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宋松
[摘 要]随着对产业集聚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很多大学都对产业的集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济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同济大学周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聚集了诸多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同济现象”本文通过对“同济现象”的现状、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大学与周边产业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大学周边区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集聚 同济现象 大学周边
一、引言
随着对产业集聚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很多大学都对产业的集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步开始了解、熟悉、并且试图利用这种作用。大学已不仅仅是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向社会辐射知识和技术的强大源头。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己经逐步走出象牙之塔,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越来越紧密的互动关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从而“同济现象”的产生也是必然的。那么同济现象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它是如何产生的?它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是什么?同济大学在其中又起了什么作用?
二 、同济现象
随着大学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越来越紧密,一些大学的特殊性使得它周边形成了某些产业的集聚,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同济现象”
(一)同济大学毕业生生创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开发,上海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空前增加,许多建设单位、开发商慕名来到同济大学,寻求建筑类等优势学科师生的帮助。社会的需求与学科发展的愿望推动了同济师生参与建设实践的步伐,学生终究是要毕业的,一些学生的就业愿望与现实的差距激发了他们创业的愿望,充分利用在学校积累的识、技能和人际关系创业是通向成功的捷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同济大学周边开始了创业。创业的形式多是几个同学或朋友合作开一个小公司,创业的领域集中在设计及与设计相关的方面,包括设计公司、模型公司、表现图公司、打印公司、各类设计耗材公司、建筑书店、各式快餐店、咖啡厅、各类中介公司、航空订票公司、快递公司等等。在同济大学周边逐渐形成了环同济大学设计产业带。这种环同济大学的产业集聚现象我们称之为“同济现象”
(二)同济大学大学周边创业特征
以兼职的形式开始。创业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技术、资金、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积累,年轻学生要具备这些创业的基本条件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不仅要有书本知识和理论,还要有实战的经验和能力。同济大学的学生创业多是以兼职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开始的。随着能力的提高,一些学生想自己成立公司独立干的冲动就特别强,兼职中的佼佼者就纷纷策划起自己的创业计划了。
创业伙伴多是同学。从一个打工者走向一个创业者需要跨越很多门槛,一个创业者考虑的要综合得多。对于一个公司的综合管理,仅有一定打工经验的个人很难完成得很好,因此,由几个同学共同创业、分担风险是较好的选择。同济大学周边的小公司多是由同学合作创立起来,同学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依托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周边小设计公司的创业、成长和发展与同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a)创业者主要来自同济大学,(b)创业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会寻求同济大学教师和同学的帮助,(c)公司的兼职人员多来自同济大学,(d)接受同济大学设计企业的分包项目等。
三、同济现象解析
(一)同济现象的实质
首先 ,同济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型的产业集群。规划建筑设计行业具有明显的知识型产业的特征,它主要依靠的是设计师的智慧,设计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因此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
第二,规划建筑设计产业是知识型产业,只要有几台电脑就行,创业门槛低,易于在市场中自下而上形成产业集聚。
第三,中国目前的设计市场十分兴旺,任务繁多,相形之下设计人才显得十分短缺。很多设计项目往往核心人员只需两三个人,大量的外围工作(排版、效果图制作、三维动画等等)可以找兼职学生和其他专业公司完成。这就使得创办公司相对容易。
第四,“同济现象”中的设计公司大多充分利用了同济的人才资源。很多创业者是同济人,他们会聘请同济的老师充当公司的技术顾问,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成为技术的重要来源。
(二)同济现象形成条件
同济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型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对于这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和要素条件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环境条件
促使同济现象形成的,首先是有利的政治背景。改革开放使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发展起来,也将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推向了中心位置。同济大学周边的设计产业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其次,是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济大学周边地区交通便利,有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这些对小公司来说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第三,是优越的地理坏境。同济大学位于经济金融中心上海,上海的迅猛发展为土建类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业务。
