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大学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2009-04-03 09:48武毅英朱淑华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演变高等教育因素

武毅英 朱淑华

[摘 要] 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伴生物。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演 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逐渐纳入、完全融合三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受到中国 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以及时代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 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对我们当前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会大学;演变;因素;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1-0101-05

所谓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起西方基督教会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办 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从客观 上来说,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破和立的双重作用,它不仅打破了我国旧的 教育模式,而且随着其本身的本土化、世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 用。

一、教会大学演变过程

在1877年和1890年召开的两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上,传教士对在华传教策略进行了 全面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建立,形成了教会大学的雏形。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融 合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教会大学的发展游离于中国正规 教育体系之外

教会大学创立之初,无论是在办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按照欧美教育模式 ,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对立,很少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完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 活,与当时中国官方也没有正式的接触,这就给教会大学的招生、传教等工作带来很大 的困难,教会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没有人去考虑要把这两种教育制度合 二为一,官方文件无视教会学校的存在,而教会则推行自己的一套政策,结果造成两种教育 制度迥然不同,互不沟通。

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考试,很多学生进入新式学校寻找新的入仕途径。传教士利用这一丝新 鲜空气,大力兴起教会大学。当时,教会大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政府在确 定各种国民学校时根本不承认教会大学。对于传教士来说,也不可能接受和支持政府公布的 “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但同时也感到国内公私立大学逐渐增多而带来的压力,各教派之 间开始重视办学合作,由此引发传教士设想创办一个全国性的教会大学。另外,他们还创办 了几所新学院,开办妇女教育和医学教育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以及医学教育。

至20世纪20年代, 教会大学的发展已达到鼎盛时期,已有北京的燕京大学、南京的金陵大 学等16所高等教育学校,但是这些教会学校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其毕业生没有政府学校 的毕业生的待遇和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对于此,有些传教士申请政府予以承认 ,政府则回应:“北京教育部已发出明确的指示,大意是,由外国人控制或建立的学校不准 在 教育部注册,其毕业生也不予承认,因为中国不希望鼓励外国人干涉本国的教育,以防止受 治外法权的废除。”[1](P196)

2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的发展逐步纳入中 国正规教育体系

20世纪20年代,在一系列革命浪潮(如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开始的历时四年 之久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影响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于192 5年12月公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共有六条内容:(1)凡外人捐资设立各 学校,遵照教育部所颁布之各等学校法令规程办理者,须依照教育部所颁布源于请求认可之 各项规则向教育官厅请求 认可;(2)学校名称上应冠以私立字样;(3)学校之校长须为中国人,如校长原系外 国人者, 必须以中国人充任副校长,即为请求认可时之代表人;(4)学校设董事会者,中国人应占 董 事名额之过半数;(5)学校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6)学校课程须遵照部定标准,不 得以宗教科目列为必修课[2](P109)

在这种形势下,教会大学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不得不作政策的调整和教学方向的改变,在 形式上承认向政府注册。事实上,在北伐战争期间,教会大学的外籍校长离校之前,都匆忙 制定中国人为代理教务长等,从此中国人取得了学校的一部分行政领导职位,多数教会大学 开始履行注册条件。1927年起,金陵大学等14所教会学校被迫向中国政府登记立案。例如, 燕京大学在1929年选任吴雷川为校长,司徒雷登改陈教务长,校董会中中国人占21位,外国 人13位。只有圣约翰大学是在1947年时向中国政府注册立案的[2](P110)。教会大 学确定新阶 段的目标:为中华民族服务。教会大学重新调整了课程,突出特点就是开设的自然科学学科 是所有大学的三倍[1](P285)。同时根据南京政府为实现工业化目标对高等教育提 出的建议 ,开设一些职业的技术训练,增加新的世俗课程和兴趣。在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的经济 收入有三分之一至一半来自中国,中国人担任大多数的行政职务以及中国教师占80%,教会 的作用不断减弱,许多决策开始由当地的理事会承担,由此南京政府在课程、教学标准、教 科书及教育过程等方面逐渐加强了对教会大学的控制。

从整体上来看,在20世纪20年代初,教会大学属于中国国家教育系统以外的外国学校,但是 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部分教会大学纳入国家的私立大学范畴,办学受中国政府的监督,在 教会大学中中外双重管理体制并存。虽然西方教会并没有放弃通过传教奴役中国人这一宗 旨,但是许多教会大学已被公认为是中国的大学而不是外国的大学,这一阶段确实是中国教 会大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此教会大学世俗化、本土化进程开始加快。

