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海军100余年的历史上,最大的战斗水面舰艇是“定远”号与“镇远”号铁甲微型战列舰。“定远”与“镇远”两舰是中国从德国购进最早的真正铁甲舰。满载排水量7500吨,舰长91米,宽18.3米,吃水6.1米,航速14.5节,主炮4门,350毫米口径。其它150毫米炮2门、75毫米炮2门、37毫米炮8门,鱼雷发射管3具,采用烧煤炭的蒸汽机,舰员350人。
“定远”与“镇远”号军舰装甲相当坚固,炮台装甲厚达355毫米,两舷装甲为304毫米厚铁板,甲板装甲厚达75毫米,舰桥装甲203毫米。“定远”与“镇远”舰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舰上配备2艘小型鱼雷快艇,必要时可吊入海中向敌舰发起攻击。
在黄海甲午海战中,“定远”与“镇远”号英勇杀敌,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黄海大血战中的旗舰
1894年,日本海军经过长时间侵华准备,有32艘铁甲战舰,力量对比大大超过中国的北洋舰队,他们认为侵略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舰队毫无准备,而且以为我不先开炮,战争就可避免,因此采取了消极避战的态度。
同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开始寻衅,在丰岛附近海面对我向朝鲜运兵船发起攻击,使我多艘舰船沉没,伤亡近千人。这就是历史上的丰岛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
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宣战,中日两国舰队一场恶战就无法避免了。9月17日晨,北洋舰队正在黄海上操练,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冒起缕缕黑烟。经过细致观察,原来是一支日本舰队。旗舰“定远”号立即挂出信号旗,命令各舰迎敌。各舰立即发动机器。在行进中,丁汝昌发出3条指示:一是各舰务必协同作战,相互协同;二是务必以舰首向敌编队位置为基本战术;三是各舰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随旗舰运动。忙乱中,“定远”号信号旗挂错了,“分段纵列”挂为“横列”,使原来应担任前导舰的铁甲舰居于编队中间,变成半月形,缓缓迎向日舰队。
敌12艘军舰,以“吉野”号4艘巡洋舰组成第一游击队,担任前导,以“松岛”等6艘炮舰组成本队,随行在后,成单纵队逼近北洋舰队。巡洋舰编队企图从左翼突破,然后再掉头攻右翼,避开两艘中国战列舰。
在“定远”的桅楼下,测距员用六分仪测出敌我距离,不断向丁汝昌报告,距离9000米、5000米,越来越近了。
丁汝昌一看敌舰成鱼贯队形而来,他马上猜到敌人是想避开我主力舰“定远”和“镇远”的火力,要攻中国舰队正中,他果断下令迅速改变队形。主力舰居中,张左右两翼应之,成犄角雁行队,各舰间隔400米,以7海里航速接敌。
两支舰队相距5000米时,“定远”号在刘步蟾指挥下首先发炮,炮弹擦着“吉野”舰飞过。约10分钟之后,“镇远”号也发炮。两支舰队开始交锋,“镇远”号350毫米大炮击中敌先导舰,使敌舰立时浓烟烈火燃烧起来。
12时55分,日舰第一批炮弹击中“定远”号的口望台,正在观察指挥作战的丁汝昌被炮弹爆炸的气浪从嘹望台上掀了下来,跌落在甲板上。丁汝昌在昏厥中被燃烧的瞭望台铁架落下来的火团烧着了衣服,火焰燎伤了他的颈面和脸孔。他在疼痛中醒来,发现一只脚正挟在铁木架中。一个水兵冲过来,一把掀开铁木架,把丁汝昌救下来。军医赶紧给丁汝昌包扎,他一只眼睛出血睁不开了。丁汝昌命令改由刘步蟾指挥。日本旗舰“松岛”号害怕“定远”号、“镇远”号的强大火力,掉头跑到右方。北洋舰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敌发动猛攻。13时04分,“定远”号上的大炮击中“松岛”号旗舰,毙敌多人。其它几艘敌舰处境危险,在慌乱中想夺路而逃,结果慌不择路,正好从“定远”号、“镇远”号炮口经过。“定远”、“镇远”号猛烈射击,一艘敌舰尾部被炮弹炸飞,另一艘的炮塔被击中,浓烟腾起。这两艘日舰被重创,丧失了战斗力,退出了战场。第一回合交手,双方打了个平局。13时30分,日本舰队从右翼绕到北洋舰队的背后,第一游击舰队形成包围之势,把北洋舰队夹在中间。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形势很不利。在此危急关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表现了中华民族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当日舰企图向“定远”施放鱼雷时,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下令“致远”号巡洋舰开足马力,向“吉野”号冲击。即将撞及“吉野”号的时刻,不幸突然中了鱼雷,机器、锅炉进裂,舰体右倾,很快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邓世昌的英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与敌血战的勇气。经过一场猛烈攻击,我4艘战舰沉没,只留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4艘坚持战斗。后两艘是巡洋舰,日舰逐渐占上风。15时20分,“靖远”和“来远”中弹,退出战场驶往大鹿岛。
