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
近年来,大家都重视到“文化”一词。这个词虽然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但对它的理解,却很模糊,我做过一些思考。翻检旧稿,找出我曾经写过的一小段文字,今天也把它录在这里,这是真淳的那一点点我对“文化”的一个“概要”理解。
什么是“文”?《说文》中说:“错画也。”错综交杂的痕迹。《易》中说:“物相襥,故日文。”各种物体聚集在一起就是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各种色彩聚在一起而有章不乱。这就是说: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思想如此,行动如此,结果如此,这都在“文化”的范畴之中。
人类从开始就希望“越来越好”,因此,“文化”的要求,必然是全人类的。但是,由于所处的地域、地位不同,要求也有了些不同,甚至有些碰撞,这就要“协调”;如果有重大分歧,就要进行“化”的处理,以求得到圆满的解决。
“化”有两种“化法”:一种是化“合”,一种是化“解”。“合”与“解”都是“和”,就是取得了最适当的解决。其实,打牌(麻雀牌)中的“和”(音hu),就是这个意思。
“文化”,虽然都是追求“美好和谐”,但人的追求大有不同。有高、低,有广、狭,多种类别的层次之不同。为了全人类的“向往”、“追求”,总要以最高层次,最多数人的要求为好。然而,多数人的利益并不一定被多数人理解,可能与理解的层次有关。有的“文化”应该弘扬;有的“文化”就不要提倡;有的甚至必须废弃或禁绝。人类的文化是各国都相融通的,各有特色的,既“襍”而“和”正所谓“文化”。
中国的文字是极易使人们得到“交流”的,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形有声,眼耳共用,互相弥补,更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思维,用“象形”的“会意”,把“抽象”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正是人类的有“思维”的亮点之所在。
中国文字是直观可得的,但不得要领,会一下子把人“吓”住,反而形成了“难”的理由。这是一种“误解”。应当消除。怪我们介绍不足。我们不应“珍秘”,应当奉献给世界,同时在介绍中会发现我们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去完善她。
简明、深刻、丰富、优美的中国汉字应当是我们向世界奉献的一份“珍品”。使她通行在世界人们之间,是我们一件历史的全人类性的任务。
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套“文字”,就把我们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一切“文化”记录了下来。更重要的是历代先民们都把这些成果分门别类地作了很好的“梳理”。固然“梳理”的角度不一样,但都各有依据。从需要上看,也确实各有自己的不同情况的特点,应当承认都是很珍贵的结晶。历代社会的人们,都处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自己角度的观点,汇集成了一个繁荣全面的“文化”圈子。如“中华”的、“西方”的、“东方”的等特色。然而集中起来看,其中有许多“根本性”的相同点。我们相信:这个“相同点”越来越扩大起来。这是“全人类”的必然趋势。差别是必然,融通是趋势。在融通中,谁的贡献大,那就谁先进,谁的“文化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