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臻
带着硅谷气质的张涛,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看似漫不经心地创建了一套“中国美食指南”,其实他还有更大的野心——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生活消费指南网站。
上海的雨季很考验人的耐性,淅淅沥沥地几天也下不完。尽管如此,仍挡不住美食对人的诱惑。踏进巷子里的老洋房,时光一下子回到上世纪30年代。20平米的房间里,坐满了人。门内谈天说地,门外烛光摇曳。
就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大众点评网首席执行官张涛。在侃侃而谈的众人中,他安静地坐着。主人说这闹中取静的餐厅是从大众点评网上找到的,大家交口称赞,说“感谢张总”,他也只是笑笑,谦虚而有礼。
张涛说,自己应该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与很多“海龟”不同,他从上到下透着一股“低调”。漫不经心、顺其自然,不让盈利的压力搅乱了工作和生活,张涛将这归结为“硅谷式创业”的气质。
生活就是工作
“我们定位于城市生活类网站,美食是最初的一个小切口。但无论是美食、休闲还是娱乐,最核心的永远是‘点评。”张涛刻意强调了这两个字。
尽管起名“大众点评网”,首页上也分成美食、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几栏,但在人们的认识里,大众点评网是最权威的“美食指南”。或许是 “民以食为天”,又或许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美食文化,使张涛的这个“小切口”,发挥了大作用。
和许多创业人的灵感类似,张涛创建大众点评网的初衷也源于自己的生活。
张涛的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四处寻觅美食。这个习惯遗传给了张涛的爸爸、妈妈和哥哥,张涛从小就被他们带着出去找好吃的地方,久而久之,也养成了“恶习”。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餐馆,能出去吃饭已经不错了,谁也不会挑挑拣拣。”相对地,那时的传播手段也比较单一,发现了美食,也只能靠口口相传,“社会经济条件不成熟,就算那时办一个大众点评网,也推广不起来!”
1994年,张涛去美国读书,在海外一待就是10年。在国外,他知道了法国的《米其林美食指南》和美国的《查氏餐馆评鉴》,都是知名且畅销的美食权威。特别是《查氏餐馆评鉴》,几十年来一直通过问卷向公众收集餐馆评论,并出版书籍。这本书曾给张涛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大众点评网借鉴了《查氏》的模式,不同的是,如果能通过互联网传播餐馆的信息,来自大众的点评不仅准确、客观,也更方便。”
大众点评网在上海推出后,立刻获得一批“食客”的追捧,“点评”如潮,张涛的家人也时不时上去捧场,他自己的点评更是在“食神TOP 10”中保持了整两年。“基本上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很模糊,想到出去吃饭也算是在工作,就很愉悦。网站的反响和用户接受度也比我预期的好。”张涛甚至一度认为,创业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事实上,这才是刚刚开始。
硅谷气质
“我现在有职业病,到哪里先看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然后回来点评。”现在大中城市的餐馆,几乎都能在大众点评网上找到。
而创业初期,收集信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张涛就经常主动陪太太出去逛街,“顺便”就把商场里所有餐馆的名片都收集一遍。他爱好旅游,所到之处都要把当地的餐馆信息尽量收集回来。幸好张涛的太太十分理解和支持他,对他这种“假公济私”的殷勤也不追究。
大众点评网刚刚建立“北京站”的时候,张涛就每天坐着公共汽车在北京“旅游”,手上随时拿着纸和笔。“公车开得慢,沿途有很多餐馆,我就边走边看,边看边记,一趟车能记不少!”
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收集,现在大众点评网上签约的餐饮、休闲、娱乐商户,已经超过46万家,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2008年11月,我们终于平了亏损,开始赢利了。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到1000万美元。”张涛高兴地告诉记者。
而在2006年之前,他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如何盈利上。并不是张涛不愁钱,钱也不会不请自来,而是他会省钱。
一开始,大众点评网只有一个投票的界面,让用户评选好吃的餐厅。为了省钱,第一个网站、第一个程序都是张涛自己编的。为了省钱,他就在家里办公,当了半年光杆司令后,才有了第一个员工。“两个人就不能在家里工作了,我们就在我哥哥的公司里找了两个位子坐。”这一坐又是近两年。
“点评都是文字和图片,不需要很贵的流量费,每个月只给一个员工发工资,所以公司很省钱。”张涛的想法很纯粹,把网站做大。“当时真有点硅谷那种‘车库创业的感觉。少说话多做事。”
很久之后,张涛才陆续招了一些信息管理人员,公司也逐步发展起来。“最早来应聘的都是出于对美食的喜好和兴趣。”这些老员工多年来一直伴随公司成长。现在,大众点评网的员工已经超过300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都设有分部。
“很多情况下,创业都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用过多考虑将来能赚多少钱。”正是这样乐观、平和、专注的心态,使张涛能够一直坚持。
采访手记
有“核心”才赚钱
金融危机对餐饮业造成了冲击,却给大众点评网带来了新商机。过去有的餐馆门口排队成龙,有的顾客稀疏。如今排队吃饭的人少了,顾客可以有更多选择。大众点评网的地位和权威就这样显现出来。
“以前销售人员也要上门一家一家地谈,现在有很多餐馆会主动找我们,推广优惠券之类的活动。”
由于美食覆盖了社会几乎所有阶层,人群广、信息散,各种广告通常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曾做过IT咨询的张涛,脑海中一直有个念头,借助互联网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提供内容、一起交流、一起建设这个比较可信的平台。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美食之国,但缺乏一个比较好、比较受消费者认可的美食品牌。“我们的第三方点评模式已经吸引了1000多万网友参与,信息量和覆盖范围也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和更新中。”
现在,盈利规模和模式是很多Web 2.0网站都将面临的问题。每年有很多网站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实Web 2.0不是模式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网站运营、网站思路上重大的变革,趋势的本质就是让更多会员参与进来,成为一个社区,更多地贡献内容。”因此,张涛时时不忘“点评”这个核心。
2009年,张涛的一项重要计划,就是加大非美食领域的推广力度,并发掘更多无线互联网的业务。例如短信查询、WAP查询和GPS车载地图等服务,让“点评”与生活消费更紧密、方便,甚至随时随地。(文/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