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国家输血吃垄断饭中石油市值超美孚又怎样?
——今年以来中石油股票共上涨超过30%,30日中石油的收盘市值已达3364亿美元,超过埃克森美孚公司5月22日收盘时的3358.70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最大市值公司。若算上H股,中石油的总市值早已排名全球首位。这几年,国际市场油价变幻莫测,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每年石油进口量相当于国内石油消费量的一半,而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又不能升的太高,出现了价格倒挂。于是,中石油与中石化联手年年伸手向国家要补贴。2007年国家给了中石油50亿元财政补贴。不久前中石油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又获得157亿元的财政补贴,目前又在申请补贴。靠国家输血得到第一已失去骄傲的理由。(资料来源:5月31日中国网)
物业税开征:要动谁的蛋糕?
——按照国家最新的安排,今年将由财政部、国税总局、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研究开征物业税。中国如果推出物业税,就意味着中国国土经营的方式将会出现一个重大的变化。因为过去我们常年用的土地批租的制度,使房地产商都是跟地方政府绑在一起的,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都希望房价很高。现在还有很多开发商还是属于死扛派的,不肯降价的理由就是说交税交得太多了。所以如果是物业税推出之后,有可能会把开发的环节,在流通环节中的很多税费进行一个规范、梳理。物业税的开征将会涉及多方利益重新分配。(资料来源:5月27日央视网)
4万亿投资详单开政务公开好头
——去年5月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务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特别是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国计民生的一些信息,必须公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国务院在去年年底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对这一经济刺激计划,一直以来社会都非常关注,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公布详细的投资清单。而具体负责制定该计划的国家发改委亦没辜负群众的要求,其多位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等公开场合多次介绍4万亿元投资计划。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再次向社会公布了4万亿元投资构成,并特别详细介绍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发改委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中央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够及时跟进,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让政务公开成为一种常态。(资料来源:5月26日上海商报)
银行“不良服务”造就大量“不良客户”
——也许你并不知道,你可能已上了银行的“黑名单”。欠一分钱或超过一天还款的情况,不少银行客户都有。留下信用污点的不良客户,不仅以后无法顺利从银行贷款,即便出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信用记录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更改。很多不良客户其实是无意中形成的。一般说来,交易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相关服务条款,客户支付金钱,用于购买服务。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看到银行很好地履行对广大客户提供优良服务的义务,银行的“不良服务”造就大量“不良客户”。(资料来源:5月26日信息时报)
统计局如何能揭开“房产成本”的谜底
——“公开”“报料”了无数次,中国“房产成本”仍然是个谜。对于一直成谜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费用的支出结构,国家统计局已经下发通知,将通过一场针对4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开发费用的专项调查予以摸底。5月开始,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出现反弹。但,“房产成本”一天搞不清,围绕房价的一揽子问题就仍然是一本糊涂账,对中国当下房市和未来走向的判断就缺乏科学依据。毕竟,中国的“房产成本”不能再成为揭不开的死谜了!因为:公众有权有求知晓谜底,房市健康发展需要谜底!(资料来源:5月25日红网)
支农资金怎能“支官”
——审计署日前向社会公布了10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10省区市财政和有关主管部门违规使用资金26.93亿元,其中用于建房买车5837.4万元;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配套资金不到位65.97亿元。这一审计公告,被媒体重点拎出来的是“5837万支农款被用于建房买车”——“支农”变成了“支官”。巨额的支农资金倘若始终是在封闭的管道中运行,必然会增加更多被“雁过拔毛”的机会与可能。事先告诉农民他们能以怎样的方式得到多少支农资金,让农民对地方政府发放支农资金形成强力监督,这对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有必要。要不然,既是静悄悄地支农,当然也会静悄悄地建房买车。(资料来源:5月22日检察日报)
税收增长当以公平为先
