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江
[摘 要]本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及其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说明我国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坚持现今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加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加汇率浮动性和灵活性,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
[关键词]汇率制度 改革 必要性 对策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与其形成机制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各项管制的存在,汇率水平可能偏离均衡水平,虽然短期而言,可以维持汇率稳定,但长期而言,研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民币汇率缺陷的具体表现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是沿着理论界传统的从贸易部门角度考察人民币汇率决定的方法,通过假定贸易部门利润最大化来推动出我国目前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就汇率形成机制而言,我国近年来汇率形成特点可概括为央行充当时常出清者格局下外汇市场的干预平衡,其具体特点有下面四个方面:
1.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被动性。从1994年起,实行结售汇制,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同时中央银行又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周转外汇余额实行比例幅度管理。上述管理办法,使央行干预成为必需行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外汇储备的多少成为一种信心指标,具有向下刚性,一旦外汇储备下降,市场贬值预期骤增,会迫使中央银行干预市场,以确保储备的增长。
2.汇率变化缺乏弹性。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而因汇率波动幅度小于1%,汇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
然而,人民币汇率的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利的机会。由于人民币汇率基本固定,当国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由于人民币汇率无风险,便导致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但当套利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套利会通过非法逃套汇等形式进行,这就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汇的机会,也使投资者可以在国内以较低价格收购产品,在国外销售后换取外汇,再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保证了这种投资行为无风险。
3.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健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售汇制,强制结售汇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在市场上结汇,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自主选择出售时机和出售数量,这种制度上的"强卖"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4.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存在交易主体过于集中、交易工具单一的问题。银行间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央行操作室构成。从交易额来看,中国银行是最大的卖方,中央银行是最大的买方,双方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主体构成较为单一,交易相对集中,这也使得外汇交易带有“官方与民间”交易的色彩。
(二)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缺陷的深层次原因
自1994年1月1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名义上实际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制度,但自1995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升至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后迄今一直维持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尤其是在1997年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8.27-8.3之间窄幅波动,汇率的浮动范围及其狭窄,实际成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汇率采取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汇率制度。按规定,我国银行间外汇进行的交易币种主要是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的即期交易,央行根据前一营业日的成交价统计公布这三种货币的人民币基准汇率;但是在事实上,央行入市干预的对象主要是美元,对日元和港币基本就不加以干预,在这样的安排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就成为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2.资本项目尚未真正开放,因此,经常项目尤其是一般贸易项目下的外汇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到外汇交易中心形成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而此时形成的汇价水平既不能体现企业经常项目下外汇交易的真实意愿,也不能体现外汇银行的真实意愿。
3.在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下,由于近十年来的贸易顺差使得银行结汇大于售汇,外汇交易中心出现超卖的现象,而央行是其中的最大买家,基本上占外汇金额的60%以上,央行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使得人民币供不应求。
4.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鉴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为稳定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和吸引外资,我国政府多次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在事实上使人民币名义汇率在周边国家相继贬值的情况下保持高度的稳定。
二、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当前主要两种汇率制度比较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经济决策者考虑问题进行决策的立场和方法又必然是和现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流行的传统经济政策决策方法和理论及其实践不完全相同的。因此,研究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就必须抓住中国经济政策决策人者的决策方式问题,并抓住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不平衡问题,抓住她们的特殊性也就做到了符合实际地研究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此对两种人民币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
对于有人提出的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其是否可行,回答是否定的。
1.浮动汇率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我国加入WTO后,浮动汇率的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加剧。国际收支的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带来汇率的剧烈波动。中国加入WTO之后,如果中国选择自由浮动汇率制,汇率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
2.我国经济自由化程度并不太高,不具备汇率一步到位自由浮动的条件。我国贸易领域、投资领域存在很多管制,利率也没有市场化。存在诸多管制的情况下形成的各种价格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市场供求,如人民币基本上看应该是升值趋势,但由于汇兑等方面存在一些限制,误导企业产生贬值预期。在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之前,一步到位地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并不合适,可能会引起我国经济的大面积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相关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长期看,应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逐步过渡到人民币的独立浮动。从近期和中期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汇率政策改革的重点是:
1.进一步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其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对强制结汇制度的改革,可以考虑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企业通过对持有还是卖出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选择间接参与人民币汇率形成;还可以考虑对现有允许保留外汇结算帐户的企业扩大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另外,结汇宽限时间可以延长,允许企业经常项目收汇后在一定期限内可以不结汇,这样企业可以选择适当的价格结汇。
2.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
从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后,可以考虑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平。增加外汇交易工具,目前外汇交易仅限于美元、日元、港币的即期交易,而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实质性的盯住汇率,汇率风险较小,一旦采用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增大,加入WTO之后,涉外经济活动增多,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开办这些金融业务可满足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另外,远期外汇交易形成的远期汇率代表了银行和企业对汇率的预期,有助于即期汇率的确定。
3.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大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平等等。
当前,支持一个"较窄"的波动区间的理由是:我国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还相当弱;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不强;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不足。支持一个"较宽"的波动区间的理由是:有利于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一个较宽的波动区间可以使均衡汇率在发生变化后仍然维持在波动区间范围内;加入WTO后,国际收支状况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综合这两方面的理由,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应分步骤实施。当前要用足0.3%的浮动区间,允许汇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动一两百个基本点,这将向市场传递一个央行减少干预的信号,有利于市场正视汇率风险。待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后,再视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外汇市场供求状况逐步扩大浮动区间。
4.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干预机制
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目前,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头寸基本全额收购或供应,可以说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扩大汇率波动区间后,中央银行应减少市场干预频率,除非当市场汇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较长时期内的低估或者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时,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
5.协调好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动因来自内部与外部,内部原因包括:有利于我国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经济接轨,实施"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减轻资本管制的成本等。外部原因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如IMF)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项目的压力,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要求放松对资本的管制。
应该看到,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还远不具备:汇率机制僵化,国际贸易刚刚开始自由化,国内价格尤其是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微观基础尤其是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商业化运作,货币当局的监管能力还十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尤其是短期资本项目必然带来对人民币汇率的投机性攻击,造成国内经济的动荡。
与资本项目开放的收益相比,开放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贯彻积极稳妥、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之前人民币汇率应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在资本项目完全放开之后再采用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三、结束语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应该朝着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地步,更好的体现人民币自身的价值,近而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保障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为将来可能实施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伟彬:“金融脆弱性和汇率制度选择”,《世界经济》,2000年第10 期
[2]李婧:“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