3笨谷照秸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教会大学走向消亡,最终完全成 为中国国立大学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后,教会大学逐渐开始了迁移运动,许多学校在西部安家。战时的特殊环 境不仅造成课程重点的改变,而且还造成人事变动,学生的成份发生变化。许多学校改变了 课程,以便更直接地为中国服务。学校力图使课程面向实际需要,支援前线。例如,1938年 , 金陵大学开设了4个月的技工课程和2个月的驾驶与维修车辆课程,以应中国西部卡车运输战 时急需,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于教会大学迁到西部后,学校的一切工作几乎都交到中 国人手里了,致使战争期间教会大学教师缺乏。又因为没有了自己的教会中学,教会大学只 有从当地学校招生。

之后,民族解放战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会大学的学生也和人民一起与反动派作 斗争,最终取得全国的大解放。由于中美关系的恶化,中国政府推进教会大学国有化 的进程已无法阻挡。1950年,国务院发出题为《关于高等学校领导的决定》文件,确定为国 家建设培养人才是高 校的唯一合法目标。另外,由于经费来源的冻结,教会大学陷入困境。于是,教会大学公开 与帝国主义断绝关系,转而向政府求助。随后的朝鲜战争使教会大学师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 的 侵略行为,使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教会大学的传统断绝[2](P152),这加速了教 会大学的 消亡,最终通过1952年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和私立大 学合并,组成新的大学,其原有校名均被撤消,教会大学从此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二、教会大学演变的因素分析

教会大学从建立到消亡经历了近七十年的历史,经历过坎坷曲折,也取得过很好的成绩,发 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从不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机构到成为中国正规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的 转变,从以传教为宗旨到完全中国化的转变,无不与当时中国国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蔽幕因素

教会大学是跨文化互动的产物,而这种文化交流是在侵略与被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与 一系列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政治的、民族的、经济的、军事的冲突与文化交流交织在一起 ,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西方文明”, 就如伟大的传教士杨格非作的演说:“我们在 这里不是为了发展国家的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 们在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于罪恶之中,为基督征服中国。”[1 ](P10 )毕竟中西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基督教是一种与中国传 统 文化不同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资本主义文化因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封建社会特性的文化系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一旦接触,必 然发生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是教会大学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文化因素。

传教士们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教会大学的前途问 题。他们把基督教精神附会于儒家文化,极力吹捧“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将孔子的“仁 ”、“爱”说成是与基督教的“博爱”相一致的,加强对中国学生的思想渗透。教会大学相 应增加了中国教师的比例,重视对有关文化课程的调整和更新,增加了国文教学比例等等。 这些变化表明,教会大学已开始对其文化策略进行调整,更多地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减少 文化交流中的敌对和冲突。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西文化交流总体上从冲突转向融合,教 会大学的发展走向世俗化。

2敝泄民族主义因素

由于中国近代的教会大学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侵略的 伴生物,依仗不平等的传教条约,藐视中国法令,不受中国政府管理,成为中国领域里的“ 文化租界”。所以,这不仅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构筑起巨大的心理障碍,在民族感情上受到人 们的排斥,而且它的发展对中国国内高等教育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必然受到国人的抵制与反对。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的收回教育权运动等等接二连三的事件 ,增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感,使得寄希望于政治革命以挽救中国的中国人逐渐觉 醒, 开始号召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他们认为,虽然中国不应当再保持封建主义 的 中国,当然也不应当简单地照搬西方的模式;虽然西方文明的许多方面对建设一个新中国是 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含义应该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明、民族国家和意识形 态,而抵制基督教是保持中国性质的一部分[1](P197)。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呼声中教 会大学就 难以保持其独立和特殊的地位,并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教会大学不得不把基 督精神与民族主义结合起来,寻找自己的生存条件。

3闭治因素

革命的浪潮不断掀起,在民族主义的压迫下,国民政府不得不通过制订《私立大学及专门学 校立案条例》,开始接管教会大学,要求教会大学向政府注册。面对各种冲击,此 时的教会大学为了其长远发展,与国民政府达成了妥协,不得不“遵规定立案”,在形式上 成为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私立学校,承认政府对教会大学的监督。基督教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 组织课程,以符合中国教育部所规定的标准。虽然到新中国成立时,教会大学中国化的色彩 不断增强,但在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的指示下,教会大学不能放弃创办的宗旨 。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中国切断了教会大学与美国的联系,并逐渐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造 。1950年12月,中国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接济的文化教育机关及宗教团 体的方针的决定》,中国政府顺利完成教会大学的接管工作。