第四,是开放的交流环境。由于市场大,竞争不是很激烈且很多企业共同的同济背景,大家都十分愿意分享各自的成果,每个人都能从这些知识的传播中获益。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个人之间也十分乐于进行双赢的知识交流无论在正式还是更广泛的非正式的场合下,重叠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人们的交流都非常频繁。
第五,是宽松的政策环境和适时的政府推动。在同济周边的设计产业的高速的上世纪90年代,正是知识经济的理念在我国迅速传播的时期,同时在中国的科技园热下,规划、建筑设计产业这些既非“高科技”,也不是“新技术”,的产业并未受到政府的重视。正是这种“不重视”,反而使整个发展过程没有受到过多的政策干预。而当这种自发性的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遇到发展瓶颈时,杨浦区政府适时地采取了行动,改造赤峰路,提供商务办公面积,扫清了发展的障碍。
第六,是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济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宽容而市民化的文化,没有那种学究式的严肃。在同济,打工,赚钱、开公司从来都被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学生在校期间在外租房也很早就得到了校方的默许。在同济周围,创业者还经常交流一下心得。这种宽容而轻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创业者无论成功与否都不会有丝毫的舆论和社会压力。
2.市场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经历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建设量的迅速扩大。2003年,全国共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4462亿元,这一统计不包括市辖县,而且仅指单项工程投资额在5万元以上的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不含住宅及其它方面的投资。如果按照工程造价的5%o至3%计算工程设计费,那么仅此一项就达到了22亿至133亿,如果再加上住宅和其他建设工程,这个数字将会扩大数倍。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设计产业的繁荣,而同济凭借着巨大的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其周围会形成巨大的设计产业集群也就不奇怪了
3.要素条件
作为一个产业,其生产要素无非包括三个方面:资金、人才、技术。设计靠的是思维,只要一间办公室,几台电脑,就可以满足一个设计公司的全部硬件需求,因此风险资本的不成熟对设计行业完全没有影响。而在同济周围,人才和技术又完全可以仰仗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正是设计产业聚集的重要原因。
四、同济大学的作用
在以上探讨的所有因素中,最为明显的是与同济大学本身有关的因素。尤其是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主要是土建类专业的优势)。
(一)学科优势
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首先表现为信息的优势。由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类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常常会有世界级的大师和某些领域的专家到同济来举办讲座,同时学校内部也常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报告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知最新的思潮和最前沿的技术,这对于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者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优势
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还造就了人才的优势。同济大学在土建类专业领域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师、学者,周围的小公司经常会聘请其中的一位或者数位担任项日顾问,为设计项目的关键和重点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同济大学在土建类专业的学生总体水平可以说是全国最优秀的,这些学生为同济周围的公司提供了数量充足的高质量打工者。这一点几乎是促使很多小公司聚集在同济周围最根本的原因。
(三)大学多学科人才储备
将公司设在大学周围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没有其他地方会像大学这样学科门类齐全而且人才充足。现在的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以两个学科就可以从事的了。从事规划、建筑设计除了需要土建方面的人才,有些项目还会需要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规划,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而小公司由于规模和成本的原因,不可能像一些大型的设计院那样人才配备齐全,只能根据项目的需要,临时聘请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把公司设在同济周围便于他们到学校寻找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
(四)宽松的学校管理
同济大学较为宽松的管理也影响着周边产业的发展。学校一般不干涉教师业余时间的行为,也没有对学生业余的打工时间做出硬性规定。由于设计行业经常要熬夜,有些学生为了打工方便在校外租房,学校虽然在这方面有规定,但是管理上却并未绝对严格执行。这些都为老师和学生们兼职提供了方便。
(五)两大巨头带动小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土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同济品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代表。是同济以及周边地区设计产业的两大巨头。小公司的资质问题使得很多小公司依附于两大巨头从而获得业务。
五、结论
“同济现象” 是在市场条件下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其形成原因包括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和要素条件三个方面。有利的政治背景、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的市场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形成同济现象的环境条件;规划建筑设计巨大的市场需求构成了同济现象的市场条件;而同济大学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则满足了同济现象的要素条件。其中,市场是形成同济现象的最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王晓阳: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吴敬莲: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张俊:大学周边知识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5]徐亢美:同家军围起设计产业带,文汇报,200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