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祥 贺 刚
摘要运用生态环理论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总体布局、城建布局以及建设规划等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理论;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城建布局;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036-02
现代城市的建设更多考虑经济性,很少考虑到和谐性。城市建设的和谐性包括社会和谐、生态健康、文化先进、经济发达,其中生态健康是城市和谐的硬件基础[1-3],在城市生态健康中,和谐的城市布局是和谐城市的生态框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规模、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
1总体布局(生态环)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考虑的只是经济指标,而和谐城市布局要综合考虑社会、生态、文化、经济诸因素,因此城市的总体规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要以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为基础要件,注入当地的文化历史,综合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历史学、美学、系统学等学科手段,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3-6]。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在尊重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围绕着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因子,其布局应该形成一个完备的生态环(如图1)[3]。
(1)城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
(2)环城公园。城市居民度假、休憩场所,同时还是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消解场所。这里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消解,不是简单的垃圾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后作为肥料,培育园林植物,美化城市。
(3)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保障区,消解城市环境污染,为城市提供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此外,森林公园还是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客运和货物中转区。
(4)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进一步消解城市环境污染,为城市园林绿化、生产生活等提供非食用农产品。
(5)农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
(6)牧业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
(7)林业区。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
2城建布局(生态块)
城市的总体规模要适中。规模太大,增加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态压力;规模太小,则增加城市建设成本。具体规模大小,可以按照当地的自然状况,结合人文社会条件和城市发展方向,根据生态足迹理论,模拟出城市的建设规模。因此,城市的发展规模,要运用木桶理论,即生态因子作用的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和谢尔福德耐受定理(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以城市所在区域最小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为上限。
Ext为总规模,Resi为按资源计算的城市规模,Disi为按废弃物排放量计算的城市规模,Ol为Resi和Disi重叠的部分,D为生态赤字,I为资源进口,E为资源出口,EP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资源生产力。
对于新建城市,按照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容量计算,则:
P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资源产量,ECi为城市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资源消耗量,yFi为根据资源安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文化历史状况等确定的调整因子,yFi还可以采取德尔菲法确定。
Dai为城市单位时间废弃物排放量,ED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废弃物消解力。
对于老城市,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可以按照生态生产力求算发展空间:
Ci为城市单位时间资源消耗量,EP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资源生产力。
Dai为城市单位时间废弃物排放量,EDi为城市所在区域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废弃物消解力。
在城市内部布局上,要实行分块布局,每一个社区由功能相近或相关联的机构组成,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生态块(如图2)。
3建设规划
(1)尽量利用自然生态因子,将城市规划融入到当地自然环境中去。城市建设完全可以依山傍水,而不必移山毁林取土去填海填河填湿地;城市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因子改建,不必毁去重建;城市绿地完全可以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建设,而不必毁去重建人造景观。
(2)将本土文化注入城市规划。美丽城市的建设,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没有自己文化的城市不是美丽城市。本土文化都是经过千年锤炼,已经与本地自然生态融为一体,要实现城市文化和谐,城市发展规划就要注入本土文化。城市的所有开发规划,要围绕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展开,同时吸收外来和当代最先进文化成果,并将它们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去,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或粘贴。
(3)建设节约型城市。首先要树立节约建设的观念,将节约的观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去;其次是要从法律法规上完善城市建设规划的监督,规定各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凡是没有达到使用寿命就变成妨碍城市发展或危险建筑的,一律追究规划和建设施工单位与个人的责任,对于无故随意拆建没有到期建筑物的,则追究拆建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再次,科学规划城市物质流和能源流,最大限度地进行物质和能源复合循环利用,城市的建设和生活生产,要实行清洁生产[6-8]。
(4)建设人性化城市。为了方便居民,同时也为了节约管理成本,维护城市安全,城市建筑物要限制高度,禁止建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楼层高度不超过20m左右为宜;减少天上地下管线,所有管线集中设计安装;长途车站、火车站、物流中转站、机场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城郊的森林公园区),方便旅客、货物中转,最大限度减少移动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渐实行自行车免费公用制度,控制使用助行车,限制使用轿车等小型汽车。
(5)建设绿色城市。充分利用街道,使街道成为贯穿城市的公园,成为消解城市废弃物、噪音、粉尘的生态带,成为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骨干框架。城市绿化,对植物来说,城市环境条件较差,日照短、人为破坏大、垃圾多、土壤坚硬、空气污染严重、管线多,因此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抗性强的物种,此外还要有耐旱、耐瘠薄、抗病虫、清洁、吸尘等性能,不能选择有臭味、飞绒等影响环境的植物。
4参考文献
[1] 王如松.生态政区规划与建设的冷思考[J].环境保护,2005(10):28-33.
[2] 张晓霞.社区自然生态的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27.
[3]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J/OL].科学网,[2008-01-18]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628.
[4]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J/OL].学说连线,[2005-02-03]http://www.xslx.com/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5]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6] 郭宏忠.生态特区建设理论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7]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J/OL].科学网,[2008-01-11]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8]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272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