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惑之
“位卑不敢忘忧国”——中国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品德,在“知识英雄”纪世瀛的血液里流淌着。
权当序言
在《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有“中关村第一村民”雅号的纪世瀛先生,热情洋溢地振臂高呼“中关村精神万岁”!博得长久的雷鸣般掌声。2008年5月中,汉青社长拿来纪先生关于论述中关村发展的长篇文章,我作为责任编辑,先睹为快,深为世瀛先生的激情感动。编讫,写了几百字的按语,用《中关村精神万岁》为题,付梓在是年《中关村》第5期上,并作为封面标题。文章刊出后,业界的一些朋友多有赞语,认为世瀛先生对“中关村精神万岁”的解读,诸如“创新”、“开拓”、“探索”、“创造”、“冒险”、“拼搏”、“诚信”、“求是”、“服务”、“责任”、“包容”等内涵的概括,已升华为创业者的理性认识并成为人生箴言。去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在编辑部里,汉青社长送我一部还带着墨香的新书——《中关村第一村民的创业传奇》。翻阅一过,感慨万端,正如书的主编龙景先生在后记中所言,“纪世瀛的一生就是一部充满激情、呐喊、拼搏、灾难、奋斗、奇迹的传奇小说,不用任何修饰就叫人为之震撼!”编者把纪先生在《中关村》杂志发表的《中关村精神万岁》一文作为全书的“压轴”,也让我们感到欣慰。拜读纪先生的创业传奇,让人感到这正是“中关村精神”的真实写照!诚如编者所言,“通过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沉浮的全部历程,对中关村拓荒者纪世瀛传奇人生的立体扫描,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吃螃蟹者的创业历程;纪世瀛创业的传奇经历,是中关村从荒烟蔓草到高楼林立,从蝉唱虫鸣的郊野到蜚声海内外的科技新城这一脱胎换骨的缩影。”纪世瀛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大科学家严济慈的“关门弟子”,几经磨难,饱经忧患,成长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中关村精神”就是他的灵魂,“改革开放的30年”造就了这位“知识英雄”。写到这里,蓦地想起“武死战,文死谏”的彭德怀元帅。驰骋战场,让敌人闻风丧胆;建设家园,敢于为民请命。尽管“寄意寒星荃不察”,却坚持“我以我血荐轩辕”,写下“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传世篇章。纪世瀛先生“敢于为‘民请命”——这里的“民”字就是中国的“民营经济”,使之成冲破“计划经济”樊笼的先驱者,也是伟大的时代使然。当下,我们更需要提倡“为‘民请命”的大无畏精神。纪世瀛先生“五进‘万言书”的赤子之心,“位卑未敢忘忧国”,鼓舞我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当是中关村深化改革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进“万言书”:勇闯高端献国策,慧眼识珠慰民心
1992年,纪世瀛发出“狂言”——“我认为民营经济会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我们可以预言,10年之后民营经济将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15年后将会三分天下有其二。”纪世瀛讲出这样超前的话语,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他对发展民营科技的实践和潜心研究,特别是对国家改革形势的把握和对邓小平改革思路的深刻理解。
1993年初,飞雪迎春,纪世瀛终于萌发了向国家高层呈送“万言书”的冲动。他夜以继日地精心撰写了一篇“万言”报告——《应当把大力促进民办科技实业的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纪世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使这篇报告言之有物,提出问题,有的放矢;展望前景,描绘出中关村高科技发展的路线图,以如火的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吁请党中央对民办科技企业予以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岁月如烟,乍暖还寒,一介书生,不见经传的“村民”,向高端呈送报告谈何容易!刚刚度过“知天命”之年的纪世瀛,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勇敢地只身闯入国家科委的“高门槛”,把“万言书”直接呈给当时的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同志。
春草有情,京都含绿。3月底的一天,国家科委体改司的领导张景安向纪世瀛传达了宋健主任3月25日的批示:
“纪世瀛同志此文,有高度、有气势、有深情。请研究,作为‘民办会议的参考。我阅后,获益匪浅,请向世瀛同志转致谢意。如能改成一篇短一点的文章,请科技日报或光明日报发表则更好。”
