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思义
2007年5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100周年校庆时对大学生们作了一场即席演讲。他深情地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总理这番情真意切、立意高远的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读来令人感奋,催人深思。我们无需粉饰,现在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已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心灵,不少学生不看“天空”,只看“脚下”,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只有物质需求,而没有精神追求,缺乏高远的人生志趣。有的人甚至把挣大钱、娶美女、住豪宅、开名车作为求学目标,令人担心,令人忧虑。诚然,在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关心个人“脚下”的利益很自然也很实际,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来说,如果人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只是以自己“脚下”的利益为重,而把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全抛在脑后,那么这个民族就确实是“没有未来了”!因此,肩负着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人民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经常仰望天空,使他们具有高远的志向与情怀,能够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目光远大、视野开阔、精神明亮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陆哥•赫胥勒曾说过:“如果让我来总结人类20世纪的历史,我将这样写道:‘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悲哀,不是地震、不是水灾,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卡通片的感官欲望的刺激,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想和信仰。他们在生理上已经衰老,但在心理上却没有满月;他们的躯体已经接近坟墓,但在人格上却没有健全。”
一个人宽阔的心胸与远大的志向,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培养的。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抬起头来,真真实实地仰望一下自己头顶上的天空。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一诗中深情地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美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人民日报》2007年9月4日)仰望星空,让学生从宇宙之广漠、星空之灿烂、沧桑之变迁来看待人类在天地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生发出个人在国家与历史中应担负起的重担和责任。
走笔至此,我又想起世界文豪福楼拜,这位面壁写作、惜时如金的大文豪坚持每天“按时看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做一门必修课来迎对。因为,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人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始印象,唤醒了我们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之中,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簇新绿,还是夏夜的灿烂星空,都不能激起他们丝毫的喜悦,年轻人与生俱来的敏感开始退化,因此,我们应引导他们走出题海,经常仰望天空,按时看日出,激活他们敏锐的感觉和蓬勃的激情。
其次,我们应引导学生多一些“仰望星空”,少一点“关心脚下”,志存高远,奋发有为,把有所作为当做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写到:“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其实,人生需要明确的精神指引,“人活着应该有一个比生存更高远的目标”(周国平),需要一个理想的境界安顿心灵。心理学上的适应性定律认为,金钱和物质带来的幸福感往往不会持久,要增加幸福感,必须有超越金钱的远大目标。我们应引导学生做到三个紧密联系: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把科学知识学习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联系;把现在的发愤努力与未来的理想实现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命运,关心百姓疾苦;阅读经典名著,与先贤圣哲为伴,超越瞬间的物质快乐,追求永恒的精神享受;学会理性地看问题,养成宽阔的视野和胸怀,进而提升人生的境界,开拓自身的前程。
再次,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彻底改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功利、轻价值,重理性、轻情感的倾向,不仅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技巧,更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教育应该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给予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断的美德,使他们成为社会体系的合作者、社会正义原则的遵守者以及优良美德的践行者,而不是只会学习和具有某项专业特长的准职业者。
教育对于人们来说,不应成为维持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应成为引领人们超越现实生活走向富裕、文明、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的神圣使命。教育要引导学生求真、寻善、向美,以促进生命不断成长、不断实现和生成新的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增长知识与开阔视野结合起来,把完善自我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与报效祖国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总之,真正的教育在于启发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敞开个人通向宏大世界的窗口,赋予自己人生丰富的价值蕴涵;在于引导学生经常“仰望星空”、“按时看日出”,成为一个理想远大、品味高雅、精神明亮、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责任编辑:王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