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博弈招数
在《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一片中,尼克松曾说:“我会是你最强悍的敌人,施展浑身解数将你击倒;成王败寇,我们当中胜出的会赢尽风头,失败的则一无所有。”
这里说的不是一场拳赛,而是一场访谈。访谈,就是一场博弈。
上期谈到两位深受“不雅照片风波”影响的女星张柏芝和钟欣桐近日在电视访谈中的表现;也提到以电视访谈来修补形象为自己平反,并不是艺人的专利,政坛便有因“水门事件”下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例子,亦带出《对话尼克松》这部获多个奥斯卡奖项提名的电影。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尼克松下台后3年,英国电视名嘴大卫•弗洛斯特为了挽救其日渐走下坡路的事业,不惜孤注一掷,以巨额酬金邀尼克松接受独家访谈;一直保持缄默的尼克松再度粉墨登场,则是为了借此挽回业已日薄西山的形象,甚至奢望可以东山再起。一方想揭露真相,一鸣惊人;而另一方则要涂脂抹粉,重振声威,于是展开连续4晚的对决。战场上没有枪林弹雨,但却一样张力十足——成王败寇,注定只有一人能笑着离开。
访谈的焦点当然集中在“水门事件”上。和两位女星的“不雅照片风波”一样,公众一直期待的,就是当事人的公开认错和道歉,主持人弗洛斯特对此再清楚不过,所以事前准备大量数据,企图把尼克松逼进死角。正如弗洛斯特在片尾所说的,公众希望尼克松能够说出3点:
一、我在“水门事件”中不仅犯了错误(mistakes),而且胡作非为(wrong doing),甚至犯下了罪行(crime);
二、我的确滥用了总统权力;
三、我让美国人民陷入长达两年的困扰纷争,为此我向国民道歉!
尼克松并不是省油的灯,岂会轻易就范,他从一开始便施展浑身解数,希望能打发这个他最初看不上眼的小角色。于是电影中他便使出了一身功夫:
一、“兜圈子”的技巧:为出其不意,弗洛斯特不惜破坏协议,一开始便先行讨论“水门事件”,攻对手不备。但尼克松马上展现了何谓“顾左右而言他”和“兜圈子”,令攻势化解于无形。而且一让他发言,他便滔滔不绝,主导了话题,控制了访谈节奏。咬文嚼字和纠缠定义等,都是他回答问题时“兜圈子”的招数。
二、不掉进对方的逻辑中:尼克松很明白,无论弗洛斯特问什么问题,最重要的都是绕到事先准备好要讲的话,所以,千万不能被套进对方的思路和逻辑之中。弗洛斯特问尼克松决定辞职时的心路历程,他回答说,小女儿有次走到他办公室,抱着他哭,说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希望他支持下去……接着再不知胡扯到哪里去。
又如,弗洛斯特访谈中甚至亮出奇招,当场播放录像带,展现尼克松出兵柬埔寨那场战争的血腥、悲惨和残酷,希望以电视画面的张力打击他的心理,但尼克松却以一个费城建筑工失去儿子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义愤填膺,又把问题轻易打发掉了。
三、心理战技巧:不要以为只有访谈时的对话重要,录像开始前,两人看似寒暄的话其实一样关键。例如弗洛斯特一直有资金困难,尼克松便借着询问对方如何筹措那笔巨额酬金,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闲钱,攻击对方要害,制造紧张和分心的效果。他在某次开镜前数秒冷不防地说弗洛斯特的那双鞋子很女人气;又在另一次开镜前数秒,责问弗洛斯特昨夜是否跟女人鬼混,不断令对手分心,甚至错愕,以心理战手段打击对手。其他的手段还包括脸色、眼神、身体语言、揶揄、恭维,让对手防不胜防。
四、视觉效果:正如片中所说,电视的最大罪恶,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化约成一个简单的镜头。所以尼克松对哪怕是嘴角上的一滴汗也十分敏感,每次回答问题前,都会先以手帕轻抹嘴唇,并在合约上写明,这些镜头事后必须剪掉,不能播出;还提出不能让他藏起来的手帕被摄入镜头。他发誓不让当年在总统辩论中因脸色苍白、流汗等输给肯尼迪那一幕重演(详情请参考2008年11月1日本专栏介绍)。
只要弗洛斯特动尼克松一分,后者都会报以毁灭性的还击。
占尽上风之际,最后一晚却出现了戏剧性结局。
在弗洛斯特鼓其余勇进逼、双方几度交锋之后,尼克松终于吐出长期压抑在心里的不愤。他承认自己确有过错,但那是因为当时处境艰难、四面受敌,所以他说:“想要我跪地认错是不可能的!”但他承认:“是的,(叹息),我有负国民,我将会负上这个重轭,终此余生。”
是什么令这位前总统最终撤除了自己的所有藩篱呢?有人认为,这并不是因为他技不如人,而是他真的有个心魔,正如弗洛斯特所言,除非说出来,否则余生将继续受尽折磨。这是一位向来自视甚高的枭雄最后的悲凉。他吐出一堆政治上不明智的话,是因为他心里真的有不平郁结;但也有持相反意见的,为尼克松撰写传记的Jonathan Aitken说,这些话,都是尼克松事先经过小心计算才说出来的。
是耶非耶,恐怕如今也无从稽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