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情绪松绑

2009-04-09 07:30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09年1期
关键词:康康变形金刚负面

本刊编辑部

2008年岁末,一起悲剧引人深思: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学生向老师举起了尖刀。媒体报道说,悲剧的缘由很可能是学生的女友和被杀老师关系暧昧。悲剧发生前两个月,他虽然表达了对女友的不满,但非常镇静,以致于让人认为他早已放下。事实却是,他将愤怒、失意、怨恨、无奈酝酿了两个月,最后,这些情绪以最伤人的方式爆发出来。生命远去,留下的反思却是:当我们身受负面情绪困扰时,是否只能用攻击和毁灭的方式来解决?生活是完整的,它喜忧参半,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伤心、失望等等。不同的是,有人只会抱怨甚至仇恨,有人却能够很快摆脱困扰。差距的关键在于—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父母如何帮助我们处理负面情绪。

故事一

孩子别哭,妈妈给你买玩具

小米是一个特别心软的妈妈,每当儿子嘟嘟哭闹或者生气时,她总是赶紧拿出嘟嘟喜欢的电动汽车或是零食哄他。

一眨眼儿,嘟嘟4岁了,小米想锻炼他单独睡觉。但嘟嘟很害怕,站在自己的卧室门口又哭又闹,怎么也不愿进去。小米好说歹说都没用,最后她使出了“杀手锏”,拿出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汽车和小人书,对他说:“宝贝,别哭了,妈妈陪你玩玩具,给你讲故事好不好?”可嘟嘟依然哭个不停。急性子的小米蹲下身来,搂着儿子说:“心肝啊,祖宗啊,你到底怎么样才不哭?妈妈给你买奥特曼?再买一辆电动车?”嘟嘟的哭声渐渐小了,他歪着头想了想,说:“妈妈,你能给我买上次看到的飞机模型吗?”小米连忙点头:“没问题!儿子,只要乖乖睡觉,你要什么妈妈都答应。”在小米的一再保证下,嘟嘟终于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自己的卧室。可他还是害怕极了,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很久才睡着。

专家点评:

在这个故事中,妈妈为了息事宁人,对孩子的哭闹不管青红皂白,简单地采取迎合的态度,一味地满足孩子,使其停止表达负面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米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认为负面的情绪有害,只关注孩子如何才能停止这种情绪,因此当孩子伤心、生气、难过时,他们会尽量找东西转换孩子的情绪。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的注意力离开了这些负面情绪,就能摆脱它们,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了解和慰藉。

家长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无法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像故事中的嘟嘟,对于独自睡觉的恐惧感并没有因为停止哭泣而消除),孩子反而将利用情绪来控制家长,对于情绪的看法和处理将走入误区。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妈妈如此急迫地想让我不哭、不生气,是不是说明我的反应是不对的?”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迷茫、怀疑自己,从而自信不足,在情绪和生活上容易产生压力。

EQ支招

针对嘟嘟不愿意独自睡觉的情况,妈妈要关注他内心的恐惧感而不是让他马上停止哭泣。妈妈首先要引导他感受内心的情绪,比如问:“嘟嘟是不是怕黑?是不是觉得害怕?”当明白嘟嘟为何哭泣时,再进行安慰和有效的劝导。妈妈可以先陪着孩子讲故事,把嘟嘟的玩具摆放在屋里,让他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减缓内心的恐惧,从而较为轻松地入睡。

如果嘟嘟是在利用哭闹的方式寻求物质满足,妈妈必须先衡量需求的合理性,如果在合理范围,则给予相应的满足;如果不合理,就要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他不能得到这些东西的理由。最为关键的是,面对孩子要挟式的哭闹,妈妈必须坚持立场,让孩子了解妈妈的原则,从而放弃将情绪作为控制父母手段的想法。