后来得知,宋健主任接到纪世瀛的《万言书》后,夜不能寐,连读数遍,圈圈点点,欣然写就感人肺腑的“批示”。嗣后又应纪世瀛之请,为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题词——“勇担历史重任,帷幄高技术战役”。如今已经成为北京民营科技发展史上的一纸见证记录,透发着中关村民营经济发展早春的芳香气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纪世瀛《万言书》中的一些话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世界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几乎有一个共同的见解:世界经济技术中心将逐步转向太平洋东岸。”“所谓希望在于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在中关村出现一个以民办科技为主体的科技企业群,形成了电子一条街,它就是中国民办科技的发源地和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今天的人们喜欢把这条街称为中国新技术革命的摇篮和心脏。……无论称作什么,我们相信,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这条街创造的理念、模式以及文化,将直接地影响中国的21世纪的历史进程。”
诚如斯言,中关村的发展已经证明了纪世瀛这一科学、大胆的预言。
二进“万言书”:书生忧国呈建议,高瞻远瞩纳谏言
1996年,北京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1980年的孤家寡人发展万马竞腾,成为首善之区经济发展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对民营科技情有独钟的纪世瀛,肩负着“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和“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职务。在新的形势下,他觉得一些领导人对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并没有高度的重视。纪世瀛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伏案凝思,奋笔疾书,撰写了一篇引起北京市委书记尉健行和刚上任的北京市长贾庆林同志高度重视的建议。这就是纪世瀛的第二封“万言书”——《应当把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产业作为实现2010年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纪世瀛的《决策》建议书,饱蘸激情,从“民营高科技产业的经济战略地位”,讲到“实施一体两翼优势互补整体腾飞的发展战略”;从“转变观念,大胆决策”,说到“健全组织,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把大力发展民营高科技产业纳入总体战略”。纵有千言万语,万变不离其“民”。“为‘民请命”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北京市委书记尉健行在建议书上的批示是,“昭广同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我看了寄来的几分材料,感到发展民营科技事业确实应列入我们的工作议题来研究处理,请你能够就此问题提出建议方案。”贾庆林市长的批示是,“请政府在此调查报告基础上,整理出几条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经常务会议讨论后实施。”后来经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在报告上的批示,“世瀛同志这篇文章有份量,可商请他依据十五大精神再作些补充修改,然后在日报一版下半版刊登转版。”我们看到的《决策》一文便是《北京日报》刊登的全文,已经成为北京民营科技产业发展的弥足珍贵的史料。
纪世瀛呈递第二封“万言书”有一段轶事,令人感佩。建议书中有一些“忠言逆耳”的尖锐词语,如“到北京如果不抓民营高科技产业将是重大的战略失误”。贾市长当时看后不知作何感想,但后来传出贾市长的话,“每次收到纪世瀛的报告,我不用看签名就知道是他的报告。”听后让人倍感欣慰。接触过贾市长的人都知道,这是他一贯的“待人接物”的作风。
三进“万言书”:打造中关村概念,终被采纳成国是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中关村几位“元老级”的人物,诸如张景安、于维栋、邹祖烨、彭树堂……加之身为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纪世瀛,在庐山顶上举办“中国民营企业高级研讨会”,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与会者取得了高度共识:中关村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缩影。鉴于此,可以引申为“中关村概念”,旨在“建立中关村知识经济战略区”。“研究、深化、发掘、运作中关村概念,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希望之星和必然之路”。
纪世瀛受命于中关村“元老”们之托,带着这个“命题”,深入调查,征求意见,终于草就了《点燃第三把火炬,建立中关村知识经济战略区》。提出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的豪言壮语!
