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述评

2009-04-02 05:00敖堃鹏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服务社会教育

敖堃鹏

[摘 要]本文将着重论述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其中涉及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与实践、在蔡氏教育管理思想中的地位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简要阐释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 教育救国 服务社会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但是纵观他的这些思想,无一不是为了当时的中国振兴着想的,无一不是为了“教育救国”而进行的。因此,本文试图从蔡先生办教育的初衷出发,来探讨一下他“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一、“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的立论背景、内容、实践及其地位

(一)立论背景

1.“教育救国”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救亡保国”成为几代人矢志不渝的任务。甲午惨败、维新变法的夭折,多次的打击使当时的仁人志士们逐渐认识到救国必须先发展人的思想,要培养出一代新人才是根本和长远之计。因此说倡导教育,注重培养新人以救国,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出的教训。蔡元培作为近代早期觉醒的民主革命家,决心“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以培养人才作为改革政治的明确目标。

2.蔡先生的大学理念

蔡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初,最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把北大改革和建设成什么样的大学。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开宗明义地向学生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等三项要求,并特别提出大学的性质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从他大量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学术救国思想始终占据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而且,他认为教育要指导社会,于社会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主要内容及实践

蔡元培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大力提倡社会教育,希望教育能够服务于社会。在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闭幕式上,他就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推广民众补习教育,不问男女、长幼、贫富、民族,务使教育普及的主张。并提出普及图书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学到文化知识。而在当时,要为广大民众建立更多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几乎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因此,蔡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充分地发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尽量让它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具体说来:

1.提倡平民教育

一方面,全力办好北大,使其成为全国学术文化的中心;另一方面,又不把大学看成神秘的殿堂,注意向平民开放以普及教育。他主张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极力提倡平民教育。在北大的第一步改革中,就开办了校役夜校学习班,使学校中的员工也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此后,蔡先生又在北大开创了一所平民夜校。“平民”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北大于1920年2月破例准许九名女生在文科旁听。以后,又正式招收女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北大的作法,各地纷纷效仿。男女生开始同校学习,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2.鼓励学生的社团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意识,蔡先生大力推动各种社团的组建。这些社团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在其大力帮助下,北大的学生社团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数理学会、雄辩会、学生银行、平民教育讲演团、音乐会、书法研究会、体育会等等都迅速成长。这些社团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北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北大学生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小圈子了,他们开始关注社会、民族、国家,开始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3.办“大”教育

蔡先生除了注意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发挥教育服务于社会的作用之外,还将这一思想广泛应用于其整个的教育改革体系中。他主张“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打成一片”,希望中小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而不要互相脱节,各自封闭办学。也就是说,他希望将大学的社会功能最大化。中小教育为高校输送预备人才,而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则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要基地,二者要协调地发展。这样互相打成一片可以使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来,让社会更加受益,教育结构的发展也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他大力倡导开放式的教育,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以求救国,而不是为小部分人谋求飞黄腾达创造机会。

同时,蔡先生还主张“以学校为中心点,把一切特殊教育事业都归纳进去”。他认为一切非学校教育都可以以学校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建筑、设备、师资力量等,以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此外,他还主张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之间联合办教育,并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样,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关注度,以期“予社会一个更大的回报”。

(三)“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在蔡氏教育管理思想中的地位

在蔡先生的教育管理思想中,“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之个人皆与社会有休戚相关之情状,且深知此社会之性质,而各尽其责任。故无人不当学,而亦无时不当学也。”教育就应该为人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兴办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民族、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可以说是蔡先生各种教育管理思想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归宿,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机构要正确定位

从先生的“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对于教育是如何定位与评价的。教育服务于社会,是从长远目标来考虑的,而不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先生提倡平民教育,目的是为了倡导人人受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兴办校役夜校、招收女学生看似只是让一小部分人学习了文化知识,但其意义之深远却决不止于此。鼓励学生兴办社团,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民族、国家的意识以及服务社会的本领。这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而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先生的“教育服务于社会”是“大”服务,是对社会、对国家根源上的服务,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小”服务。我们今天办教育就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去发展学校的社会功用,明确学校的定位,合理地利用资源,并发挥自身优势,做到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推进教育改革

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各国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却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发展教育事业就显得尤为紧要。蔡元培“教育服务于社会”思想从本质上说,是要办“大”教育,要整合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来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充分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调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兴办教育。这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真正的“科教兴国”,以期使教育最大限度地服务并回报社会;另一方面在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使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布局,有效发挥其服务于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十八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力:《试论蔡元培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在教育史上的意义》,《中国林业教育》,200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服务社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