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县粘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2009-04-09 07:30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粘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吴 云

摘要介绍了美姑县粘虫的发生规律,提出虫情预测预报方法,并总结其综合防治措施,从而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粘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防治措施;四川美姑

中图分类号S4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51-02

粘虫是美姑县玉米、燕麦等农作物上为害重大的害虫,年发生面积1 000hm2,加强粘虫预测预报,开展综合防治工作是美姑县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的工作,搞好粘虫综合防治是美姑县粮食生产上一条切合实际的农业科技措施,对于提高彝族农民利用科技提高田间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1发生规律及习性

粘虫的地理分布很广,1年发生的代数和发生期各地不一致,世代重叠,为季节性南北迁飞害虫。其越冬界线为北纬33°附近一带,在此界线以南地区可以越冬,在此界线以北地区则不能越冬。

美姑县内粘虫年发生3代,其中,以第2代发生为害严重,5月底至6月初始见成虫活动,6月中旬至下旬为成虫盛发期。成虫日间隐伏,夜晚活动,一般从黄昏开始出来觅食和交配、产卵等活动,到晚上10时后逐渐停止,半夜以后又开始潜伏,通常潜伏在杂草、禾从、柴草堆等阴暗环境处。成虫喜欢在禾本科作物的枯黄叶片上产卵,在玉米上大多产在干枯叶片边缘和叶尖上,卵粒排成行,有时有重叠现象。成虫产卵时常分泌一种粘液,将叶卷成条状,致使卵块包在里面不易被发现。毎一卵块一般有卵40~60粒,少的仅有10多粒,多的达100多粒不等。卵孵化后,幼虫常群集一处,以后逐渐分开。低龄幼虫多潜伏在玉米心叶处,龄期稍大时,多潜伏在心叶、叶腋、苞叶等处,或潜入根际附近土中。通常幼虫先集中到心叶取食为害,2龄以后开始发生转移为害。在美姑县内粘虫幼虫主要为害玉米、燕麦等农作物,发生最为严重时粘虫为害杂草之后再转移。幼虫有假死现象,1龄、2龄幼虫被惊动或感到环境不适时,即吐丝下垂,借助风力飘散田间或暂时悬在半空,等到安静后再沿丝爬回。3龄以上幼虫惊动后,立即坠落在地面装死,稍待片刻后便爬回植株或潜入土中。幼虫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当把农作物或杂草吃光后,便向其他田块爬行,迁移为害。幼虫食量,随龄期而增加,1龄、2龄幼虫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条纹形的被害状,3龄以后食量渐大,常将叶缘吃成缺刻,5龄、6龄进入暴食阶段,可将整个叶片吃尽,仅残留少许叶脉。幼虫老熟后开始停止取食,排尽体内粪便,钻到靠近玉米主根附近的松土里,深2~3cm,作土室化蛹。

2预测预报

2.1预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

(1)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程度,及时发布虫情动态,以指导农业生产者抓紧有利时机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粘虫地理分布广、发生世代多、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特点。因地方不同而粘虫为害重要世代不同,美姑县年发生3代,2代是重要为害代,应重点进行2代粘虫发生期、发生量预测,并及时发布虫情消息,指导防治,以利于粮食生产者抓紧有利时机进行防治,把粘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阀值内。2代粘虫预报准确度是事关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应努力提高预报准确度,连年准确的预报,对推动美姑县粮食增产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田间调查是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是指导防治成效的重要依据。在做好定点、系统观察的同时,在产卵盛期,要做好大田百株落卵量实情调查,根据掌握的田间卵量情况,做好幼虫虫口密度调查,为防治提供发生世代时期、发生量等必要情报。

(3)预测预报是各级领导组织、指挥粘虫防治的决策依据。搞好粘虫定点预测和田间虫情调查,及时发布虫情预报,可为各级领导提供真实依据,便于组织人、财、物协调,指挥粘虫防治,做到统一组织防治所需物资、统一防治技术标准、统一防治时间,以便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粘虫预测预报是提高农业生产者防治技术水平的重要保证。粘虫防治必须掌握在3龄虫态前,超过3龄后幼虫进入暴食期,且体壁增厚,药剂渗透能力差,造成防治效果差。现在推广使用药剂的药效是以3龄幼虫防效为标准,因此必须准确预报2龄幼虫出现时期,发布虫情动态预报,指导农业生产者及时防治粘虫,把粘虫消灭在低龄幼虫阶段。

