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虽尽而意无穷

2009-04-01 02:58周淑兰
甘肃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邱少云周总理总理

周淑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结尾艺术;

回味式;延伸式;发散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38—01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在教学的结尾处也要精心设计,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涉及较少。

那怎样才能设计好课堂的结尾,使得教学虽尽而意无穷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搭桥。实践证明,在教学的结尾处教师若能把握好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进行了如下处理,我问学生:“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完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如下情境:苍松翠柏衬托着邱少云的墓碑,一边播放着英雄曲,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391高地夺下不久,朝献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的丰碑。”这样设计,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礼,让学生感到回味无穷。

二、 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如果教学时,不进行任何延伸,必会使学生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因文制宜,适当对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阅读《故乡》。又如教学完《丰碑》一文,我让学生自行组合排演课文剧,排演好后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教师再进行辅导。从道具、音响、舞台设计等都进行精心的编排,然后让选出的一队代表全班为全校师生表演。学生通过表演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 发散式——激思

教学时,在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大有益处。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课文通过描述周总理辛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赞颂了周总理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的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总理的优秀品质。我提示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写人们送总理的动人场面,并提问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让学生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突现了哪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路大开,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

……

总之,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课尾的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设计得好,处理得灵活,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邱少云周总理总理
新总理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周总理的标准餐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