故事二

别哭了,再哭就不许吃饭

小明今天很难过。下午,他邀请阿虎到家里玩,原本两人玩得很开心,最后却打了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阿虎看中了小明的变形金刚,想让小明借给他玩。小明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这个变形金刚是奶奶送给他的。小明刚上幼儿园时,因为父母工作忙,奶奶便照看了他一年。后来,奶奶身体不好要回老家。小明十分舍不得奶奶,一直哭着不让她走。奶奶也泪眼婆娑,为了安慰小明,特意去商场买了一个变形金刚。她对小明说:“小明乖,以后你看到变形金刚,就像看见奶奶一样。”

后来,小明想奶奶时就抱着变形金刚玩,他觉得就像奶奶在自己身边一样。现在,阿虎要把变形金刚带回家,小明当然不愿意了。阿虎也不高兴了,一边说小明是小气鬼,一边抢变形金刚。小明拽着玩具不放手,两人拉拉扯扯的,变形金刚被拉坏了。小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把阿虎推得摔了一跤。阿虎也哭了。

两个孩子的哭声惊动了大人,小明的父母把阿虎送回了家。回到家,小明还抱着变形金刚哭呢。小明的爸爸皱着眉头说:“还哭,还哭!把玩具借给小朋友怎么了?你打了小朋友还哭,像话吗?”小明哽咽着说:“他抢我的玩具,那是奶奶买给我的。”爸爸不耐烦地说:“不就一玩具吗?就算他抢你的玩具,你也不能打人。自己做了错事,还敢哭,你是不是找打?”看见儿子还是哭泣不止,爸爸火气上来了,说:“你现在连我的话也不听了是不是?再哭今晚不许吃饭!”小明不敢再哭了,心里的伤心和委屈却不断蔓延……

专家点评:

在这个故事中,爸爸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你打了小朋友还哭,像话吗”、“就算他抢你的玩具,你也不能打人”,这些观念完全符合社会规范,在他看来,小明的行为违背了这些规范,所以不应该哭,否则就该受到惩罚。

像小明爸爸这样的家长,对于负面情绪有强烈的反感,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上,而不尝试了解孩子情绪的原因。他们会认为,如果不责骂或者惩罚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将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比如小明爸爸说的:“你现在连我的话也不听了”);或者担心孩子会被宠出坏脾气。也有些家长想通过责骂或者处罚,让孩子“变得坚强”。

在这种情绪处理下长大的孩子,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毫无根据、不适当的。比起其他孩子,他们在集中注意力、与同龄孩子相处上,会出现更多的麻烦。历次的经验告诉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和痛苦。所以,他们憎恨负面情绪而又感到无可奈何,他们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会显示出能力不足。

在这个故事中,爸爸只看到了小明哭泣这一情绪宣泄的行为表现,却没有试着了解小明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的缘由。爸爸不知道,在小明看来,这个变形金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玩具,而是小明对奶奶情感寄托的替代物。要知道,阿虎拉坏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形金刚,而是拉动了小明对奶奶的思念,甚至有“奶奶被攻击”的内心体验。因此,小明本能地做出了推倒阿虎的情绪反应。

EQ支招

爸爸在责骂之前,要先弄清小明为什么不愿意借玩具。当小明说出自己的感受后,爸爸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恼怒阿虎拉坏了你的玩具,但你不应该打阿虎。”让小明意识到,他感到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处理情绪的方式,即打人却是不可取的行为,因为这会伤害阿虎,而且不能解决问题。然后,爸爸可以引导小明:如果事情重来,如何处理会更好?同时,爸爸可以帮助小明把变形金刚修好,或者给奶奶打电话,让小明对变形金刚投射的情感能够得到回应,从而减轻伤心和愤怒。这种情绪处理方式,不仅会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还会从控制情绪的行为中学到处理、调整情绪的技巧,这对小明而言,无疑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故事三

不高兴?那等你高兴时再说吧

“这么一首简单的曲子你都弹不好?”陈红的眉毛拧了起来,抄起曲谱“啪”地摔在了钢琴上。8岁的康康坐在琴凳上,停留在键盘上的手指轻轻颤抖。

“你自己说吧,还想学不想学了?”陈红的语气忽然平静了下来。

康康的手指胡乱弹着,键盘上的音符仿佛也感染了紧张的气氛,曲不成调。她心不在焉地说:“妈妈,今天我不想弹琴,我没情绪,我不高兴。”

