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灵
新中国电影制片厂设立的总编辑室或文学部,是为生产摄制电影故事片服务的。每部故事片在开始拍摄之前,都必须有电影文学剧本作为施工蓝图。以剧本为基础确定导演及制片主任筹备组成摄制组。摄制组中的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等职员,特别是演员,都必须按剧本的要求,进行创作构思,设计场景及制作。制片主任制订经济预算,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等等,所有的职演人员,都承认电影剧本是一剧之本。优秀影片的诞生,首先必须有—部优秀的电影剧本。
长影创业之初,由厂长袁牧之、书记陈波儿亲自抓电影剧本的创作与摄制。由于当时摄制影片数量少,厂长书记不但抓拍摄,而且陈波儿还动手写了剧本《光芒万丈》,反映工人阶级克服种种困难,恢复东北发电厂供电的故事。1948年在黑龙江省兴山开拍第一部故事片《桥》、第二部故事片《回到自己队伍中来》,而后完成了《中华儿女》《白衣战士》及《无形的战线》等六部影片。
1949年起,导演王滨日夜冥思苦想如何拍摄好流传于陕甘宁、晋察冀一带的歌剧《白毛女》,于敏酝酿创作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剧本。袁牧之调任中央电影局局长之后,在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领导下,成立了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调来许多作家专门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当时所长是王震之。1950年至1954~间,一般电影剧本均需经过电影局及有关部门审查通过之后,由电影局指派导演带剧本下到制片厂,在制片厂组成摄制组投入生产拍摄,制片厂相当于“制片加工制造厂”。此段时间,在长影摄制完成的影片有《赵一曼》《光荣人家》《卫国保家》《红旗歌》《钢铁战士》《高歌锰进》《刘胡兰》《在前进的道路上》《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白毛女》《人民战士》《保卫胜利果实》《六号门》《平原游击队》《沙家店粮店》《英雄司机》《怒海轻骑》等等。这样统一创作电影剧本,然后由领导指派导演带剧本下厂摄制影片的做法。直到1955年春,才有了巨大的变化。
1955年中央电影局撤销了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把编剧和编辑分成三组,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此时长影成立了编辑处。负责电影剧本的组织、创作与审查工作。
1955年长影编辑处建立之初,编剧有王震之、胡苏、林杉、于敏、纪叶、叶华、梁彦等人,编辑以从北京电影学校编剧班毕业的学生,曾在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担任几年编辑的张天民、梁燕、汤汝雁、李威斋、陈明华等为骨干。从本厂部门调来的有郑荃,徐世彦、侯野萍、崔久慧、李晓峰等人,还从昆明大学调来黄昧鲁、高鸿鹄,西北艺术学院段红先和牛有山,上海戏剧学院房友良及从电影局调来的赵梦挥等,第一任编辑处长胡苏组成了三十几人的编辑处。
1958年春天,随着各行各业大跃进发展的形势,电影制片厂创作体制改变,全厂成立了六个创作组,各创作组均有三四位导演,三位副导演,一名编剧,两名编辑,按各创作组承担两三部影片的拍摄任务,编制中有两位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以及场记、服化道、场工、编务等等,设有制片主任和财会人员,各摄制组均有独立完成摄制影片的能力。
此时,编辑处在安排6名编剧和12名编辑分别到了6个创作组之后,改称总编辑室,统管全厂电影剧本的创作规划,审查编辑组来的电影剧本和编剧交来的剧本,经过修改之后打印交厂领导审查通过,下达生产令,成立摄制组筹备,按时投入拍摄至完成影片送电影局审查通过交由中国电影影片发行公司发行。
与成立总编辑室的同时,在总编辑室成立《电影文学》编辑部,筹备发行月刊《电影文学》,于1958年10月在全国发行了创刊号。此时在总编辑室内,设有办公室,外稿组:负责阅读各地读者或业余作者自动投寄到电影制片厂的剧本,包括寄到《电影文学》编辑部的电影作品。《电影文学》编辑部(组),在总编辑室主任纪叶领导下有近20名编辑和工作人员。
