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珍 王效瑜 钟晓梅 程汉刚 呼芸芸
摘要对宁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进行调查,总结了其发生流行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为宁南山区防治该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流行规律;防治技术;宁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47-02
马铃薯是固原市原州区的主要粮菜兼用作物,在宁南山区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2008年面积达14.89万公顷,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造成马铃薯损失8%~13%,严重年份达45.8%左右。宁南山区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总降水量较少且较集中,适合马铃薯生长,同时也适合马铃薯晚疫病害的发生流行。不仅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甚至对他们的粮食安全供应都造成严重影响,为使马铃薯产业能够长足发展,摸清病害流行原因,以固原市西吉火石寨石山村、原州区张易镇毛庄村、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为调查地点,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调查,以期为该病的药剂防治和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法
宁南山区代表性马铃薯病害晚疫病病菌病株采集、分离和生理小种的鉴定。在病害发生期间,取带病斑的叶片1片,夹在该地块内生长的马铃薯块茎中央(100g左右的块为宜),每个田块取病叶5片,分别夹在马铃薯块茎中,用胶带固定好,装入牛皮纸制成的袋子内,注明采样时间、地点、采取人、马铃薯品种等。每个调查地点按不同的海拔高度取样9点(高、中、低海拔各取3点,若某高度海拔未发生病害,不宜取样),取好样后快速送到实验室内进行分离、纯化和保存,从而指导农户正确选择药剂和最佳的喷药时间,有效地进行病害防治。在3个区县的不同海拔高度(高、中、低),每个点设4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的品种不一样,如果有某一个高度只有1~2个品种,也需要设3个观察点。最好能选择高抗、中抗和易感病害的品种各1种进行观察。观察点一般为当地农户的种植地,特别是不进行病害防治的地块。如果每地块的农户均进行病害防治,则在下风口选1块333.33m2左右的地块,作为观察点。观察记录发病地点和具体位置、马铃薯品种名、马铃薯各种病害的初次发生的时间、发生过程、植株全部感病(或达到最严重时)的日期。从开始发病时进行调查,7d调查1次,连续调查4次,每次选择3个点,每点调查100株。调查没有病的田块,最后调查感病的田块。而且一旦发现开始有病害发生,其他试验地应当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喷施内吸性药剂,如瑞毒霉、雷多米尔、克露等,在没有发病前也应当喷施保护性的药剂进行防治。
2发生流行规律
2.1侵染循环
春天播种的带病种薯,病菌萌动,扩展到附近幼芽上,并沿着茎杆长出地面,病斑出土后遇上潮湿的天气,长出病菌孢子,侵染同穴下部叶片,且随着气流(风)传播侵染附近或远处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另外,叶片上的病菌孢子随雨水渗到地下,侵染新结薯块,成为来年病菌来源。根据各点调查结果,马铃薯晚疫病病害中心病株出现的时间在7月20~25日。
2.2温度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晚疫病常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发生,只要有2~4d最低气温不低于7℃,相对湿度在75%以上,便可萌发产生流动孢子,3~5h即可侵入。宁南山区马铃薯生长季节日均气温多在10℃以上,均适宜孢子的萌动和侵入,调查区几县2008年春季相当干旱,说明在宁南山区生产条件下,温度是晚疫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
2.3湿度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当48h中相对湿度达75%以上时,就会出现中心病株。调查区也是宁夏马铃薯的主产区,该区降雨偏少,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7~9月3个月。2008年7月平均降雨69.5 mm;8月降雨132.2mm,9月降雨83.9mm。而此时正值马铃薯开花、结薯等生长高峰期,由于相对湿度较高,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大面积流行,一般田块的病情指数在6%~8%,严重的高达99%左右,给马铃薯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调查表明,在宁南山区湿度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
2.4生育期与病害发生流行的关系