陈红把康康的手拍了下来,把琴盖盖上:“不高兴?你不会是故意逃避作业吧?你先回屋里,等自己想清楚了再说。”

康康站在原地不动,她直直地看过去,刚好看见妈妈交叉在胸前的双手,手指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胳膊。

“去吧,自己慢慢想去,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不难受了,什么时候算。”

陈红的语调从始至终都那么平静,但康康却觉得那么寒冷。就好像和爸爸妈妈去划船的时候,康康因为怕水吓得哇哇大哭,非要回去,可妈妈不管她,只是让她哭。

想到这儿,康康觉得委屈起来,抽泣着。

“哭什么啊,自己想清楚了跟我好好说话。你怎么老爱哭?好了,你要是难过,就自己回屋里哭去,哭够了再出来。”陈红说完,转身去了厨房。

康康站在客厅中间。她不想待在这里,但她也不想回自己屋里。她站在原地,好像还没来得及想什么,眼泪就又出来了。

专家点评:

故事的开头,我们能感受到妈妈强烈的不满,然而,急转直下的却是妈妈突然变得平静了,甚至平静得让孩子紧张、恐慌。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直接威胁着孩子内心世界的安全,以致于令她无所适从。

像陈红这样的家长,通常对孩子的情绪不理睬、觉得无关紧要,对孩子的感受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并且对孩子缺乏耐心,期望孩子的负面情绪能快速消失。他们认为让孩子自己找办法宣泄或者冷静下来,家长的责任便已完成。他们不愿或不知道要教导孩子去处理那些负面情绪。最糟糕的是,他们与孩子之间很少有情感表达。

在这种缺乏情感沟通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往往会显得紧张、焦虑、恐慌和不安。家长的行为也会纵容孩子不适当或无约束地处理情绪。比如,一个伤心的孩子可能会长时间哭闹,而不知道如何安抚自己;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很有侵略性,用言语或行为伤害他人。对孩子而言,这是十分痛苦的,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感到恐慌,像进入了一个情绪黑洞却不知道如何才能逃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慌和不安全感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和自责中,为日后生活蒙上阴影。

心理学研究认为,母亲的情绪状态对儿童影响至深。如果母亲紧张、没有耐心,孩子也容易哭闹不休,结果使母亲愈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故事中,妈妈表面上看不出有太大的情绪波动,然而,孩子的感受力是非常强的,康康能感受到妈妈内心强烈的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感会传递给孩子,因此,才会出现故事结尾时康康无所适从的一幕。

EQ支招

妈妈首先要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放松、积极起来。等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妈妈要从康康的角度出发,尝试理解她的情绪。妈妈可以问康康:“看得出来,你有些心不在焉,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了吗?”康康所说的原因或许妈妈并不能认同,但妈妈应该表示出尊重和肯定,而不要表现出反感,比如说:“你说的根本不是理由,是不是想逃避练琴故意编的?”

此外,妈妈要尝试着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代替冷漠的回应,特别是对于康康这种敏感的孩子,尤其需要身体语言的关爱。妈妈可以轻轻拥抱她,让她感受到妈妈的爱和温暖。然后给康康一些时间表达她的情绪,用引导、陪伴、交流、抚慰的方式帮助康康走出情绪的黑洞。

故事四

别生气,大家都是为你好

期中考试,琪琪的语文考了70分。拿到试卷后,琪琪心里一阵高兴,因为她的语文成绩一向不好,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准备这次考试,琪琪拼命复习,好几个晚上学到12点才睡觉。这次成绩虽然不是特别好,可对于琪琪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以前老师也说过,学习得慢慢来,只要有进步,就值得表扬。