这篇“万言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中关村的发展蒸蒸日上之时,进言者带着一种忧患意识,用冷静的眼光,凝重的思考,提出“中关村的潜在危机”。诸如,“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出现断层”,“人才利用缺乏战略规划”,“园区呈现总体无序的状态”,“管理层面庙小神灵多”,“服务体系软硬件皆跟不上”,“思想上缺乏危机感”等等。
鉴于这种认识,“万言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诸如中关村应立即“建立高层次领导机构”、“发展知识经济的咨询机构”、“应独立区划建制实行一元化领导”、“投巨资建立人才战略基地”、“实施中关村高新科技开发区的特别政策”等,中关村后来的发展表明,这些意见多被采纳,形成政府对中关村乃至全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指导性文件。
纪世瀛具有“独行侠”的“狂人”风采,为争取时间,派“大员”将“万言书”直接呈送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李副总理予以高度重视,立即将报告批转给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和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得到了高端领导的肯定,纪世瀛无比兴奋。后来江总书记办公室向科技部索要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背景材料时,纪世瀛和他的战友奋笔三天三夜,又写出了6万多字的材料送了上去。据经办人张景安司长转达说,“江总书记看了材料后说,‘这个人说得有道理!”
江总书记视察北京市,就高新技术创新和中关村的发展作了重要批示:“高新技术重在创新,我们必须从跨世纪发展战略需要出发,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强领导,明确目的,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务求突破。要注意借鉴国外创建科学城的有益经验,成功地创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中关村地区就有这样的条件。”日后,中关村在建立知识经济战略园区的发展中,完全按照江总书记指明的“路线图”扎实前进。
纪世瀛在“万言书”中提出的豪言壮语,“大手笔,下狠心,投巨资建立中关村”,今日中关村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证明绝不是虚言,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四进“万言书”:实践升华成理论,伟业常青奠基石
如果从1980年纪世瀛走出“象牙之塔”建立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算起,至呈报第四封“万言书”时,他今已经在中关村“摸打滚爬”20个年头了。此时的纪世瀛,脑海中翻腾着一个问题:中关村之所以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引起世界的瞩目,关键是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这个群体敢于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用相对合理符合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孕育多年的“第一生产力”。受过现代科学知识熏陶的纪世瀛,具有极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既懂得“核聚变”的原理,更懂得“社会巨变”的威力。纪世瀛十分清楚,“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行而不远,易受挫折,难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1999年的岁末,“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纪世瀛毅然决然地写出第四份“万言书”——《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理论建设的建议》,正是“基业常青”的理性思考,知其所以然,更知理当然。
纪世瀛的这份“万言书”直接呈给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并很快地得到了李长春同志于是年岁末的批复——“文章已经收到,阅读了,对其理论探索精神表示赞赏。完全支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意义重大。民营经济理论要深入研究,应和一般私营经济相区别,并在认识上有新飞跃。”
纪世瀛在这份“万言书”中主要的建议是:“民营经济理论建设的问题,关系到未来一个时期里,用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模式来概括和指导目前千姿百态、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经济形态,并且使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理论与我们的意识形态相适应。”“中国的经济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经济民营化是振兴中华的希望之路。”“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非公经济在政治上、理论上、战略上有重大区别。”“民营和公有制为主体不但不相抵触,而且孕育着各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萌芽。”……纪世瀛“读万卷书”的求知欲望,“科学求实”的治学精神,“行万里路”的实践经验,让他研究问题能够触类旁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撰写文章下笔有神。在这篇“万言书”中,纪世瀛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到第三代领导人的经典著作和权威论述中,特别是结合自己实践民营科技事业的丰富实例,使“万言书”具有令人信服的魅力。这篇建言,相继在中央领导和宋健、胡德平、贾庆林等同志中传阅,并有相关的中肯批语。因之,“万言书”中的观点和理念,在理论界、新闻界,特别是民营经济业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以纪世瀛为“主笔”写就的《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在极具影响的《北京日报》的理论版刊发后,好评如潮,殊荣理论界“五个一工程”优秀奖,也是众望所归情理中的事情。
