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爱
[摘要]历史上有汉、唐、明、清不同的关东。明清的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是在山海关修建以后出现的。明代关东与清代关东所指的地域范围有所不同。“闯关东”的说法与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有关。关东文化是历史时期多民族文化,开发利用关东文化必须打造精品名牌。
[关键词]关东;关东文化;关东文化开发利用
[中国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05-02
关东的说法由来已久,关东文化却是近年新提出来的如何认识关东文化,是开发利用关东文化的前提。对此我缺乏深入研究,只提出若干不成熟的想法,向专家学者请教。
一、汉唐时期的关东
关东是一地理概念,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将函谷关(在河南宝丰县)、渣关(今陕西渣关县城)以东地区,称作关东,属于地理上的泛称。《史记》载:“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这里所说的关东,指函谷关、潼关以东。有关东就会有关西,于是晋代出现了关东、关西的说法。《资治通鉴》记载,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以后,慕容垂有言说:“若氐运必穷,吾当环集关东,以复先业耳,关西会非吾有也。”这里所说的关东,指中原地区,关西指关中地区。
到了唐代,关东这种说法仍然存在,不过这时的关东已不是泛称,是专指洛阳一城而言。陈熙晋称;“唐都关内,故以洛阳为关东。”一些诗词也是以洛阳为关东,如王勃《春思赋》:“复闻天下幸关东,驰道烟尘万里红”;骆宾王《畴昔篇》:“忽闻驿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诗中的关东均指洛阳城而言,关东已由泛称变成了洛阳的专称。
明清时期以山海关以东为关东,这种说法在《明实录》、《清实录》中有零星的记载。例如《明熹宗实录》有“大兵出关东,下旅顺”,《清圣祖实录》有“山东等山从关东长白山来”,《清高宗实录》有“本朝肇迹关东”。关东又见于诗词中,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康有为《过昌平城》:“永夜驼铃传塞上,极无树影递关东。”
明清关东说法的出现,与明代修山海关和边墙有关。从中原地区沿辽西走廓北上有一古道,榆关(渝关)是必经之地,其故址为今河北抚宁县榆关城。辽金时期抚宁县变成了内地,榆关失去了作用而废弃,成为驿路上的站点。《许亢宗乙已奉使行程录》记载:“榆关并无堡障,但存遗址,有居民三数家。”
明朝建立之初,东北的兀良略三卫构成了巨大威胁。敝而徐达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修建了山海关城,仍有榆关之称,不过是在榆关以东倚山濒海的地方选的新址。明代中期以后,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北京延庆的蓟镇边墙,山海关成为从中原到东北的主要通道和关城,山海关以东被称作关东,清代沿用了关东一称。
不过明清两代关东的地域范围是不同的。明代的关东是指辽东边墙以内地区,大体上与今日辽宁省相当,辽东边墙以外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之地,在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到了清代,辽东边墙内外都成了朝廷的直属领地,设立了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这时关东的地域范围扩大到东三省的全境,还包括有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如呼伦贝尔。
三、“闯关东”的由来
“闯关东”的出现,与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有关。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以后,使很多满族人“随龙入关”,造成东北地区人口剧减。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有许多土地荒芜。因此,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曾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招关内农民出关耕种,辽东、辽西的荒地得到了开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出关者主要是山东、河北的农民和吴三桂旧部,还有一些罪犯被流放到宁古塔、卜奎、船厂、伯都讷等地,被称作流入。
到了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朝廷又废除了“辽东招民开垦例”,禁止汉族人出关耕种。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东北的自然资源(人参、貂皮,鹿茸、东珠),保存满族人的尚武习俗,防止他们汉化,严令汉族人出关“永行禁止”。为达到此目的,在老边的基础上,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又增修了新边,被称作柳条边。到了乾嘉之世,封禁更为严厉;“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并行山东、江、浙、闽、广五省督抚,严禁商船不得夹带闲人。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处边门,皆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全面封禁吉林,“永行禁止流民,勿许人境。”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下令:“山海关外系东三省地方,为满洲根本重地,原不准流寓民人杂处其间,私垦田亩,防碍旗人生计……着直隶、山东各督抚接到部咨,遍行出示晓谕,以见在饮奉谕旨救禁民人携眷出口。”这类以朝廷名义发出的禁令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引证。这种封禁政策,一直持续到道光年问。
这个时期关内的土地兼并加剧,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上水旱灾害不断发生,无以为生的直、鲁、晋流民,只好采用各种方式冲破关禁,铤而走脸,偷渡到关外谋生,这种违禁出关的活动被称作“阉关东”。“闯关东”很危险,有些人因此而丧生,“闯关东”需要胆量和智慧。到了道光以后,由于同外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清政府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只好有步骤地解除封禁,允许关内农民到关外谋生,出关成为台法行为,不存在“闯关东”之说了。
四、关东文化的内涵