讲评试卷前,老师照例要说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琪琪兴奋地等着老师表扬进步的同学。没想到,老师不仅没表扬她,还说:“这次语文考试,班里平均分是80分。成绩没达到平均分的同学,好好反思一下。”说完,她还盯着琪琪,说:“有些同学分数考得不怎么高,表现得还挺高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难道不知道自己成绩拖后腿了吗?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些。”

回到家,琪琪气鼓鼓地把书包一扔。妈妈赶紧从厨房出来问她怎么了。琪琪把今天在课堂上的事情跟妈妈说了一遍,末了,她说:“妈,你说老师多可气,她不仅冤枉我,还说话不算话。我这么努力,她还批评我,以后我再也不好好学语文了,反正老师也不喜欢我。”

妈妈一听,着急了,语重心长地说:“琪琪,你怎么能这样?老师也是为你好。妈妈小时候要是考得不好,一定都是检讨自己,你怎么怨别人?再说了,老师说得也没错,你本来就考得不好,受点儿委屈也不要紧,谁不会受委屈呢?”

妈妈还没说完,琪琪更生气了,她大叫道:“行了你别说了,你跟老师都是一伙的。”说完,她把房门关上,不再理妈妈。妈妈还在门口说:“琪琪,你不能这么不懂事,妈妈和老师都是为你好……”琪琪把耳朵捂上,烦躁地把卷子撕了。

专家点评:

这个故事中,妈妈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采用的是喋喋不休的教导方式。她没有关注琪琪生气的原因和内心感受,而是从宏大的道理着手,希望琪琪能懂道理,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从而消除负面的情绪。

这是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情绪时会用到的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只是集中注意力去说出他们自己以为对的道理,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他们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自然会消失;他们认为情绪是因为孩子不对才产生,故此,孩子理应承受。比如,琪琪的妈妈便认为,女儿本来就考得不好,受委屈也是应该的。

这样的家长不懂得帮助孩子体验情绪,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需要独自去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不知如何是好。另外,家长的喋喋不休会进一步制造更多的痛苦,孩子会在本有的负面情绪上更添一份不耐烦,甚至愤怒,亲子关系因而会变得更差。

在这个故事中,琪琪把委屈带回家里,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同和安慰。谁知,妈妈居然和老师是一伙的,她心里对妈妈的期待也破灭了。这时,琪琪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和要学好语文的信念完全被击垮了。妈妈原以为通过讲一番道理,让琪琪能够不觉得委屈,没想到琪琪反而更加愤怒,不理妈妈,还把卷子撕了。

EQ支招

在这个故事中,妈妈首先要做的是聆听。琪琪在表述她的愤怒时,妈妈不要过急地作判断,比如:“老师也是为你好,你有什么可生气的?”妈妈可以说:“老师批评了你,你是否觉得委屈?”当琪琪表达完情绪后,妈妈要认同她的感受,可以对琪琪说:“妈妈十分了解你的感受,你受委屈了。”当妈妈表达出和女儿同样的感受时,琪琪自然愿意和妈妈进行下一步的交流。接着,妈妈要对女儿的进步表示鼓励和赞美,使女儿期望被认同的心情得到回应。当琪琪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妈妈再处理琪琪对老师的不满。此时,妈妈可向女儿分析老师的立场和目的,琪琪也会愿意听从妈妈的道理。

处理孩子情绪的原则

.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情绪。

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情绪的家长,看到孩子哭泣时,能设身处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感受到孩子的悲伤;看到孩子生气时,能感受孩子的挫败与愤怒。家长接受并与孩子分享这些感受,会使孩子更有信心学习怎么处理面临的问题,因为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力量支持。当家长不再简单地批评孩子、轻视孩子的情绪,不主观地否定孩子的意向,孩子就会让家长进入他们的世界,家长就能更容易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成长。孩子会感到与家长有共同的立场,肯与家长一同解决问题,也愿意听家长的意见。

