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爱情悲剧探析

2009-04-02 05:00姚幸福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加林路遥崇高

[摘 要]路遥是中国当代伟大作家,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和理想追求是路遥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路遥通过对青年爱情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路遥作品中主人公的爱情总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宿命。本文对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梳理,并多角度归纳出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爱情 悲剧

作者简介:姚幸福(1969-),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路遥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典型环境,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说,饱含着对土地和农民的赞颂,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和理想追求是路遥小说重要的内容。通过对爱情题材的描写,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感受和思考。纵观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就是作者所讲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都以悲剧告终。

一、路遥小说中的悲剧爱情

(一)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悲剧。巧珍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村女性的传统美德。但她追求的只是农村家庭生活的美满,与高加林很难达到精神的沟通。个性飞扬的黄亚萍将高加林带到一个新奇的天地,激发了他对美好人生的憧憬。高考落榜使高加林回到农村,但他的心始终向往大城市,即便是后来刘巧珍温柔的慰藉,也无法平息他骚动的心。而当高加林真正面对城市文明时,他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他应该选择谁?选择前者,意味着终身难以彻底摆脱农民生存的困境;选择后者,需要割断乡村情感,背叛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高加林最终抛弃了刘巧珍,体现了城市与欲望的巨大诱惑。实际上,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结局更具悲剧色彩。这种在志同道合中建立起来的美好爱情却被冷酷的现实彻底毁灭。高家林最终成为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遗弃的人。

(二)有情人难成眷属: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少安的奋斗以双水村为中心,以改善一家的生存,改写世代受辱为目标。他和润叶从小青梅竹马,然而,润叶高中毕业后在县城当了教师,无异于和少安之间划下一道鸿沟。在润叶表白以后,他首先考虑的是两家条件的悬殊和两人身份的差距。少安心灵极度苦闷,在现实和爱情的双重逼迫下,他选择了逃避。

(三)无爱的婚姻:田润叶与李向前的爱情悲剧。徐国强为了消解老部下李登云对女婿仕途上的威胁,以田润叶与李向前联姻作为政治交易,把润叶摆上了官场利益的棋盘。润叶出于对田福军的感激,无奈嫁给了李向前。但是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李向前在巨大的失望痛苦中借酒浇愁,导致酒后车祸残废。此时的田润叶终于从爱情的绝望中解脱出来,毅然担负起了照料向前的责任。然而这只是润叶出于愧疚与同情,或者为人妻的一种责任感,而不是“情爱”。

(四)白日梦式的抒写: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悲剧。孙少平和田晓霞由相识、相知到相爱,然而一场无情的洪水和一个落水儿童的偶然,把这段美好的感情击得粉碎。孙少平的爱情天空轰然倒塌。晓霞的爱给了少平极大的心理满足,但两人之间在家庭、身份、地位方面的差异太过悬殊,他们的爱情被现实悲观地质疑着。在这个意义上,田晓霞的死是必然的。这是作家在艺术中以冷静机智的诗学智慧战胜了自己那种艺术想象的现实激情,对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实际上是对理想浪漫的爱情实现的一种悲剧性的否定,表现了作家对城乡融合的绝望情绪。

二、路遥小说爱情悲剧成因分析

人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的爱情也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城市文明和农村文化的差距,人们文化、职业、家庭、地位的差异,世俗观念的压力,不可抗拒的意外灾难,人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理想追求,都是造成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这正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

(一)城乡差异:人生悲剧之源。路遥小说具有沉重的悲剧意蕴,这些悲剧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人物的性格和不可知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现实的障碍。小说叙写的年代,主要是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此间,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得到进一步强化,户籍管理、计划供应等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户口农民身份和城市户口居民身份的壁垒,阻碍了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人生理想的实现,也是造成爱情悲剧的时代因素。“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城乡二元对立体制及社会转型期各种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二)作家自身爱情婚姻的创伤。路遥在任县革委会副主任时,曾和北京插队女知青林红深深相恋。1970年春,在路遥的帮助下,林红进城当了工人。开始还能一月一封鸿雁传书,然后是三月一封,最终音讯渺茫。后来,路遥被免掉了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并进行隔离审查。就在这时,因“城乡差别”和路遥的“农民身份”,林红提出了断交。这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使得风云一时而又倔傲的路遥一下从崖边掉进了沟底。后来,路遥与另外一个北京知青林达建立了家庭。但由于城乡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总是长期分居。在路遥病重时,林达正式向他提出了离婚,他根本就没有享受到婚姻的幸福和爱人的慰藉。“创作是作家心灵的表现,作品是物态化了的作家心理。”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种情感的形象化和语词化。弗洛伊德认为,个人成年以后的思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过去的生活经历。路遥初恋的失败与婚姻的不幸,使他对爱情产生了一种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

(三)作家对崇高美的艺术追求。路遥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他喜欢生活中具有崇高性质和特征的事物。而悲剧正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正如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所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那种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具有悲剧性的。”只有在悲剧性的冲突中,主人公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作为悲剧的艺术形式,它在读者中引起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它使人们在深深同情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时,加深了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认识。悲剧主人公的失败和毁灭能使人们震惊,从而憎恶摧残、扼杀他们爱情的旧势力和旧的传统观念;而悲剧主人公所展示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产生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因此,路遥小说爱情描写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路遥的一种美学追求,又使路遥能把自己对现实爱情生活的独特思考和创作激情得以比较完美的艺术展现。

参考文献

[1]《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陈思广,当代文艺评论

[2]《永远的路遥:路遥作品重读》,龙云,小说评论

[3]《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白烨,文艺争鸣,1991

[4]《人生的悲剧:在文学与生命的舞台上》,陈占彪,西北师大学报,2000

猜你喜欢
加林路遥崇高
《谁赋丹赭染鹊华》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无名的崇高
写给远去的路遥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