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的海上里程碑

2009-04-07 02:03
军事文摘 2009年6期
关键词:领海郑和驱逐舰

“郑和”号——人民海军第一艘远洋航海实习舰

1987年4月,“郑和”号下水服役,由上海求新厂制造。排水量6000吨,长132米,可单舰绕地球航行半圈无须加油。她有一个特殊的舷号,其它舰都在3个数字以上,惟独它只有两个数字,其舷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辉的诞生日——“八一”。

“郑和”号能一次提供300名军校学员实习,有30位教官进行航海实习教育的良好条件。航海训练中心,摆满了从古到今的航海仪器,从手工测舰位到卫星导航定位,应有尽有,完全具备环球航海的能力。

“郑和”号曾先后出访过美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国家。在它的远洋生涯中,最突出的是单舰跨越180度子午线,由黄水进入蓝水,穿越太平洋到美国珍珠港访问。这在中国海军中是首次,成为中国海军走向太平洋、走向世界的先锋。“郑和”号曾数次载着人民海军军校实习学员走遍祖国的万里海疆,完成海军7所院校40多批近万名学员的远航实习任务,成为“海上流动的大学”。

“郑和”号在服役的短短7年里,赫然创下了“七个第一流”:一流的装备、一流的舰容、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训练、一流的操作、一流的舰员、一流的战斗力!

1992年4月19日,“郑和”号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支蓝盔部队要到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郑和”号在湛江码头起航,舰桥主桅杆左右横梁上升起两面旗帜:一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另一面是印有地球标志的蓝色联合国国旗。联合国旗帜第一次在中国海军军舰上升起,“郑和”号成为第一艘升起这面旗帜的军舰。

编队航线沿南中国海南下,接着环绕越南向柬埔寨海域挺进。数十年战乱,使这一带海域成为了让人不愿涉足的“雷区”。为此,编队制订了170余条应急措施。历时100小时,航程1300海里,终于顺利地到达了柬埔寨磅逊港。编队舰船靠上码头,370名头戴蓝色贝雷帽的中国维和部队官兵整齐地排列在码头,他们接受了联合国驻柬埔寨过渡时期权利机构的官员和中国驻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代表的检阅。

在编队进港的当天下午,气温达到了48度,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的中国军人开始了装备大卸载。4月25日终于顺利完成卸载。26日上午9时,100多辆银白色印有“uN”标记的车辆、机械从磅逊港隆隆开出,4公里的长蛇阵在4号公路上向前疾驰。此刻,“郑和”号上的水兵在甲板上向战友们送去了崇高敬意。这是中国海军开始参与国际事务的第一次亮相!

“长征”号——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

中国人民海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但重视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装备技术的改进,而且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就注意向导弹化、核能化方向发展,把尖端武器的研制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对当代武库中的王牌——核潜艇的研制,更是全力以赴。1974年8月1日,首艇攻击型核潜艇“长征”号建成服役。

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写了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很快圈阅。

聂帅手里惟一的资料,是两张美国核潜艇浮在海面上模糊的照片,这对中国军队和科学家来说太神秘,也太陌生了。中苏关系破裂后,毛泽东发出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建造的过程刚好是混乱的“文革”高潮,各种各样的干扰接踵而来,核潜艇面临着流产的危险。周总理力排干扰,克服障碍,促使工作按计划运转。许多专家在他的保护下,照常工作;许多难题在他的指示下,被联合攻关突破。

1970年7月18日,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模拟堆开始升温升压,气氛十分紧张。8月28日,反应堆达到额定功率,主汽轮机超过原定设计指标,核动力装置主要性能达到指标,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堡垒终于被攻克。

核潜艇系泊码头试验也成功了,水面航行试验性能也良好。只剩下最后一道试验,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深潜试验。有人把它称为“穿越死亡线”的试验,一旦失败,就会艇毁人亡。

“报告指挥员,潜艇到达试验区!”艇长神色严肃而又庄重地报告着,手中的潜望镜还在转动。

“立即向舰队和基地指挥部报告。”

潜艇加大深度,开始向极限深度接近。各舱室每下潜10米便通报一次。机器嗡嗡地响着,潜艇向更大深度潜去。谁都知道,已经进入“死亡区”。这时的核潜艇各室已封闭,互相不能通行,好像是由几个罐头焊接而成。

艇长命令:“下潜到极限潜深!”核潜艇下潜、下潜,不钻过“死亡线”不回头。核潜艇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对侵略者不低头,对张牙舞爪的死神不低头,它终于在极限深度上潜航,一切都很正常,各战位立即记下了各种数据。