五进“万言书”:退而不休重教育,百年树人是精神
2004年的4月,“风雨送春归”,纪世瀛在“鲜花、热泪、掌声”中辞去了任期4届“掌门”14年的北京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职务。他用诗一般的语言作“致谢辞”,至今回荡在人们的脑海,撞击心鼓,激励我们为民营事业奋斗。
“我知道我无法和企业巨子们相比,我能担任此重任,只是由于我有6个条件,即‘人物小、矛盾少、上路早、资格老、热情高、人缘好……仅此而已。但是我笃志以‘梦系中关村、魂系民营科技、情系会员企业的理念,为大家服务了14个春秋。”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纪世瀛,一个北京昌平县农家子弟,孩提时代立下为国家“造原子弹”的宏愿,从著名大科学家的“关门弟子”成长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带头人,在他62岁那年,这位“第一村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人们问他为什么在“耳顺”之年才入党?纪世瀛回答掷地有声,“党的‘十六大为民营科技企业正了名,为千千万万从事民营科技事业的人正了名,这一远见卓识唤醒了我这个‘老民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人老谢事,古之礼也”。然而,纪世瀛“退而不休”,“老圃”不忘耕耘,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心愿油然而生:我们不能让后来的企业家、创业者们重蹈覆辙,不能再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要把我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惨痛教训讲给他们听,要把成功的经验传诸后人。纪世瀛这位性情中人,具有“鼓动家”的天性和才能,他比喻说,“党有党校,军有军校,企业家也要有个企校”。这就是纪世瀛立志打造中国企业界“黄埔军校”的初衷。只有思想付诸行动,“理想才能照进现实”。当“世纪英才高等研修学院”诞生时,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热情表态,“我愿意到这所学校讲课!”中关村的各路“掌门人”,诸如柳传志、段永基、李勤、王小兰、何鲁敏、王文京等人,都欣然同意担任实践课的客座教授。“将军讲打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企业家在实践中讲理论,在理论中联系实际”,正是中国企业界首家“黄埔军校”的教育理念和最“养眼”的特色。
2004年1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从这天起,世界有了第一所企业家大学”——“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欧元之父”、诺奖得主蒙代尔先生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纪世瀛这位“中关村第一村民”又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企业家大学”的首任校长,再写人生辉煌。
第五封“万言书”的出台时机成熟了。2006年的7月3日,纪世瀛撰写的《关于建立创业教育工程体系的建议》送出不到两天,即得到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批复。市长王岐山明确指示,“请凤桐同志亲自与世瀛同志面谈,研究落实。”“中关村精神”薪火相传,延续精髓,有了保证。纪世瀛那饱经沧桑的脸庞,喜上眉梢,乐在心头。
唐代诗人刘禹锡云,“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今生今世的“中关村人”纪世瀛做到了——把自强不息当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把争取每天都有进步当成努力方向。
“位卑不敢忘忧国”——中国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品德,在“知识英雄”纪世瀛的血液里流淌着,世代传承,永不凝固。
编稿人语
国是为重,鼓励诤谏
编讫此篇,深为纪世瀛先生“位卑不敢忘忧国”,“敢于为‘民请命”的进谏精神所感动。在中国的历史上,敢于直言上书的故事不乏其例。唐人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堪为经典。留下了唐太宗的传世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另一位唐人姚崇,历仕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留下“上疏言十事”的美文,其第九件就是“鼓励群臣上书言事,犯颜诤谏”。明朝进士解缙,敢于“批评太祖屡改政令”,“建议实行德政”,颇得太祖青睐,史有“万言之书”之称。明代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王夫之,著作颇丰,在《读通鉴论》中建言,“设立谏官,下询刍荛”。刍荛者“草民”之喻也,就是老百姓。……当代“中关村人”纪世瀛先生五进“万言书”的忠诚,需要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需要一种为民请命的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还需要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毅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查找问题问民意,改进发展听民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国是为重,敢于谏言”,是难能可贵的国民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