战场上只留“定远”、“镇远”2艘战舰同5艘敌舰血战。两舰官兵不畏强敌,沉着应战,1小时内中弹数发,大炮遭破坏,“定远”只有3门炮,“镇远”只有2门炮了,但仍然坚持战斗,其他人员组织灭火。15时30分,“定远”大炮又击中敌旗舰“松岛”号,刚好打在其右舷下甲板第4炮位,那里堆着弹药,顿时发生爆炸。敌舰血肉横飞,毁坏严重,死伤84人,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17时许,双方都精疲力尽,日舰多艘重伤,夜幕降临,日方怕我鱼雷艇的攻击,偷偷撤离战场。
“定远”号和“镇远”号带着伤也离开了战场。由于这两艘战列舰炮火猛烈、装甲坚固,使北洋舰队转危为安,摆脱了全军覆灭的命运,在中国海军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威海港内的悲剧
战后有人做过统计:“定远”号中弹159发,死伤55人;“镇远”号中弹220发,死伤41人,真是弹痕累累,血迹斑斑。但是这两艘战列舰不但没有沉,而且雄风犹在。因此,日本舰队也看到,要消灭北洋舰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黄海大激战之后,北洋舰队还有大小40余舰,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但是李鸿章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下令丁汝昌不得出海作战,这样就把北洋舰队困在威海港内,把制海权送给了日本舰队。北洋舰队成了陆炮的水上延伸,海军成了陆军前沿火炮的移动炮台。战略的错误,酿成了北洋舰队覆灭的悲剧。
按丁汝昌的战略,北洋舰队应出海作战,从海上袭击来犯登陆的日军舰船,陆炮和战舰从两个方向夹攻敌舰,这样北洋舰队在海上的活动余地就大了。可是李鸿章胆小如鼠,下死命令不准出海作战。
怕战并不能求得敌人不战,更不能阻止敌人的侵略。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荣城湾登陆,包围了威海,北洋舰队四面受敌,形势极为凶险。
2月4日晚,日军的鱼雷艇队突然冲击港内,对北洋舰队进行袭击。5日清晨,丁汝昌正在“定远”号上研究作战计划,突然警报大作,一艘日本快艇朝“定远”号冲来,当时天刚蒙蒙亮,黑乎乎的,快速目标离“定远”号不远。这时,“定远”号的主炮响了,炮弹不偏不歪,正好打中日本鱼雷艇,顿时日艇炸得飞上天去。可是几乎在同时,“定远”号也被一枚鱼雷命中,巨大的爆炸将舰撕开
一个破洞,海水涌了进来。丁汝昌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了进水,将舰驶到南岸搁浅,只得将军舰变成岸上的炮台。
2月6日,日舰分几路进攻,先后击沉“来远”号和“威远”号。至此,北洋舰队实力大减,形势更为艰险了。2月9日,敌舰乘大雪来偷袭威海北口,南北炮台被敌占领,并用岸炮向港内北洋舰队射击,北洋舰队弹尽粮绝,没有援军解危。为了不让敌人俘获和利用“定远”号的大炮,丁汝昌下令把“定远”号炸毁。“定远”号舰长刘步蟾悲愤难忍,服毒自杀。历尽沧桑、威振一时的“定远”号战列舰结束了历史的使命。敌人日夜威逼丁汝昌投降,但他誓死不屈,服毒以身殉国。
“镇远”号含耻的后半生
丁汝昌自杀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镇远”号在旅顺修理,被日舰俘获,开往日本横须贺。在日本进行了改装,换成了一些日本建造的舰炮,从此“镇远”挂上了“膏药”旗。1898年3月21日,“镇远”号被列为二等舰。日俄战争爆发,“镇远”号又从二线调到一线,成为舰队第5战队的主力舰,去进攻旅顺口。1904年4月10日,参加了黄海日俄之战;1905年5月27日,又参加了著名的对马海战。
1905年12月1日,已经老化的“镇远”号被降为一等海防舰,后来又改为训练舰。1911年4月6日被拍卖解体。
这艘在中国扬威一时的战舰,在日本结束了它耻辱的后半生。
更不能令中国人容忍的是,日本侵略者为了炫耀其赫赫战功,将“镇远”、“靖远”号两舰铁锚卸下,陈列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锚外以“镇远”主炮炮弹10颗、锚链百尺围之形成一个露天参观场所。锚前还专门立有记录甲午战争的碑文,内容黑白颠倒,荒诞无耻,极力污辱中华民族和北洋水师。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被人以“披枷示众”的形象展示在上野公园,蒙羞数十年。我侨胞和留学生一见到这只“铁锚”,莫不痛心疾首。
抗战胜利后,我国政府提出洗雪国耻,索回铁锚。但美国统帅部百般阻挠,说“铁锚案”是甲午过去中日旧账,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不予受理。后来我国海军代表钟汉波同法律专家进行研讨,用法理辩倒了美国代表,他们不得不同意把铁锚归还中国,并命令拆除东京上野公园这一“景点”。这才为中华民族洗刷了这段耻辱。
“定远”和“镇远”消失后,中国的国防力量日益衰落不振,受海上所来洋人欺辱的灾难更加深重。没有海防,就没有国防,人民何来安居乐业!这一血的历史教训,中华民族要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