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才 寇永强
酬壮志展翅远海
作为我海军重型作战飞机,展翅远海是中国海军轰炸机团官兵心中久远的梦。
2004年的冬日,东南沿海某地上空,8架新型轰炸机在“敌”方严密监视、电子干扰的情况下,突破空中阻击成功。轰炸机团由此拉开了远程空袭战术的序幕。
南海舰队航空兵某轰炸机团自2000年起,一直组织带战术背景的远程跨区战斗机动转场拉练训练,并经常组织远海和深海以及最大航程、最大作战半径训练。在组织跨区机动转场训练中,实现多机组,长途奔袭6000多公里,完成了紧急机动、突击“敌”机场、“敌”海上目标等战术演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论证,部队的远程作战能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005年3月,该团多个机组飞越广西十万大山,飞越山东半岛,之后转战南海,连续飞行8个多小时。大洋上空,数枚水雷从弹舱倾泻而出。
大机群突破云天
相对于其它战斗飞机,重型轰炸机无疑是作战飞机中的“庞然大物”。飞行靠天气“吃饭”,如何让这些“庞然大物”在任何气象条件下都能“行走自如”,被轰炸机的驾驭者们上升到战略位置。
他们给这一任务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走得动”。走不动,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轰炸机团2001年的一次“走动”,却成为该团官兵的切肤之痛。
当年,团里派出4个顶尖机组与兄弟部队联合执行任务。任务结束之际,两支队伍同一天在同一个机场转场归建。一大早,机场阴云低垂,达不到该团机组申请的能见度2公里、云底高200米的放飞条件。但同时进场的兄弟部队飞行员却神情自若,不一会儿,兄弟部队的飞机相继起飞,丢下该团机组还在眼巴巴地看天。希望能够云开雾散。
这样的“露怯”,给轰炸机团官兵的刺激和震动的确是太大了。飞行围着气象走,“走不动”何以“打得动”?气象关无疑成为轰炸机团履行使命的拦路虎。
在复杂低气象飞行中,雨天降落最让人揪心:重达数十吨的轰炸机,在跑道积水情况下降落就像“溜冰”,一旦时速大于185公里这个临界点,飞机接地后很难刹住车。而重型轰炸机正常降落时速为250公里,速度再小就容易失速坠毁。发生在1996年的事故,至今仍让人触目惊心:飞机在雨中降落,冲出跑道,摔成数截。
由4架轰炸机组成的机群,在能见度不足1公里超低气象条件下,在雨中起飞。前方,整个航路都在下雨。长机看不到僚机,僚机也看不到长机。飞机在雨中穿行1个多小时,原定到达预定空域后在4500米高度会合。可高度从7000多米降到3000米,还是没能冲出厚厚的云层。“再降!”当他们在云底只有200米高度重新会合时,所有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在战友们的惊叹声中,突击机群胜利返航。但沿线机场直至本场阴云密布大雨瓢泼。指挥员果断决定,“到本场降落!”
本场,大雨倾盆,云底高100米、能见度500米。“对正跑道,降落!”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突击机群在积水30多厘米的跑道上依次劈开一道道长长的水幕,在地面等候多时的官兵一片欢呼。
确保在能见度不好时也能对准跑道,掌握仪表飞行技术很关键。“仪表盖罩飞行”等于蒙上了飞行员的眼睛,飞行员们在“感觉”中一次次将飞机拉起,通过一次次复飞,减少技术偏差,克服心理压力,锻炼过硬着陆技术。
深秋,轰炸机团组织改装训练的新飞行员低气象训练考核。风雨中,16名新飞行员一路穿云破雾。考核结果:该轰炸机团新飞行员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了以往需要三年完成的训练课目;这个团的新老飞行员已全部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
以往遇有重要飞行,团里都为机组配备两名技术老练、经验丰富的“主驾”。如今,他们彻底改变了这种“双主驾”的做法。因为在风雨中锻炼出来的“雏鹰”,现在已成长为翱翔海空的“坤天大鹏”。
铸铁拳海空称雄
2004年的初冬,华南某机场上空薄雾笼罩,该团的轰炸机群依次升空,双机编队,向2000多公里外的第一个轰炸目标飞去。成功实施轰炸后,机群在异地机场降落。这时,弹舱打开,早已待命的地勤军械人员将一枚枚实战使用的水雷挂上飞机。旋即,满载水雷的轰炸机群再次呼啸升空,直扑另一处海上目标。
这是多年来轰炸机团第一次使用实战水雷对重要目标实施攻势布雷。大家都清楚这一训练的风险:每枚重达数百公斤的水雷威力巨大,一旦投掷失败,特别是在弹舱打开时气流吹开水雷引导伞,后果将不堪设想!
机群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奔袭,抵近目标海域时进入夜航。突击开始!一枚枚水雷准确入水,对“敌”港口要塞实施快速封锁。突击成功的轰炸机群在夜色掩护下迅速脱离,数十分钟后,在另一陌生机场安全降落。
2006年,这一面向实战的训练课目已成为轰炸机团的“小儿科”。
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海空突击无异于突破天罗地网。作为重型轰炸机团,“突击”是其威力所在,练就“突击”绝技也就成为该团官兵的毕生追求。
昼夜间远距离跨区机动,轰炸机群长途奔袭完成突击“敌”机场和海上目标等战术内容,沿途带动多个机场的歼击机起飞拦截,练协同、练对抗。与舰艇部队联手,组织夜间大机群舰、机对抗训练。率先在海军航空兵部队组织下半夜训练,探索下半夜训练的新路子。一次夜航中,一架轰炸机在降落前突遇右发动机停车的重大险情,机组临危不乱,6分钟后操纵飞机安全着陆。
早春,南海某海域,海面一片漆黑。该团10架轰炸机组成的强大机群,与多艘舰艇在夜色中展开突防作战。事先互不通报具体方位,全凭双方斗智斗勇。雷达仔细搜索目标,飞机从多个方向进入,快速接敌,快速突击,快速脱离,夜间技术和战术得到全面检验。
更艰难的课目在等待着轰炸机团的官兵。
“超低空”训练被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之为“隐身术”,多年以来,低空突防一直是世界各国航空兵特别关注的一种战术。
2005年5月,轰炸机团参加上级组织的超低空集训,多个机组组成超低空突击群。100米、90米、70米、50米……庞大的轰炸机掠海飞行,转弯时巨大的机翼眼看就要划破波浪,但参训飞机无不以惊险的高难动作在低空躲过“敌方”雷达搜捕,将超低空技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全团作战编组均达到昼夜间在100米、50米超低空状态下持续稳定飞行数百公里的海上长距离飞行的能力;编队间隔、距离均达到大纲规定的最小间隔、距离30米的要求。
2005年9月,一场看不见的激烈对抗正在南海深处展开。这是一次以信息协同为目的的对敌舰船编队联合突击。该团的轰炸机群与巡逻警戒机、水面舰艇编队协同作战。数百公里外,前出警戒的巡逻机仔细搜索,不断向编队和机群实时传输着“敌”目标区态势。轰炸机群下降到海面仅数十米超低空,紧贴海面,飞行员们盯着仪表,紧张判断着敌方目标位置、性质、数量、大小、航向、航速。抵近目标,轰炸机群相继跃升到发射高度,呼啸的导弹直向远处的目标扑去,数分钟后,数据传回:“敌”目标被我海空突击力量全部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