文本
上述四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我都安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或粗读(理情节、辨责任、写赠词)或细品(析人物)。尤其是细品部分,我从解剖文本人手,强调三突出:突出重点语段、突出重点语句、突出重点词语的咀嚼。
重点语段的品读,让学生反复阅读开头诸葛亮的“三瞩”,一嘱二嘱马谡,三嘱王平。让学生充分体会诸葛亮的谨慎细致、深谋远虑。对对手了如指掌,对形势分析透彻: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部署周密。
重点语句的品读,让学生找出刻画马谡“三笑”的语句,品味思考,马谡“三笑”笑谁?透过马谡“三笑”,你认为马谡“失”在何处?马谡“三笑”:“一笑”诸葛亮过分小心;“二笑”王平见识短浅;“三笑”司马懿不敢围山。马谡之失失在狂妄自大、麻痹轻敌、死守教条。
重点词语的品读,抓住小说结尾的“变色”、“挥泪”、“流涕”、“大哭”等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深层内涵。
细读细品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做事谨慎、深谋远虑、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聪明一世也有糊涂之时的诸葛亮,也让学生见识了一位自大狂妄、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马谡。
二、案例思考
阅读教学的根本是文本的细读。学生只有品味语言,才能够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而感受其艺术魅力;教师也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使课堂交流不流于形式。
细读文本,教师首先要善于选择“切口”。一篇长文可讲的东西很多,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大胆取舍,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步步深入。切口要立足求小:有利于学生深入挖掘:小的切口,也能为学生细读提供时间的保证。切口求小并不意味着忽视整体而求局部,因为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整体,否则会窄化文本,曲解文本。教学《失街亭》围绕“失”字理情节,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然后围绕“失”字析人物,从局部进行细读。抓住了标题中的“失”这个“切口”,既立足于整体,又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细读。
理会文字要强调“三突出”:突出重点语段、突出重点语句、突出重点词语的咀嚼。以《失街亭》教学重点词语的品读为例,抓住结尾的“变色”、“挥泪”、“流涕”、“大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诸葛亮的复杂心理:因对失职者愤怒而变色;因爱惜人才而挥泪;因军法无情不得不斩马谡而流泪:因有负先帝重托责己而大哭。阅读教学离不开细读,细读的关键是从小处着手,解剖文本,从而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