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文化形态创新*

2009-04-05 13:40:25王江刘立辉
关键词:现实性市场经济理想

王江,刘立辉

(1.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2.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论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文化形态创新*

王江1,刘立辉2

(1.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2.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传统的整体论思想方法未曾考虑现代语境中文化形态衍变问题。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之点在于从分析文化内部的层面性结构入手,考察现代化或市场经济对这种层面性结构中现实性文化和理想性文化之间关系的改变作用,从而揭示出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命运和创新文化形态的发展规律。

创新文化;文化形态;现实性文化;理想性文化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战略,[1]受到代表们的高度关注。对此,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贺福总结到:“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战略思考”。[2]这与《人民日报》关于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战略的评论不谋而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吹出了文化创新时代的最强音”。[3]可见,文化建设迎来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绝好历史机遇,但在文化转型与创新方面却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挑战:传统研究尚未从泛政治和整体论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文化建设实践也未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这与当前普遍出现的文化价值失范,传统文化面临生存挑战等不无关联。基于此,该研究从考察文化形态的内部层面性结构入手,进而探析现代化或市场经济对这种层面性结构关系的改变作用,以揭示出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命运和创新文化形态的发展规律。

一、文化与文化形态

关于文化的释义,至今尚未得出公认的最完整、准确、权威的定义或概念。[4](p13)人们也因其概念的涵盖面极广,使用频率极高而偏重于文化的静态性、先验性、超时间性和预成性,忽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动态性、经验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方面。[5](p60)因此,还必须从文化创造者的角度把文化理解为生成中活的存在。对此,可借用语言学的视角加以观照。言语(parole)和语言(language)的关系是随机的与稳定的,时间性的与超时间的,带有个体特征与超越并制约个体的等方面的统一。语言对个体来说,是先验的,而言语对整个文化圈来说则是发生学的。语言一旦被泛化地理解为广义文化符号,那么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恰好可以用来理解文化的存在形态。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范式的消解与重建这一过程中的范式转换之中。可见,文化转型既是范式的消解和重建(即范式的转换),也是对文化传统的重新诠释、对话和再创造。因此,把握文化的创造性、超越性、转换性就是把文化理解为一种形态,即文化形态。在把握文化形态时,应看清文化的既成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既成性成就过去的传统文化,而生成性则表现当下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生动地表明了文化作为处于不断变迁、转型中的活的存在。

至此,便可窥见该文所论的“文化”了,即在广义文化概念的观照下探讨文化的发展问题。这本身是一个关于如何合理审视文化的角度问题。有学者透过林林总总的文化概念界说得出结论:“对繁芜复杂的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实质上是学科视角差异造成的”。(p59)人们可以在确立自己研究讨论的命题之后,选择自己的视野对自己所理解的文化现象尽可能完备的描述。重要的在于,在理解和把握文化概念时,要注意广义文化概念和狭义文化概念的统一,或文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显然,本文论及的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狭义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文化,即指思想文化结构,或称文化形态、文化性状。它是一定地域民族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精神活动的模式化及其稳定状态;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具有反作用;它有着自身的存在、发展、演化规律,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p53)而我国当前正着力发展和创新这种文化。

二、新形势下文化形态创新的依据

1.推进文化形态创新的现实依据

与党的其他建设一样,文化建设历经曲折。从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政治和文化总体上处于统合状态。泛政治的整体论思维方式使现代性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错误地认为这个(即文化发展)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觉得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使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6](p157)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亦忽略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甚至健康发展。一方面,人们因巨大的经济成就而对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不再疑虑和困惑;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过度依赖却无意中使社会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和价值混乱,给我们带来了剧烈的心灵阵痛。[7](p373)当前,社会正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局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诸层面、诸阶层却浮现出缺乏文化价值根基的浮躁性和盲目性。基于此,“八荣八耻”的适时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但相较于思想文化教育的根本性来说,这并未突破主要从政治、经济出发解决文化建设问题的传统思维。尽管学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警示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两会代表也高调造势,但国家建设仍然一手软一手硬。[8](p567)因而,文化政策的历史进程表明,在文化或文化形态的自身发展,及文化发展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等方面亟待重视和研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就已经发起了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三方面展开的文化研究热潮,其核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问题早在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中便提出来了,但没有得到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学术界和“两会”代表,又围绕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展开了大讨论或激烈论争,表达了创新文化培育的热切期望。近年来的新一轮论争仍未得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其深层根源在于对前人思想方法上的沿袭。[9](p332)但前人却不可能预见到社会转型期人们经济生活处境的深刻变革和科技迅猛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便无以揭示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命运。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形态创新的问题。

