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海 顾建武
中图分类号:T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10081-01
一、施工准备
(一)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的审核。根据设计图纸、地质报告、现行规范标准以及现场勘察结果,审查施工方案
的编制依据、施工工艺流程、技术指标、安全措施等内容要求。针对混凝土初灌量的计算可参照JTJ041-2000(公路工程标准)的规定进行复算。同时还应审查施工方案中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否符合要求。对于施工方案的审核应具有前瞻性,要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避免在实施工过程中处于被动境地。
钻孔灌注桩的混凝土实际灌注高度以及泥浆比重标准的确定。混凝土实际灌注高度应高于设计标高一定的高度,具体应根据混凝土压重效果以及泥浆对混凝土的渗透深度(考虑泥浆比重及桩长)综合考虑。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规定应高于设计高度0.5-1.0米清孔后泥浆密度为1.03-1.10。
(二)根据施工方案检查施工准备情况。检查灌注桩使用水源,泥浆循环系统应设置沉淀池、泥浆池。对于粘土地区,钻孔泥浆基本采用原土造浆。泥浆质量相对配置泥浆性能较差,泥浆的循环如不设沉淀池,清孔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导管应检查其出厂合格证并做水密性承压试验。钻头直径隐含等于设计桩径,如钻头磨损超过要求应及时修复或更换;灌注混凝土的材料尺寸应与方案中初灌量的要求相符合。
泥浆比重重计、含砂率、粘度计等检测仪器、测锤、测绳的规格及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
原材料应按规范要求严把质量关,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于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须对厂家的企业资质及年检记录进行审核,并督促承包商选择厂家时应充分考虑路线、路况,厂家的供货能力等因素。
督促承包商按照一放二复的测量程序实施放样复核工作,确保桩位的偏差符合规范要求。
钻机就位前,检查护筒埋设高度。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钻机就位后,检查其水平、稳固情况。钻杆应保持铅锤线。成孔时应适当抽检进出泥浆指标,发现超标时及时调整。施工单位须配备专职记录人员,及时记录成孔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记录必须真实、准确。
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
1.钻机成孔及清孔验收。钻机成孔后须检查成孔深度。检查孔深时应根据钻头、钻杆长度扣除机上余尺得出孔深并使用水文测绳校核。清孔(共两次清孔)的检查项目应为孔底沉渣厚度、含砂率以及泥浆比重等参数。一次清孔提出钻杆及钻头后使用检孔器检查孔径。
2.泥浆指标检测。出于清孔时利用大功率的泥浆泵翻腾底部沉渣形成上升力,并利用泥浆的浮力将沉渣排出。因此检查厚度前须关闭泥浆泵切断排渣动力,并等待5-10min使底部较大颗粒的沉渣沉积,再使用测锤检测沉渣厚度。由于使用原土造浆,泥浆的胶体率相对较差,会在较短时间内使泥浆悬浮颗粒沉淀增大沉渣厚度。因此清孔结束30分钟之内宜完成灌注混凝土,否则应重新检测沉渣厚度,不符合要求的须重新清孔排渣。建议泥浆检测顺序依次为:关闭泥浆泵→测泥浆比重→测含砂率→测粘度→测沉渣厚度。
3.计量器具的检查。钻孔桩作业环境相对较差,作业班组又不注意对计量器具的保管,仪器的计量精度往往不够稳定。同时,有些作业班组为加快施工速度故意改变仪器的初始状态。
4.钢筋笼的尺寸及焊接质量。下钢筋笼之前应检查保护块是否安放到位,核对每节钢筋笼的长度.严格控制钢筋的焊接质量。冬季施工时气温较低,焊接质量会影响(钢筋脆性增大),故应特别重视。
5.安装导管时不得与钢筋拢相碰,应再次检查导管距孔底的距离。二次清孔后,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后方可同意混凝土灌注,第二次清孔至混凝土初灌宜在30min内完成。
6.灌注商品混凝土时,应督促承包商及时联系混凝土供应商,确保混凝土连续供应浇注。水下混凝土根据规范要求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混凝土到场后应检查出厂配比单,确保混凝土配比准确无误。
三、灌注桩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建议采取的防治措施
(一)护筒冒水
1.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位移,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2.造成原因: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或钻头起落时碰撞。
3.防治措施:在埋筒时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米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二)孔壁塌陷
1.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塌陷迹象。
2.造成原因:主要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塌陷。
3.防治措施:在松散易塌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装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三)缩颈
1.缩颈即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2.造成原因:成孔时间过久或塑性土膨胀。
3.防治措施: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泥浆循环量,适当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四周土体也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颈,可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四)桩底沉渣量过多
1.造成原因: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塌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
2.防治措施: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厘米,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的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采用钢筋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毫米,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下1米以上,以利于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孔底沉渣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灌注桩施工工艺的日渐成熟和普遍推广,施工中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这需要我们在开工前就进行预控,在施工中进行严控,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处理措施得当、有效。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编,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路桥集体第一公路工程局主编,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