“任务完成,上浮!”艇长露出一丝微笑。

核潜艇渐渐上浮,不久就一头钻出海面。为它护航的几十艘舰船,看到自己的核潜艇安全出水了,都同时拉响汽笛,向它致敬!甲板上的人们在欢呼跳跃。

“鞍山”号——人民海军第一艘火炮鱼雷型驱逐舰

1954年10月,中国黄海海面上,第一次出现人民海军中型战斗主力舰——驱逐舰,这就是“鞍山”号,有人称它“中华第一舰”。该舰是从苏联购进的,排水量2000余吨。初期,人们都称它为雷击舰,因为它的主要武器是鱼雷、水雷加火炮。和“鞍山”号同期先后来到中国的,还有“抚顺”、“长春”、“太原”号,它们组建了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支队。

中国当时从苏联购进驱逐舰有两个目的:一是对付台湾蒋介石反攻大陆;二是为发展自己的中型舰艇做准备。

1962年4月13日,驱逐舰大队3艘战舰突然同时响起了紧急出航的铃声,海上有情况。果然不出水兵们的预料,美蒋勾结,趁我国60年代发生经济困难掀起反华浪潮。这一天,美驱逐舰“狄海文”号从日本佐世堡港起航,闯入了我青岛外海。上级命令“长春”、“鞍山”、“太原”3艘驱逐舰立即起航,监视和驱逐美舰,绝不容许侵入中国领海。

双方开始了斗智斗勇,我方处在我领海线内侧,美“狄海文”号处在外侧,双方对峙着。到了第三天,4月15日,美舰有点儿憋不住了,突然转向,直插我领海而来。

“报告舰长!敌舰向我领海线靠近!”张舰长下达了目标指示,命令枪炮长“开始绘算”,130毫米主炮瞄准了美舰,炮弹已经上膛。

离领海线只有2海里、1海里……突然美舰慌忙调头,又高速驶入公海,在正义凛然的人民海军面前,终于露出了色厉内荏的本色。这种“神经战”进行了多天,双方表面上火炮都朝天,表示没有敌意,但实际上都处在一级战备中。就这样对峙了8天8夜,美舰未敢进入中国领海,终于没趣儿地离去了。

我年轻的驱逐舰部队,组建不足8年,却熟练地掌握了驱逐舰的技术战术,敢与头号帝国主义对阵,使入侵者领悟到,凭着坚船利炮可以在中国领海内横冲直撞、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1992年4月24日,“鞍山”号徐徐降下“八一”军旗,作为人民海军最后一艘老式驱逐舰告别大海,退出现役。从此,巡弋在海洋上的人民海军驱逐舰编队,全部都是共和国自己制造的现代化导弹驱逐舰了。

112号——中国第二代新型导弹驱逐舰

世界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导弹驱逐舰能否进入先进行列,最主要标志有三点:一要有防空导弹;二要有舰载反潜直升机;三要有燃气轮机。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就是以此为新起点建造的。代号为052型,首制舰舷号112号。服役后已经远航太平洋、印度洋,访问过许多国家,证明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性能更加优良,战斗力比第一代驱逐舰提高了数倍。

80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担任了我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总体设计师。

052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达到协调兼容,成了潘镜芙最关注的问题。装舰后第一次调试,雷达和卫星通信互相干扰严重。在潘镜芙的带领下,攻关小组经过几天的研究,做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难题被攻克了。

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研制过程中,整舰有总设计师,10多个系统又各有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对各系统如何联合成最佳整体进行了科学选择,解决了那些影响战斗力、生存力的关键问题,保证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综合性能兼优。

112舰多次参加现代化海上大演习,担任海军“旗舰”,首创了现代化战舰海上系统使用武器全部取得优秀的纪录。112舰还曾多次飘洋过海,跨越太平洋和印度洋,访问了许多国家,成了“和平外交的使者”,既播种了友谊,又显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成了当代的“明星舰”。

人民海军舷号为167的新型导弹驱逐舰也于1999年正式服役。它是052型的改进型,舰身具有隐身特征,排水量更大,武备数量、质量以及动力、指挥系统性能又有新的提高,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进了一步。

猜你喜欢
领海郑和驱逐舰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101舰之雷霆万钧
郑和下西洋
图解军舰 英国45型驱逐舰
日向中方询问海警船进九州“领海”意图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
日媒:中国公务船今年第34次驶入“日本领海”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