——为确保2009年税收增长预期目标,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加快推广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力争在2009年底前将所有扣缴单位纳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管理。中国在具体税种的安排设计中也有不少可商榷处,譬如说个人所得税,其一,现行所得税制中征税的重点放在了工资监管上,但是高收入者的工资收入往往仅占其总收入的很少部分;其二,现行所得税制以个人而非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收入并不足以表明其贫富状况;其三,现行所得税制起点低、税率高,但就日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言,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绝大部分个人收入依然较低;其四,税制改革应对收入以外、影响所得的其他因素,如通胀、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通盘考虑。(资料来源:5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
温州“购房门”就是这么被洗白的
——备受社会关注的温州“购房门”已有处理结果:购房官员每人按不同的实际核定价补收差价款,市纪委对相关责任人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主持工作的原党委书记、副指挥吴权书立案调查。本来用于安置拆迁户的143套安置房,却被销售给政府官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处理,责任人被立案调查理所应当,而官员的最后结果竟是补收差价款。如此“补收差价款”,与“罚酒j杯”何异?温州市对“购房门”的处理结果,不但让他们吃了“定心丸”,实质上也“漂白”了其违法行为,如此“严肃处理”,究竟想让那些违法违规者,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资料来源:5月25日扬子晚报)
地方政府个性应在责任政治中培育
——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央给地方分权。分权有利有弊,它给各地带来了发展活力,也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权力因失去制约而腐败变质。对于地方分权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保持清醒。但权力失去集权约束,也不是不可救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展地方责任政治,让辖区人民来制衡地方权力,达到规范权力的目的。而地
方政府的个性,就会从地方责任政治中培育出来。(资料来源:5月21日长江日报)
对公款烟有必要再发禁令吗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察部禁止公款消费烟草制品,杜绝因烟草消费滋生的腐败现象。且不说公款不能拿来消费烟草,是一个最基本的现代执政常识。即便是关于禁止公款消费烟草的明文规定,我们也不乏三令五申,但我们缺的不是禁令,而是禁令的执行力。(资料来源:5月21日广州日报)
赋予记者豁免权?开错了药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提出:“司法机关不应在记者揭露问题时,启动对记者的调查,否则很容易形成打击报复。哪怕这个记者真的有问题,但为了保护舆论监督,为了一个更高的、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可以牺牲一些较低的、个人的权力和利益。”记者成为高危行业,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这其中,有权力打压舆论监督的原因,也有记者自身不够检点的因素。舆论监督的权力,当然需要保护,但将赋予记者豁免权作为实现路径,则开错了药方,并让人感到某种危险。(资料来源:5月27日检察日报)
越是危机越不能忽视改革
——当前国内宏观政策的焦点在刺激经济以“保八”,只要有利于“保增长”,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就会倾斜。但在着眼于短期效果的“强心剂”政策出台时,很多既定的长期改革措施被忽略了,典型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环境的保护和节能减排等问题。中国是个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管制仍然严重的国家,停滞改革就意味着长期经济增长动能的消失;而只有在危机中继续加快改革步伐,才能使中国经济实现持久的发展。(资料来源:5月26日经济观察报)
乡镇政府负债背后的尴尬角色
——乡镇政府债台高筑,日常运转困难,全国乡镇政府在上个世纪末留下了2000亿元的债务。目前的负债总额具体多少,无人知道。但相关专家估计,债务规模在6000---8000亿元之间。乡镇政府为什么会欠下这些债务的?从全国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政府办企业、成立合作基金会,欠下不少债务。90年代末以来的新增债务,形成于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买税卖税、公共设施建设和政府日常运转等方面。在现有的治理架构下,乡镇政府其实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村民自治与县政管理也从两个方向同时牵扯它,使它既不具有完整的权力,也不缺乏承担充分责任的条件。与其这样,还不如进行彻底改革。否则,它不仅不能发挥必要的治理作用,反而会继续制造出种种问题。(资料来源:5月26日南方农村报)
换个角度看经济学家高额出场费
——经济的跌宕起伏,让经济学家身价倍增。最近,一份《部分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在网上流传,不少人感叹“专家的钱来得太快”!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流经济学家,大多并不排斥演讲。我们应该反思的不应是出场费,而应是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问题。“出场费”是否合理,可以通过市场无形的手来调整,因此不必担心费用的合理性,这种费用说到底还是透明的,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暗箱操作的“包养费”,我们对此又知道多少呢?(资料来源:5月24日中国网)
(本栏目策划、编辑: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