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修飞 朱巍巍
秦淮花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经宋元发展。灯种达300多个,与福灯、粤灯、京灯并称四大流派。明清时期,渐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秦淮灯会亦成为南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十里秦淮,灯火通明,赏灯、闹灯的人摩肩接踵。花灯销量连年攀升,2008年,花灯销量突破50万盏。然而其中超过60%的花灯来自浙江、广东。南京及周边城市从事花灯制作的单位和个人为数众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淮灯会,外省花灯”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近期,笔者就此展开了调研。
秦淮花灯产业现状
秦淮花灯产业的现状归纳起来具有“五大五小”的特点。
市场大,份额小。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灯不再是元宵节的附属,旅游景区、商务庆典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近年来,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富贵喜庆花灯更成为家装、店装的宠儿。以陕西省为例,仅艾文·卡莱、琪朗、普利亚、新特丽等知名品牌的花灯专卖店就达2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花灯市场份额高达40多亿元。与外省相比,我省的花灯企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市场份额,都相距甚远。目前生产能力最大的句容市秦淮花灯文化研发中心,年销售100多万元。其次是年销售80多万元的苏州东吴灯彩雕塑工艺厂,作为秦淮花灯主产地的南京,产销依旧停留在家庭制作、摊位销售的初级阶段,扬州的情形与南京相似。虽然花灯从业者不少,但多是“单兵作战”,市场份额每年也就1~2万元。
投入大,获利小。就花灯生产工艺而言,从设计、画稿、放样到选料、劈篾、制架,再到糊纸、晾晒、刷油,一盏灯至少要20道工序。一个熟练工匠,再加全家人配合,一年最多扎6000~7000盏灯,按3元/盏的批发价,销售额最多2万元,扣除材料、损耗和销售费用,“撑死了”挣1万元,以三口之家算工资,每人每月仅300元。
体积大,变化小。据几位长期经销花灯的小老板介绍,手工花灯是竹篾或钢丝骨架,碰不得、压不得,运输中的损耗非常大,因为“占地方”,运输、存储等经营成本随之加大,利润很低。目前花灯艺人集中在50至60岁的年龄段,20至30岁的年青艺人几乎没有。因为年龄大,加之多数艺人常年专攻某一灯种,品种无外乎莲花灯、飞机灯、双球灯、菠萝灯、兔子灯。而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卡通灯,艺人们不想扎、不会扎、扎不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商贩尖锐地指出,“地产花灯几十年没变化,样式土气,又不好卖”,所以宁愿经销外省的塑料灯、折叠灯。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很多艺人的子女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而老艺人又不愿意传授给他人,后继无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宁作大,不做小。“做花灯,还是能挣到钱的!”苏州东吴灯彩雕塑工艺厂厂长朱建平对此毫不怀疑。关键在于产品能否激发客户的购买欲。苏州地区工资成本高,小型花灯拼不过外省的流水线产品,只能扬长避短拼工艺,抓大放小走高端。近年来,该厂的产品都是“大块头”,如九龙壁灯彩,生肖灯,长度高度多达到十几米,规模最大的牌坊式花灯高12米。跨度27米,虽然也是纯手工制作,但由于工艺复杂。一般单位“做不来”,不仅在本地挣到了钱,远在西安、上海的客户也上门求购,甚至接下了上海豫园商城200万元的大订单。而小型花灯的产销远不如外省。
困难大,助推小。有着40多年花灯从业经验的秦淮花灯文化研发中心主任陈柏华,是全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第二批非物质遗产项目传承人。谈起花灯的产业化发展他感慨良多。“秦淮花灯”注册商标所有者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句容秦淮花灯已成全省花灯行业内的翘楚,作品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金奖。最让他自豪的是,中央电视台三次为他制作专题片,播出后促进了产品销售网络扩大,各地的订单和合作邀请不断。忧的是,花灯产业化之路依旧困难重重。近几年来,陈柏华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用于添置生产设备、新建厂房、仓库,这部分投入中除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资助的8万元和镇江市政府支持3万元之外,其余均是依靠贷款,压力非常大。而文化消费属于弹性消费,金融危机发生后,文化市场萎缩,对于正在成长期的企业来说,未来两三年是“不可预测的严冬”。他的企业还享受不到文化企业的优惠待遇。同时过重的经营费用也使许多花灯艺人牢骚满腹。如南京夫子庙宽1.8米的摊位租用费从1990年的3元已上涨到2008年的1350元。而租期仅15天。对于“秦淮灯会,外省花灯”这一现象,不少艺人认为“很正常”,甚至还有人表示,如果不加大扶持力度,千年花灯“前途渺茫”。
外省花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花灯产业在广东、浙江、四川快速崛起,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抓”上。