2.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包括对情绪的处理。家长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的情绪,慢慢不让自己在情绪的控制下慌张失措,这样,家长才有足够的清醒去面对孩子的情绪。孩子在家长这种淡定的情绪影响下,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善待自己的情绪。

家长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情绪,伤心时可以流泪,愤怒时可以生气(只要告诉孩子伤心和生气的原因)。家长通过这样的行为告诉孩子,负面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无需逃避或者隐瞒,并能找出处理的方法。例如,孩子看到父母在争吵后可以很好地解决双方的矛盾,那么他就会学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以及感受到亲密关系的可贵。

3.用平常心看待负面情绪。

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也是正常的,因为儿童的神经还没有发育健全,情绪起伏大是常态。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做的是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孩子一有情绪就惊慌失措,急于扑灭。

家长应鼓励孩子诚实地面对情绪,认识、接受和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怕别人知道。有负面情绪并不表示自己不如别人,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区别只不过在于能否成功地处理它们。成功的人,总能找到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懂得运用它们去取得人生里更大的成功和快乐。

4.不要带着情绪教育孩子。

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的处理不能随自己的情绪而波动,有时这样处理,有时那样处理。家长要建立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事情归事情,情绪归情绪。带着情绪教导孩子,只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只不过借骂他来消气。斥责孩子,从来都不应为了家长消解内心的怒气和情绪,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因此,家长应待情绪回复稳定时再去教育孩子。

5.情感交流不可少。

家长处理孩子情绪时是最好的情感交流机会。家庭中如果少了情绪互动,那就等于没有了家庭的核心—感情。所以,家长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及时与孩子交流。这种交流在幼儿期以心灵沟通为主,即用自己的身体语言特别是面部表情等与孩子交流;而在儿童期,就要通过语言来交流,让孩子认识情感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贴士

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步骤

第一步:肯定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冷静,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分享他的看法与感受,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从他脸上流露出的情绪。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从成人角度看,有些原因或许不合理,但对孩子来说,这些理由是重要和必须的。当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情况时,家长会更容易接纳这些原因。

肯定、认同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完全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但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你了解他的感受,同时给他安慰。家长的责任不是给予孩子人生中所有的东西,而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生中的欲望及得失。

第二步:处理情绪。

孩子对情绪的认识不多,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太容易正确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感受。此时,家长应留意孩子非语言的情绪表达。比如观察孩子的表情,如眼神、语气、神态、动作或身体姿态,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其内心感受。孩子在描述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聆听的方式来表达肯定,但切记不要过急作出任何判断。

平时,家长可以利用一些情绪图片或有明显面部表情的相片,与孩子讨论和分享,增加孩子对这些情绪词汇的认识,增强孩子表达情绪感受的能力。孩子越能精确地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愤怒、混乱等,认识到这些情绪,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所面对的事情。

第三步:处理事情。

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了一些后,家长便要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好让家长知道如何进一步引导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分辨情绪与行为。情绪没有对错,但行为则有好坏之别。家长应对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设定规范,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外面则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步骤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觉不是问题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觉以及期望都可以被接受,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家长在为行为设定规范时,应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尊严和权利,这样会使规范运作得更成功。当孩子清楚了解了设定的规范,他们就会比较少犯错,也能较好地处理负面情绪。

第四步:解决问题。

经过以上3个步骤后,家长要询问孩子想要得到什么,然后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去发展自己的想法,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帮助他作出最好的选择。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明白,人生里的事情未必都能如愿,往往要受到某种限制或约束。

此外,家长可以提供给孩子处理情绪的不同方法,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处理方式,如绘画、听音乐、跑步、深呼吸、找人倾诉等。只要对自己和别人不造成伤害,孩子可以有创意地用不同方法去宣泄情绪。

(责任编辑/李彦)

E-mail:liyan84221@163.com

Tel:(010)51026392

猜你喜欢
康康变形金刚负面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康康日记
康康日记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康康日记
康康日记
变形金刚
衣柜界的“变形金刚”所有收纳难题都不是问题
曹操的秘密日记之一起去打伏地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