4笔贝的要求

从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十年内 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等,列强炮开了中国的大门。教会大学正是伴随西方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出现的,最初,他们干涉学生的爱国活动,实行奴化教育,把宗教 教育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课程内容宗教色彩十分浓厚,学习内容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生活, 严重地违背了中国当时的社会需求。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已经意识到基督精神救不了中国,传教士的宣道已失去了 生存的根基,成了空中楼阁。教会大学必须符合战时人们的需要,寻求政府的承认,才能找 到在中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教会大学最终选择中国化、世俗化,以此掩盖自己传教的 真正目的,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改变。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教会大学用实际行 动来表现基督精神,努力使基督教表现得更适合中国的需要,但毕竟是西方侵略中国的产物 ,其发展也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最终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失败而退出了 中国的历史舞台。

三、启 示

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对我们当前如何发展高等教 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1苯ㄉ韪叩冉逃强国,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当第二次科技革命到来的时候,中国却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错过了发展的时机。中国 的士大夫们还在做着天国梦,奋进仕途的道路,满口“之乎者也”。 面对西方的舰船利炮 ,目瞪口呆。由此可知,中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就更谈不 上能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了。综合国力不强,中国就只有任人宰割。教会大学之所以能在中 国存在百年,它不仅仅只起到了侵略中国、奴役华人的负面作用,从客观上说,它在一定程 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上 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端文曾说,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应该把人力资源的优 先发展和教育的优先发展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有三大资源要素:即自然 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资源。要 使我国经济社会保持长期高速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积累和质量[3]。强大 的人力资 源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在人力资源方面占有绝 对优势,但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一巨大力量。也就是说,我国现在只是 人力资源大国,还没有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全国人民要共同努力实现我 国 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要实现这一转变,教育是关键,教育要为经济社会 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 国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备叩冉逃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种 必然要求。从教会大学的中国化演变过程来看,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教育的发展已跟不 上时代的步伐,而建设本国的高等教育,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也不能超脱时代背景和 国情谈发展。在特定国情下,高等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性。初期的教会大学游离于中国正规 教育体制之外,学习内容脱离了现实,又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中西文化差异问题,这些阻碍了 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也注定其道路坎坷不平。然而,毕竟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我们需要 向 别国学习先进的东西,所以教会大学在不断世俗化的前提下,在中国还是找到了一时的发展 空间。

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向世界开放各自的教育市场,从而扩大教育资源,满足教育需求, 提升教育质量。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与世 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加强。高等教育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内容,中国高等教育也必须走 国际化道路。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高等教育国际化,要主动出击,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研究型 大学的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创造优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把教育的国际化落实 到实践中去。因此,在规划本国教育时,除了要借鉴和吸收别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促进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外,也应大胆地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创新与突破,推动我国的高等 教育走向世界。

在做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不能过分崇拜外国的教 育观念,以外国的教育观念来衡量我国的教育发展;也不能盲目仿效国外的教育模式。把西 方成功的理论、观念简单地“克隆”在我国的教育上,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有在对自己立足 的本土教育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借鉴的优秀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扎根开花 结果,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本国的高等教 育才能以独特个性在世界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备叩冉逃发展要遵循其内外部关系规律

高等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同时,高等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促进人的现代 化。根据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社会这 个大系统里,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系统,需要与文化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以及经济子系统 等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过程必须正确处理 这些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达到培养人的预期目标,即全面促进人的现代化。

教会大学曾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宣传基督精神来征服中国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 组织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并且遇到政治上、文化上的对抗等,这都是没有 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只有实实在在融入中国的时候,才有了生存的空间。一国的高 等教育是为本国服务的,而教会大学一直以传教为宗旨,为西方帝国主义服务,由此注定其 灭 亡的命运。历史启示我们,虽然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政治目标的实 现,但是教育规律有其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我国高等教育既要考虑其政治性,也应该注意其 自身的规律,按照教育规律来处理其自身矛盾。一味地只强调为经济、政治服务,不尊重教 育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势必会阻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总之,在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 化的凸现,WTO的加入,我国高等教育能否立足强者之林求生存、求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遵 循其内外部关系规律。

[参考文献]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程炳生.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胡端文[N ].社会科学报,2003-02 -27(1).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潘懋元,邬大光,张亚群.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章开沅,林蔚(美).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7]章开沅.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8]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李震声)

The Evolution of Christian University and Its Impli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WU Yi-ying,ZHU Shu-hua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Abstract: Christian University in China had grown with the invasion by Western i mperialist pow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between Christian Univers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a, the historyof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University can be divided roughly into three phases:dissociation, gradually integration, full integration, and it was influenced bythe following factors: Chinese culture, Nationalism,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re quest of the times, etc.. Objective speaking, Christian University is a catalyst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still shed light on deve lopment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Christian University; evolution; factors; higher educa tion

猜你喜欢
演变高等教育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