一是抓消费主体。花灯的消费主体是儿童,他们眼中的艺术是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卡通灯,“小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变型金钢奥特曼,红猫蓝兔唐老鸭,凡是央视动画天地中出现的卡通形象,厂家都有生产工艺数据。因为采用的是数控流水线技术,不仅外观无差别,而且种类齐全,只要报得出名来,就能生产出来,深受各地商贩的欢迎。据浙江嘉兴灯具批发交易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各种卡通花灯常年有货,今年卖不完。明年还能接着卖,销量一直很稳定。
二是抓产品优势。价格低廉,交货迅速是广东、浙江花灯企业的最大优势。以深受商场、超市、酒店欢迎的红灯笼为例,胸径80公分的纸质缕空灯笼价格仅是同规格骨架红绸灯笼的5%~10%,胸径15公分的灯笼每盏售价不到1元。是许多酒店、超市、商场用于节庆装饰的首选。据某婚庆公司总经理王萍介绍,这种产品式样新颖,外观精致,运送便捷,甚至可以将新人婚照印在灯笼上,深受客户的欢迎。注重艺术内涵,以品质取胜则是自贡花灯的优势。2007年厦门市重金打造元宵节灯会,很多企业为打进厦门市场不惜血本,然而具有价格优势的粤浙灯商却败给了以质量取胜的川灯企业。以自贡海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旗手的川灯一举拿下厦门元宵节灯市70%的份额。据该公司市场部经理雷建琼介绍,2009年厦门近千万元的元宵节灯市已被海天公司一举拿下。该公司仅设计人员就有50多人,清一色的专业设计师,而低于30万的生意这家公司一般不接。究其原因,就是靠质量取胜。
三是抓科技创新。在运用新思路、新材料、新技术抢占国内市场方面,广东省的花灯企业屡出新招。占据节庆市场后,他们又把花灯设计的思路延伸到家用灯饰上,生产的家用宫灯、花灯外观华丽,造型考究,价位从百元到千元,选择空间很大,令人眼花缭乱。新近研发了太阳能花灯,价位最低的仅18元/盏,投放市场后,深受好评,成为许多城市“亮化工程”的首选,几十万的订单也属寻常。
四抓产品外销。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中国花灯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位居全国花灯行业榜前列的四川自贡灯贸有限公司成立仅30年,影响
力在全国却是首屈一指。据市场总监陶建军介绍,早在10多年前,自贡花灯就在韩国连续举办了13次展销,目前产品已从东南亚市场进入欧洲、美洲、大洋洲,往日名不见经传的自贡花灯早已今非昔比,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溶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被国外媒体誉为“神奇的东方灯文化”,成为文化部惟一认可并向全球推广的花灯品牌,沿着“先挣韩元,再挣美元,现在挣欧元”的发展轨迹一路高歌猛进。
几点启示
用“危机四伏”来形容秦淮花灯的前景并非危言耸听。一项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无人继承的现状着实让人叹息。在寒风中扎花灯的老艺人与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形成的强烈对比,让人感慨万千。作为已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秦淮花灯究竟还能亮多久,出路在哪里,如何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促进社会资本向优势文化产业领域流动。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关于扶持文化企业的政策规定,休养生息放水养鱼,避免急功近利杀鸡取蛋,合力营造有利于花灯产业成长发育的生存空间,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帮助花灯企业渡过最艰难的创业期。
二是整合资源,联合发展,壮大规模,应对竞争。在外省花灯大举进军江苏市场的背景下,本省花灯企业要跳出“单打独斗”发展误区,优化资源组合,充分发挥从业艺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优势,实行错位竞争,抢占精品花灯的市场,积极应对高端客户的需求,走精品花灯的发展路线。同时要实行横向联合,壮大规模,变弱为强,在激烈的外来竞争中,增强抗打击能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秦淮花灯产业的繁荣需要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的生动局面。父子相传式的传统培育方式已很难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机,为企业引进、储备专业设计人员,以增强企业的自身造血功能,积蓄发展后劲。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实行多种产业共同发展,走合成产业之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拓宽设计思路,不断加大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重振“秦淮灯火甲天下”的产品形象。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外省花灯企业“旺季做花灯,淡季做风筝”的成功经验,研究市场需求与企业优势的结合点,变淡季成旺季,提高自身的营利能力和范围。此外还可以依托外省生产力富裕的优势,采取“我设计,你加工”的合成生产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相关开支。既保证“质”,又拥有“量”,把软实力转化成硬产品。多措并举,扬长避短,促进秦淮花灯产业的不断壮大。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