这种时代背景使党中央和国家的文化主管部门审时度势,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要求,特别加大了文化监管的力度。刚刚闭幕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但如何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10]而这些问题正是准确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实践发展规律的前提所在。

2.新形势下创新文化形态的理论依据

人类精神文化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人类首先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必须从事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和广义的政治活动(获得社会秩序)。为了要使活动真正成为人的活动,人类还要赋予经济、政治等现实的实践活动以意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化”的过程,故可称之为实践性文化或现实性文化、实用性文化(如商业文化)。第二,人类的存在同时是理想的,人的语言使人类能够超越现实性进入可能性王国,用以关注人类的终极价值,这种对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可称之为理想性文化。第一个层面是精神生活中关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是对现实的物质生活的范导;第二个层面是精神生活中关于自身的,是精神生活对于自身的范导,是对于范导之范导。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这两个层面在结构上亦趋向相对分离。整个文化活动也结束了以政治为中心的合一状态,反过来,文化活动对经济、政治生活进行规范的方式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现象对新文化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导致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相对分离,亦导致文化活动的理想性层面与现实性层面相对分离。[9](p341)不再像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作为一个笼统的整体直接受限于政治需要,从而为我们相对分离地区别和考察理想性文化和现实性文化,和相对分离地考察它们各自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能的存在方式创设了现实条件。

以上所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创新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先考虑传统的现实性文化主导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命运。与市场经济中现实实践活动相匹配的现实性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个体存在的竞争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个体性的主体意识。显然,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与传统的现实性文化的主导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现实性文化,在本质上是农耕时代之精神表达。农业文明的本质决定了人对自然关系的基调是顺从、崇拜。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自然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上也不例外。但现代工业文明却视自然为待加工之原料,为人类实践改造之客体。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基于血缘或固定的地域关系的小群体生活,人们更是倾向于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价值指向。这方面,中国的儒家思想尤为典型。但人们无法想象,一种力主和谐、不争的文化是如何能与一种充满竞争的社会实践相匹配的。随着传统的实践活动方式的消失,社会从传统的非市场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并从传统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时,与之相应的传统的现实性文化的命运亦将不得不随之消亡。但在建立现代现实性文化中,某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可能会被整合到现代文化中去。

再往前走,进入到理想性文化的考察。理想性文化具有超越现实的特性,主要是因为它指向的是人的心灵家园,关怀人自身的精神或灵魂的存在,具有一种真正的“形而上”的特征。它可以通过关心人的各种身份,对人的精神归宿或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叩问,深刻地表达民族的终极的生活理想。因而,某些传统的理想性文化免除了随现实生活的根本性变化而消亡的命运,但不可能再恢复其在传统社会中的独尊地位。在现代性实践活动中,传统的理想性文化与现代性理想文化一起共同满足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心灵需要的程度,其实质都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理想。尽管现代性理想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顺接”关系,但现代性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种种负面现象又往往导致人们产生某种程度的逆反心理和怀旧情绪,去寻求传统文化的心灵抚慰。值得一提的是,就其传统的理想性文化实际存在状态而言,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政治活动,并非纯粹理想性的东西,这便需要一种将传统的理想性文化的真精神从历史上政治活动所附加给它的东西中剥离开来,即一种“返本开新”的工作。

三、新形势下文化形态的走向

1.转型中的现实性文化新形态

市场经济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内在地作用于和被作用于现实性文化新形态的产生。可见,现实性文化新形态必须赋予市场经济活动和民主政治以意义。缺乏这种一致性,经济、政治活动便难以有效地进行。于是,一些同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价值观念,如以体现个体性的主体意识为核心的个体主义、参与意识等正在得势。由于这种转变是以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转型为前提,所以,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转变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有学者指出,它所要求所有价值观念重新评估和重新建构,从这种意义上讲,“已经超出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层面,进入了普遍的文化层面”。这位学者还论述到,“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就是重塑生存模式或生存方式”。[11](p355,p352)当代的现实性文化必然要用新的自觉文化塑造一种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自由自觉的、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存方式。由于这一文化转型目前正在开始,尚未取得自觉性,它一方面通过中国民众的主体意识、个体性、参与意识、创造性的增强而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通过原有的道德失范、文化观念的冲突和精神世界的混乱而曲折地表现出来。(p356)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性文化新形态的创新与培育实质就是中国民众的生存方式或生存模式的重塑。用另一种语言来说,重塑人的生存模式就是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使人由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主体转变为工业文明条件下自由自觉的主体。

