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江
[摘 要]关于 “三农”问题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建设方面的正反经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的精辟论述;提出了系统的关于“农村”的思想;并对农民的生活以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面梳理和分析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论述 三农问题
作者简介:汪江(1979-),男,安徽省寿县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农业
邓小平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建设方面的正反经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的精辟论述。
第一,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在对农业总的看法上,邓小平指出,“我们整治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 [1](P17) 又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P23)中国虽然顺利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农业仍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都会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
第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邓小平认为农业是适应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农业不能一刀切,不能全国搞一个农业发展模式。邓小平强调,“我们搞农业,主张每个地区独立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2](P84) 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 [3](P316) 关于因地制宜,邓小平联系现实谈到,“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该下决心以种牧草为主,发展畜牧业。”[3](P316)邓小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中国农业的发展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国要发展,要从农业大国转为农业强国,就必须脱离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走科技兴农之路。对此,邓小平指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1](P23)又强调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P275)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的又一个重要认识。
第四,工业要加强支援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援,发展农业如果一味地强调农业自身的力量,而忽视了工业的支援作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从而不利于农业的进步。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指出,“工业要加强支援农业。”[4](P326) 对于工业如何支援农业,邓小平给出了详细的解答,他认为,“第一,为农业需要服务的工业生产不能减弱,还要恢复。第二,工业要着重解决人民吃、穿、用的问题,减轻农业的负担。”[4](P326)
二、关于农村
(一)关于农村的改革
第一,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搞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坚决支持农村的改革,在对农村改革总的看法上,邓小平坦率地说,“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P11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一农业发展模式由于采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农民付出的劳动与其经营成果直接挂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第二,农村改革的经验可以为城市的改革提供借鉴。相对于城市工人而言,农民受“铁饭碗”思想的束缚较小,农民更易接受新事物,接受改革,这就注定农村成为中国改革的“领路人”。关于农村改革对于城市改革的意义,邓小平说,“城市每走一步,都会影向千家万户。但是有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加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1](P117-118)可见,农村改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为城市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借鉴,而这些经验借鉴可以为城市改革指明方向。
(二)关于农村的发展
农村发展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转移农业劳动力,以及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对于如何发展农村,邓小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强调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1](P213-214)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关键是转移农业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民的数量,这一点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农村发展的目标是农民不往城里跑,而是建设大批新型乡镇。农村人口多,耕地少,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也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于农村的发展前景,邓小平作了初步设想,他认为农村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将是农村城镇化,即“农民不往城里跑,而是建设大批新型乡镇。”[1](P238)农村城镇化是邓小平对农村未来的一个重要设想,它既可以解决大量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有利于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模式,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三、关于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对于农民问题,邓小平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很大的政策” [5](P241)又指出,“我们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P213)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是邓小平关于农民问题的一个深刻认识。
第二,反对平均主义,承认合理的差别。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是一种不公平,公平应当承认合理的差别。1978年12月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3](P152)后来,邓小平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强调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1](P23) 事实证明,允许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富民强国较为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