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胜 孙在林
摘要针对青州市丰富的光、热资源特点及不同地形、地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结合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科学利用物候资源、开辟绿色果蔬生产基地、丰富夏和初秋蔬菜市场、加强农时农艺预测预报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资源;高产高效农业;山东青州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01-01
农业生产是生物的再生产,既有社会再生产过程,也有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是人类通过劳动的调节和干预,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生物的生理作用进行能量的积累、转化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既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以生物体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其生产场所,通过人为的干预,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和利用环境条件,吸收物质与能量,从而得到人类所需的产品。由于农业生产置身于自然条件控制下,必然要受到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尤以气候条件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人们必须根据气候特点和生物的生理生态要求,制订干预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1科学利用光、热生产潜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核心是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农作物的光热资源利用率。目前看,一般光热资源利用率都比较低,因此生产潜力比较大。2008年青州市小麦收获面积3.99万公顷,平均产量为6 634.5kg/hm2,光能利用率仅为0.65%,经济系数0.49。不同的农作物、光能利用率有差异,夏玉米按产量9 750kg/hm2计算,其光能利用率可达到3.00%。同一农作物光能利用率随产量的提高而提高。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光能利用率最多可达6%,与此比较,青州市农作物生产光能利用率确实很低。如将冬小麦光能利用率提高到2%,小麦产量可达12.053t/hm2,光能利用率提高到3%,小麦产量可达18.075t/hm2。由此可见,在小麦生产栽培模式上,为合理利用光能,将目前的1.6m畦田种植改为3.2m畦田种植,同时结合高产栽培配套措施,增加单位面积光合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
光热生产能力,青州市按照光能利用率上限3%计算,在自然栽培条件下,年光合生产力生物学产量可达86.082t/hm2,全年各月中以5月份最大,为10.574t/hm2,平均每日光合生产率345.6kg/hm2;其次是6月与4月;12月至翌年2月累计经济学产量为13.69t/hm2,但由于气温在0℃以下,除采用温室栽培措施外,目前尚不能大面积利用。光温生产潜力(光热生产潜力)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光能生产潜力。一般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过高或过低,生产潜力受抵制。以冬小麦为例,10~20℃时,随温度增加,光合生产率增大;温度再高,光合生产率趋于稳定;温度达40~42℃以上,光合率下降,按照光温生产率上限3%计算,青州市农作物每年生物学产量为54.206t/hm2,以5月份最高,生物学产量为10.502t/hm2,其次为6月,生物学产量为9 741kg/hm2;12月至翌年2月3个月气温≤0℃,自然栽培条件下,其光温生产率为零。综上所述,要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一要培育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品种;二要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三要提高叶绿体内的光合效率;四要充分利用生长期间,扩大复种,利用冬季,采取反季节栽培,发展高温大棚、阳棚面积,扩大高产高效农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2合理利用地域光热差异,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青州市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有海拔16.2~150.0m的山前冲积平原,也有海拔150~600m的山前剥蚀岭地,还有600~954m的高山深谷。不同的地形,造成了光、热、水条件的差异。全市平均年降水量640~860mm,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气温在2.7~9.0℃范围内,从中部向南逐渐降低;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为4 813.7~4 300.0℃,无霜冻期150~192d,干燥度0.63~1.14。
青州市平原地区的高柳、何官、东夏、谭坊、黄楼、益都等镇(街道)全部和弥河、云门山、邵庄三镇(街道)海拔150m以下的平原地区属半湿润气候,总面积806.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51.5%。主要气候特点为光、热资源充沛,降水量较少。年日照时数2 560~2 610h(南部2 560h,中部2 608h,北部2 610h),年平均气温12.7~12.0℃,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积温为4 700~4 800℃,无霜冻期长190~195d,年降雨量620~700mm。因本区域日照时间长,积温多,光热生产潜力大,且大部分地区土壤质地好,保肥保水能力强,地下水较丰富,是青州市主要的粮食、瓜菜生产基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为科学应对气候特点,发挥光、热最大生产潜力,田间粮食作物栽培、冬小麦播种等在过去认定的播期播种,常常出现小麦冬前旺长,冬季和早春冻害时有发生。为应对气候变暖的形势,冬小麦的播种适期应该比过去的适宜播种期适当推迟,根据计算和试验,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应由过去的9月25日至10月5日,改至10月1~10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3~8日。玉米种植应选用中熟密植品种,采用等行距夏直播,充分利用9月底至10月初的光、热资源,推广夏玉米晚熟收获技术,达到增产增效。反季节瓜菜栽培,应利用温室效应,扩大面积,最大限度的积累冬季光、热资源,阳棚、小拱棚蔬菜栽培区域,在主导蔬菜收获后,应选用耐寒品种,实行菠菜、小油菜等短季栽培,增加复种指数,减少冬季空白农田,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山区气候温和湿润的庙子、王坟2个镇全部和弥河、云门山、王府、邵庄等4个镇(街道)海拔150m以上的山丘地域,总面积757.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8.5%。主要气候特点表现为地形、坡向及高程差别大,光、热、水条件地域性差异十分显著,光照时间短,温度低,降水量较多,气候湿润。年日照时数由北向南为2 600~2 150h,日照百分率为58%~49%;年平均温度为12.0~9.0℃,日平均气温≥0℃期间积温4 700~4 300℃,无霜冻期190~150d;年降水量700~800mm;干燥度0.63~1.00。根据气候特点,应在海拔高程150~600m范围内气候温和区域,发展夏季绿色蔬菜栽培,引进抗旱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填补夏季蔬菜市场空档,推进山区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进程。在王坟、庙子2个镇海拔600m以上区域,气候温凉湿润,应实行科学规划,引进、筛选优良品种,探索合理的栽培模式,尽快形成马铃薯、萝卜种植基地,占领夏、初秋蔬菜市场。山丘区域粮食作物种植,应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形成特色,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果品生产应发挥本区域优势,引进选育优良树种,实行区域带规模种植,开拓国内国际2个市场,实现加工增值。
3整合资源,优化气象预测预报,为高产高效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方式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包括农用天气预报、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料服务,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区别,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以及各种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近几十年来,农业气象的预测,为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从农时农艺角度上分析,气象工作与农时农艺结合的还很不紧密,与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农业气象的预测,应在提高精准性的同时,组建农业物候专家组,吸收有丰富经验的各类农业专家,实行农时物候与农艺结合,整合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在电视、电台、报社等宣传媒体开辟农业天地,准确及时地根据农时向广大农民发布各类农业相关信息,真正为全市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4参考文献
[1] 李荣德,王光娟.提升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J].农业经济,2006(1):74-75.
[2] 姜万勤.充分利用平行岭谷区光热资源发展立体农业[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