2.2预测预报方法

根据多年来的观察确定用3∶1∶4∶2的糖酒醋液,再加入1%的敌百虫进行成虫诱测,每台诱蛾器药剂全量成分是红糖375g、白酒125g、醋500g、水250g、敌白虫12.5g。每日记录成虫发生量、雌蛾比例来推算发生量,结合田间插草把诱集卵量,用卵盛期推算3龄幼虫发生期,以便及时把幼虫消灭在3龄前,提高田间防治效果。在完成幼虫发生量预测后,在田间进行幼虫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指导防治。在2龄幼虫初盛期组织群众进行“两查两定”,即检查幼虫密度,确定防治地块,检查幼虫发育进度,确定防治时期。为了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根据卵孵化盛期幼虫进入2龄时确定防治指标,玉米地幼虫在20~30头/百株时必须进行防治。

3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粘虫发生为害规律,合理运用有效防治措施,使各种措施相辅相成,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种群数量,力争把成虫消灭在产卵前,卵块消灭在孵化前,幼虫消灭在3龄前。诱杀成虫及采卵、诱卵相结合,防治与锄草灭虫相结合,努力提高防治效益,充分发挥粘虫对粮食增产保产应有的积极作用。

3.1成虫诱杀

粘虫成虫繁殖力很强,在适宜生态条件下,1只雌蛾能产卵1 000粒左右,多的可达2 000粒以上,日产卵量在200粒左右,而且开始产卵后的3~5d内卵数约占70%。如果能将成虫诱杀在大量产卵之前,可大大降低幼虫的发生基数,而且避免了大量用药,对防止环境污染,保护人畜健康和各种天敌具有良好的作用。粘虫成虫喜食花蜜、蚜虫的蜜露等碳水化合物,根据其嗜食糖类及甜酸气味的水浆的习性,一般采用糖酒醋液诱杀。具体方法是:在发蛾盛期,用红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配制成糖酒醋液,再加入1%的敌百虫,装入盆、缸内,放在1m高的三角架上,0.33~0.67hm2放1盆,白天加盖,傍晚揭开,7d添加1次。

3.2诱卵、采卵

粘虫有在各种禾本科植物的干枯叶片和叶鞘上产卵的习性。根据这一习性,可在粘虫产卵期将田间间苗时匀下的萎蔫玉米苗扎成小把,倒挂在小竹竿上,插在玉米行间,比玉米稍高一点。一般挂450~750个/hm2,诱蛾产卵,5d换1次;同时,由于粘虫在玉米田里产卵,通常都是将卵产在玉米枯萎叶片上的,在粘虫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玉米基部的枯萎叶片,并将摘下的枯萎叶片或换下的草把及时带出田外烧毁,可将大量的卵块消灭在孵化之前。

3.3除草灭虫

在美姑县2代粘虫发生区,一般是玉米及燕麦主产地,田间各种杂草比较多,加之透光通风性差等原因,田间小气候湿度增加,温度偏低,非常适宜粘虫发生。因此,锄草灭虫显得尤其重要。尽早进行中耕培土等农事操作,可以清除大量杂草,减少粘虫食物来源,改变土壤环境及农田小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粘虫生长发育,起到抑制粘虫发生的作用,中耕除草还可把大量杂草和幼虫翻在土面以下而死亡,对控制粘虫发生数量有较大作用。因此,对玉米、燕麦地块在6月中旬应尽早进行中耕松土、除草,6月下旬至7月上旬再次中耕培土除草。

3.4药剂防治

每年在粘虫发生期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药剂防治,且必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燕麦抽穗前完成,此时也正好是幼虫3龄前。可用20%杀灭菊酯2 000倍液,或用2.5%敌杀死,或2.5%功夫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300~450mL/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防治。

4参考文献

[1] 张国友.玉米田二代粘虫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07(17):11.

[2] 刘恩沿.东方粘虫的识别、预测与防治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4, 10(3):34.

猜你喜欢
粘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秋粘虫来了!
玉米粘虫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粘虫病的防控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葡萄园绿盲蝽的诱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