马铃薯不同的生育期对晚疫病害的抗性有着显著的差别,一般生长前期特别是幼苗期植株体内茄素的含量较高,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强,不易感病,而在生长中后期(6月20日至7月20日),即从现蕾到开花期,尤其是开花末期(8月10~20日),植株体内的茄素含量逐渐减少,抗性降低,最易感病。经过调查,当温度和湿度均适宜晚疫病发生时,7月10日高海拔地区植株较小,处于幼苗期,晚疫病基本上未发生;低海拔地区的植株较大,已进入开花期,则晚疫病出现中心病株,说明生育期也是晚疫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2.5不同地势和地力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局部地区内,不同田块间的病情差异,主要取决于地力、地势等条件。阴湿区的田块基本上可分为3种类型,即川地肥力一类田、川地地力二类田及坡地肥力三类田。几个观察点的观察结果表明,晚疫病的发病情况依次为一类田病情发展快,二类田病情发展次之,三类田病情发展缓慢。而且病情轻重在各类型田块中同一时期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一是地块间肥力的差异,植株生长势和植株高度不同,致使地面覆盖程度不同所致,因而造成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一类田的荫蔽性大,株高50~70cm,地面覆盖程度80%~100%,病情指数50%~57%,露水时间可迟到上午9~10时。而二类、三类田株高30~50cm,地面覆盖程度30%~70%,病情指数1.3%~1.8%。一般上午8时露水消失,湿度大,结露时间长,利于病菌侵入。二是菌源的基数和积累量不同,一类田中心病株出现得较早(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类、三类田则较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一类田在中心病株出现后到8月上旬,气温在12~16℃以上,相对湿度在71%以上,病菌发展迅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3旬期间内,病菌可经历6~7次重复侵染,每1次循环需4~5d;而二类、三类田由于中心病株出现较晚到8月上旬或以后,气温降到12℃以下,则第1次侵染循环的时间加长为7d以上,在这段期间病菌仅再侵染3~5次。结果表明,一类田中的病菌再侵染的次数大于二类、三类田,病菌积累数量也大,病情也就重。由此可见,药剂防治的时间及次数可根据不同田块的类型而异。一类田喷药时间要早于二类、三类田,且次数也要多于二类、三类田。
2.6田间消长动态
调查得知,马铃薯晚疫病在宁南山区各观察点的始见期为7月中下旬,前期病情发展缓慢,进入8月病情迅速发展,3个点的病情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加重趋势,8月前,全区降雨少,田间湿度低,病情发展速度慢,进入8月中下旬后随着降雨增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相对较大,病情迅速发展,直至9月10日初霜来临前,病情均呈增长蔓延趋势。
3防治技术
3.1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感病程度差异比较大。通过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陇薯3号、宁薯4号、青薯168、克新系列等品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性,选用抗病品种对晚疫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2种薯处理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是一种严格的寄生菌,主要以菌丝的形态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因此要进行种薯消毒处理。通过对种薯进行药剂浸沾,可以杀死种薯内部病菌,减轻晚疫病的发生和蔓延。种薯用58%甲霜灵锰锌4.5kg/hm2,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也可用其他杀菌剂。
3.3合理密植,平衡施肥
通过调查,春种马铃薯密度、施肥的最优因素水平组合为:栽6.0~6.3万株/hm2,钾肥全部作基肥,磷肥和氮肥分基肥和追肥2次施入,其比例为8∶2。按此密度和施肥的最优组合指导马铃薯实际生产,不仅能使植株生长健壮,还能充分发挥马铃薯高产特性。
3.4生长期药剂防治
由于宁南山区大面积种植青薯系列和陇薯系列品种,这些品种属感病品种。因此,提前进行药剂预防仍然是目前控制晚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根据观察,结合气象资料,宁南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时期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这段时期要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当连续48h相对湿度高于75%,温度不低于12℃时,发出防治晚疫病的预报,并进行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d喷1次,连续喷3~5次,基本能控制晚疫病的流行。常用药剂有1%波尔多液、58%甲霜灵锰锌、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等,交替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3.5提早割秧
为了减少收获期晚疫病侵染块茎,在收获前7d左右割除地上茎叶,运出田外,再进行收获。能够加快薯皮木栓化速度,促进薯皮老化,增加薯块自身保护能力,减少病菌侵入机会。
4参考文献
[1] 刘浩,张宗山.宁夏马铃薯病虫害研究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79-180,182.
[2] 阎晓丽,王效瑜,吴林科,等.宁夏丘陵地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178,184.
[3] 王效瑜,呼芸芸,张建英,等.宁南山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筛选[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55-56.
[4] 张琳.马铃薯疫病的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