总编辑室设主任和秘书。日常工作除审查有拍摄基础的电影剧本以外,定期召开全厂编辑会议,协调各创作组编辑们在组稿中常见的“题材重复”或“撞车”等问题,发布有关领导与职能部门的指示与要求,制定题材规划,定期向全厂各部门发布剧创作进度等等。此时厂内外的剧本创作高峰曾达到5千件以上。有时会动员全厂的导演或副导演协助突击阅读“外稿”剧本。当时,总编辑室规定,对每位来稿作者作品必须每稿必复,并写意见,而且不准积压。因此到年底前,会集中些导演或副导演协助总编辑室处理外稿,认真回复。
群众对电影剧本创作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长影厂的领导,经过省委宣传部的批准,在1960年冬天和1961年夏天,举行了两届备有50名学员参加的“长影电影剧本业余作者讲习班”,每届30天。学员从“外稿”剧本中遴选,凡有扶植基础的剧本作品从各省选出几人来长影“讲习班”学习。请长影优秀影片导演或编剧介绍创作体会,观摩中外优秀影片百部。通过观摩影片,听著名编剧或导演讲课,现身说法,学员分组讨论影片,谈心得体会,从中悟出自己创作的剧本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以求达到拍摄水平。
在这两届讲习班讲课的有:导演王家乙谈影片《五朵金花》从剧本创作到完成影片的心得体会,郭维导演谈影片《董存瑞》的创作构思与影片拍摄,王炎导演谈《战火中的青春》的拍摄与剧本创作的特点;吴天导演谈《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苏里导演谈拍摄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感受。特请评论家贾霁谈“改编”,林杉编剧谈《电影剧作的创作体会》-作家赵树理谈《从小说<三里湾>谈人物塑造与生活创作的关系》等等。举办电影剧本业余作者讲习班请著名影片导演和编剧谈创作体会,观摩上百部优秀影片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了长影厂领导期望广大电影剧本业余作者迅速成长的热忱,在全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1962年以后,总编辑室的主任常有调动。先有唐漠、黄野两位副主任,两年之后由田野。叶华主任和书记等主持日常工作。从1963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陆续抽调编辑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张天民特别到四川地质勘探队去参加“社教”,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发表5·16社论。所有外出或下乡的编辑全部回厂参加运动。在“停产闹革命”的开始,“砸烂黑编室”,批判毒草,认为一切毒草都是总编辑室“种”出来的。1969年底总编室编辑百分之八十下放农村生活劳动。这一阶段,制片厂只拍“样板戏”电影,不需要组稿审稿,也不需要总编辑室。
1973年“文革”后期,中央允许拍摄电影故事片的指令下达,纪叶重组总编室,调回在农村下放劳动的郑荃、张天民等人,准备组织创作电影剧本,迎接拍摄故事片的高潮。
“全国农业学大寨”,北京电影制片厂拟拍农业学大寨题材的电影,“工业学大庆”长影派张天民去体验生活,创作学大庆题材的电影。张天民不负众望,1974年交出了电影剧本《创业》投入拍摄,同时,长篇小说《创业》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3年完成的影片有《艳阳天》《青松岭》和《战洪图》。蝴天》就是郑荃与肖尹宪改编浩然的小说投入拍摄的。
1975年2月影片《创业》送审,在电影界引起轰动,“十条罪状”下达到总编辑室后,让全体学习讨论检查,直到1975年7月25日,毛主席就影片《创业》做出批示,更是掀起文艺界的波涛滚滚,可谓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不久,新华社派来了一位记者。他到各个部门采访,也常到总编室来了解情况。几个月后,他在《大参考》(内参)中发表了关于长影总编辑室的专题报道。文中除了谈到总编辑室人员组成、一般编辑工作外,特别写到长影的编辑们去全国各地邀请作者组织稿本的情况,文中写了一些制片厂的编辑发现新作品登门拜访作者约稿的时候,作者常会说;“啊,长影厂的编辑已经来找过我了,我们约定了……”当然,长影总编辑室的编辑们,谁也没想到会得到新华社记者如此的赞誉。
岁月流逝,人员更迭,体制改革,日新月异。1995年,总编辑室主任粱恩泽下有编剧和编辑35人,经过调整编制,将编剧划归厂编导室,余二十几人成立了长影文学部,主任王霆钧。从此结束了总编辑室40年的名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