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波
安徽省肥西县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肥西地处安徽腹地、巢湖之滨,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人口90万,辖4乡10镇2个园区,340个村(居)。近年来,在省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富民”战略,实现年地区生产总值153.7亿元,财政收入1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中部百强县,连续五年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县域经济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
2005年8月以来,我县按照近城区走农村城市化道路,近郊区走农村城镇化道路,远郊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两镇领先、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全面启动”的新农村建设“221”工程,涌现了三岗、张祠、木兰、小井庄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促进了农村改貌、农民增收。2008年以来,围绕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的更高目标,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官亭镇丰祥—马河湾村和严店乡苏小—西郑岗村启动了两个万亩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试点,以新的机制、模式和举措,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一、具体做法
(一)科学制定规划,注重建设实效。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了保证规划的高质量、高标准,分别聘请省、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两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新村规划设计秉承六条原则:一是保持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二是既要做到功能布局合理,又要造价适中;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规划成果反映农民意愿;五是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六是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资源共享共管。同时,结合土地整理后基本农田条件、当地产业特点和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同步做好产业规划,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深入宣传发动,加强政策引导。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两个项目区共涉及4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132个自然村庄、2881户、9822人。两乡镇在项目正式确定后,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致农民朋友一封信》、张贴标语、发布公告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优惠政策、实施步骤等,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组织乡村干部入户调查走访,就新村选址、新建房屋面积、结构、户型、层数、整理后的土地分配、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深入宣传发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在家务农群众的参与热情,而且还吸引了大批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参与。在清明节前一周内,两项目区6000多座土坟全部迁到了指定的公墓;在新村规划点拆迁中,多数群众主动克服租房困难;在预缴建房款过程中,群众在十余天内踊跃筹款5000多万元。
(三)整合支农资金,拓宽投入渠道。有效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官亭镇和严店乡两项目投资规模分别达2.65亿元、2.1亿元,除去市里对宅基地复垦奖补的1.4亿元、1.08亿元,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我县一方面大力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将土地、农委、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22家涉农单位项目资金以及各级财政配套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打捆,全力支持新村建设、土地整理、基础和公益设施建设以及群众的拆迁奖补。另一方面,大力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积极引导群众自筹、乡村配套、上级部门支持。同时,对经营性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资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形成了多方共建的联动格局。
(四)强化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项目质量是百年大计。我县组织三方面监管力量,一手抓工程进度,一手抓质量监管。一是发动群众监督,在两个项目的实施村,分别成立由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全程参与工程建设;二是委托项目监理单位监督,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入住工地,跟班作业;三是派驻政府部门监督,由县建管局质监站负责项目施工质量全程监管,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并积极做好有关协调工作。三方监管力量各自开展工作,织密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网。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深入建设工地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五)推进流转土地,做强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支撑。我县推广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成功做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作用,在项目村分别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社,在确保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的情况下,引导群众将留取自种以外的承包土地折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外转包或租赁。同时,县里出台了《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二十条》文件,从财政扶持、经营主体奖补、信贷倾斜、用地支持、劳动力培训等方面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目前,两个项目区90%以上的农户愿意将自种以外的部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流转,20%的农户放弃自种,将所有的承包土地进行流转,土地流转合作社已与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项目村优质粮油、设施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基本确立,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拆除零、散、乱、差的老村庄,按照城镇标准,兴建统一风格、整齐美观的农民新居,实施道路、绿化、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卫、文体休闲场所、学校、医疗卫生室、农家店等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一次配套到位,打造硬实力。另一方面,积极筹建新型农村社区,推进生产、平安、救助、文化、养老、卫生、计生、培训等8项服务进社区,打造软实力。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作用,组建专职管护队伍,实行“村民拿一点、集体补一点、政府奖励一点”的办法,筹集管护经费,积极探索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新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丰祥—马河湾项目区规划为一个占地565亩的集中居民点,采取“村落—院落—组团”的结构方式,既满足农民居住,又适宜农业生产;既有助于营造邻里交往的良好环境,又兼顾自然景观风貌特色。住宅结构分为多层、小二层和四合院三种房型,目前,1352套新房全部建成,部分拆迁户已喜迁新居。严店苏小—西郑岗项目区规划为两个集中居住点,199幢小二层、10幢多层,1529套徽派风格的新居已全部建成。今年4月底前,两个项目区2881户农民将全部搬进新居,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甚至比城里更为优越的居住环境。
(二)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经过科学规划,考虑到不影响农业生产,两个项目区土地整理工作于去年10月份全面启动,目前整理工作全部完成,项目区内“田成方、路畅通、渠配套、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有效灌溉率达100%,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0%,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现代高效农业渐成规模。官亭镇与森淼集团、亚泰药业集团和铭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家农业企业签订了租地协议,分别建设3000亩标准化养殖小区、3000亩中草药基地和5000亩大葱示范园;严店乡已建成1000亩苗木花卉精品园,并与宣州伟伟净菜配送公司、丰隆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丰乐种业等企业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分别建设3000亩大棚蔬菜、7000亩露地菜、3000亩杂交稻制种基地。同时,正在与五星集团、蚌埠园味园等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洽谈。
(四)土地利用实现节约集约。土地整理前,两项目区老村庄面积达3792亩,占村域总面积的11.6%,人均宅基地面积258平方米,户均占地1.32亩,荒滩坑塘田坎及未利用土地2000多亩。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4777亩,新增耕地率达14.63%,其中仅村庄整理就净增耕地2573亩。
(五)农民增收更加持续长效。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防灾抗灾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流转土地后,在获得每亩500~600元租金的基础上,既可就近在农业企业打工,又可外出务工,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向农业生产、务工经商、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多元化格局转变。
三、几点启示
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及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创新举措,没有先例可循。肥西县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快速破题、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必须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农民建房向规模中心村和集镇集中,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者集中是必然趋势,肥西的试点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三化”(工业化增强县域实力,城镇化改变城乡面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致富)为工作取向,坚持以规划引领建设,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科学编制和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投入上的支持,又为工业化、城市化腾出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城乡发展的互促双赢。
必须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近年来,尽管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县委、县政府始终紧抓“三农”工作不放松,在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2008年,我县共整合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资金2.3亿多元,带动群众和工商资本投资5亿多元,既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的亮点,产生了较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又加速了面上新农村建设进程。
必须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是根本。为此,一方面,我们全面实施土地平整及沟、渠、路、林等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农民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进县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土地亩均纯收益由以前的500-800元增加到2000-3000元,实现了农民在更高基础上的增收。
必须进一步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新农村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必须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对新村建设和土地平整项目,全部实现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和合同制,严格检查验收;对项目区房屋及附属物全部逐户进行丈量、登记造册、摄像,并在每个村民组张榜公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做到单独立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有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必须进一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县始终坚持依靠农民、宣传农民、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从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分房、资金使用和管理等,全程吸收群众代表参加。尤其是房型设计、土地流转等工作,均采取“两上两下”的方式,征求每一户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农民享有了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共建家园、增收致富的巨大潜能。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肥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