关东文化属于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关东文化实际是少数民族文化加汉族文化,它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其民族可以分为肃慎、东胡、扶余三系,渤海、女真、满族属肃慎系,契丹、蒙古属东胡系。高句丽属扶余系。渤海,女真。满族、契丹、蒙古、高句丽在历史上均称建立国家。高旬丽都辑安丸都城,渤海都宁安渤海城,契丹都林东上京城,女真都阿城上京城,后金都沈阳城。因此,在东北地区留下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古迹文化。
在战国以前汉族人就进入东北,燕国设辽东、辽西郡,辽、金、清三代是汉族人进入东北的高峰期。汉族的进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使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打上了中原的色彩,例如渤海上京、辽上京、金上京、后金盛京,都是模仿中原都城而建,契丹文、女真文都是模仿汉文而制。甚至陵墓的修建,也具有中原的影响。至于农业、手工业,那就更明显了。
地域文化的产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东北四周环山,中间是大平原,江河湖泊密布。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既有农业民族、游牧民族,又有森林狩猎民族和渔猎民族,因此,关东文化具有千姿百态的特点。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在冰天雪地的条件下,创造了冰雪文化,蒙古族的祖先室韦人,“地多积雪,惧陷坑井,骑术而行”。所谓“骑木而行”就是乘滑雪板而行,这是最早的冰上运动。后来出现了爬犁、冰灯、冰雕、滑雪,冰雪活动成为
最具地方特点的关东文化。
森林多树,桦树皮可以制做器具,在扎赉诺尔鲜卑墓中有桦皮器,桦树皮铺垫墓室;达斡尔人用桦树皮制作小船、摇篮,箱盒等生活器具,极具地方民族特点。这种以桦皮作为生活用品,被称作“桦树皮文化”。
女真人喜养猪,猪是主要食物之一。据宋朝史者记载,女真人喜欢吃肥肉片,称大软脂、小软脂,又喜欢吃猪的内脏、凝血,称作“心血脏”,合芥子、韭菜、醋而食。这种吃法就是后来满族人的肥肉血肠。今日所称的“杀猪莱”。
女真人喜欢“油煮面食,以蜜涂拌,名曰茶食”。油煮面食,就是油煎食品,与今日的油炸糕、油条、油炸糖耳朵相似。今日东北的油炸食品,即源于此。油炸食品抹上蜂蜜,发‘热量高,是最理想的北方御寒食品。
赫哲人以渔猎为生。吃生鱼片,穿鱼皮,被称作“鱼皮靴子”。他们在金代就出现了,属于女真人的一支,其生活方式到了今日仍然可以见到若干残迹。
至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至今依旧,没有太大改变。
五、关东文化的开发利用
关东一说是清代出现的,不过关东文化不能限于清代,它应当包括历史上各族文化。关东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叉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开发利用关东文化资源时,必须明白这一点。
关东文化也同江浙文化、闽台文化一样,属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关东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加汉族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特点,其中以本地土著文化最有代表性,值得大力开发利用。例如高旬丽好大王碑、将军墓、龙潭山城、五女山城,渤海上京龙泉府、贞孝公主墓,辽代塔子城、呼伦贝尔辽边壕,金上京城、蒲与路故城,沈阳清故宫和三睦(永陵、福陵、昭陵),都是著名的少数民族古迹,属于重要旅游资源,应当加以充分开发利用。
就齐齐哈尔市而言,关东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莺点加以开发利用。
一、关东山水系列。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游山玩水最为游人所重视。德都五大连池、克东古火山口、大小兴安岭松林白桦林、扎龙湿地、鸟裕尔河湿地,极具北方特点,可以增长游人科学知识,对游人有很大吸引力。
二、关东冰雪系列。黑龙江冰雪资源丰富,冬季时间长,是最理想的旅游产品,滑冰、滑雪、冰雕、雪塑是极具文化品位的体育娱乐活动,游人的参与性强,应大力开发。
三、关东大豆制品系列。黑龙江大豆品质优良,加上水质好,所生产的豆制品极受京、津、沪旅游者的欢迎。应当生产制做小包装的豆制品,如油煎豆腐干(北京人称素虾)、加调殊品的卤豆腐(北京人称素鸡、素什锦)、烤干豆腐(北京人称烤豆腐卷),既可以作为旅行食品,又可以用于馈赠礼品,具有宽广的发展前景。
四、关东山菜系列。木耳、蘑菇、蕨菜等山野菜,营养丰富,属于保健食品,可以防病防癌,应当大力开发,是良好的旅游商品。
五、关东酱菜系列。东北的黄豆酱、克东腐乳历史悠久,口感好、营养高、资源丰富。应当形成规模化生产,除瓶装、罐装以外,可以采用小包装,作为旅行食品。
六、关东柳编系列。用荆条编筐,过去是生产用的器物。今日的柳编属于工艺品。北京馈赠水果的花篮、商店开业门前摆设的花篮、丧葬用的花圈,多用柳编。玉米叶子编织,也属于此类产品。
七、关东农家乐系列。北京将农村旅店、餐馆称农家乐。黑龙江的农家乐具有北方特点,睡火炕、吃杀猪菜、吃小豆干饭和黏豆包,深受关内游客欢迎。应当大力提倡,扶持、引导。
八、关东民间曲艺系列。旅游必须配以文艺活动,青海旅游点唱“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高原”,内蒙古旅游点唱“敷包相会”、“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黑龙江旅游点应表演二人转,讲评书,唱民间情歌、牧童小调。应当培养这方面的民间艺人。
九、关东民间文化系列。编印地方风物传说以供游人参考,剪纸、剪窗花、剪挂旗,具有明显的东北特点和满族风格。它可以反映东北民间文化底蕴,又能成为旅游商品。
可以开发的关东文化资源很多,当然不限于此10个系列;每个系列也不限于三、五种,上面只是举例说明而已。上述10个系列,都具有丰富的资源,易于开发利用。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打造关东精品名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持久,才能在省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产品质量是最关键的环节,没有高质量便不会有高销售、高收入。
关东文化以前我没有接触过,对关东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过关东文化的研讨,必须与关东旅游密切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应当邀请旅游部门、工商部门、企业家来研究探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有步骤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