2.转型中的理想性文化新形态

现实性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种种负面现象,往往导致人们产生某种程度上的逆反心理和怀旧情绪,去向理想性文化(如儒家文化或基督教神学)寻求心灵归望。只要现实生活不具备绝对的完美性,理想性文化便会永恒地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便合理地证明了理想性文化的超越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现实性文化是对现实实践活动的范导,理想性文化则是对现实性文化的范导。亦即,理想性文化与现实实践活动之间隔了两层。

考诸历史可以看到,在最先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基督教神学,在现实性文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底盘尽失,现代经济、政治活动完全是在宗教原则之外进行的;但在超越的理想性文化层面上,宗教却仍在相当多的人的生活中保留下来,为之提供着生活的终极意义。由于中国文化的非宗教传统性,从而未来的理想性文化层面上将是儒家文化与现代性文化之双峰对峙。如果人们要发掘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恰恰在于其异于现代性而又能满足现代人心灵需要的那些方面,因为现代性理想文化同样具有之所以为现代性理想文化的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东西。

把宗教信仰自由和邪教问题纳入到现代性理想文化层面进行思考对于我们的行为很有必要,大至于政府决定政策,小至于每个人处理自己的生活。现代性理想文化的概念对于摸清宗教信仰和邪教问题的实质和功用至关重要。例如,在具体实践环节,我国对待民众的宗教生活问题要么讳莫如深,要么处于紧张和戒备的心理状态。同理,如果国家越谈邪教色变,进而“一揽子”解决,邪教问题就越复杂。实际上,他是一种理想性文化的曲折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在整个现代理想性文化内部发掘出一切恒定的真善美的事物,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根本上扬弃邪教的一切不合理性,方为良策。

总之,在解决文化建设实践面临的诸多尴尬和矛盾中,应该从认识论的角度突破传统研究中泛政治和笼统化的思维方式。其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的基本原理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把文化理解为一种思想文化结构或文化形态,同时强调了文化发展的自身独立性。因而,本文运用该基本原理,从文化形态的两个方面,即现实性文化和理想性文化,探讨了社会转型期创新文化形态的发展规律。全球化历史语境和完全建立的市场经济导致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相对分离,亦导致文化活动的理想性层面与现实性层面相对分离。这一现象为我们相对分离地区别和考察理想性文化和现实性文化,相对分离地考察它们各自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能存在的方式创设了现实条件。通过对文化内部的层面性结构分析,可更好地把握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利于超越从政治、经济出发解决文化问题的局限性。只有不断创新文化形态,现代性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崔丽,等.代表热议的十七大报告十大关键词[N].中国青年报,2007-10-17.

[3]李怀亮.创新文化内容与传播手段[N].人民日报, 2007-10-26(12).

[4]黄凯锋.解放文化生产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

[5]吴秀生.社会转型的文化约束[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3-60.

[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57.

[7]何显明,揭扬.漂泊的心灵: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价值失范现象[C]//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73.

[8]张岱年,王东.中华人民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C]//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67.

[9]王南湜.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命运[C]//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332,341.

[10]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规划[EB/OL].http://www. npopss-cn.gov.cn/arts/dlarts.htm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11]衣俊卿.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C]//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55,352,356.

(责任编校:朱德东、段文娟)

On culture form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teraction

WANG Jiang1,LIU Li-hu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s a result of emancipation from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holistic and simplistic culture,the present argument deepens into the intra-structure of culture,i.e.realistic and idealistic culture.Both constitute cultural structure.By investigating such a cultural structure and its change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the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could be traced in making the most of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innovative culture;cultural form;realistic culture;idealistic culture

G0

A

1672-0598(2009)02-0127-04

10.3969/j.issn.1672-0598.2009.02.025

2009-01-09

本文系重庆市科委2007年度软科学资助项目“创新文化培育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王江(1976-),男,汉族,四川广元人,助教,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研究。刘立辉(1976-),四川南充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文学、文化学和英美文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性市场经济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2021款理想ONE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市场经济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