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赓 徐景升 张敬丹
摘 要: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前高校传统文化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高校教育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转型期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的震荡和重建中受到强烈的冲击,呈现出复杂、多元、易变、难测的特点和积极面与消极面共生的特点。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承接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当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寓传统文化于高校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累,已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1.汲取传统文化,传承思想精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把“民为邦本、讲信修睦、先义后利”等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顺应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不断地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汲取传统文化,发扬爱国情操
就今天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言,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在批判其思想糟粕的同时,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3.汲取传统文化,树立人格风范
在高校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今天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势下,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学应有义不容辞、任重道远的责任意识。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绝大多数高校都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各高校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二是缺乏有关部门的有力推动和指导。三是图书资料不能适应传统文化教育需求。四是少见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载体。当今大学校园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很难找到可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抓手和载体。
三、建立完善传统文化高校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开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确立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出发点,以培育“四有”新人为落脚点,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体规划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1.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既要善于用正确的方法论剖析问题的症结,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又要以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与有机渗透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显性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其他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内体系
(1)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一轮建设,抓好课程结构的调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法律、近现代史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在选修课中,增设一系列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结合国内外重要时事,凸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涵,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尝试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等,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实践能力。
(3)与社会科学课程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上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位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
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体系
(1)充分发挥节庆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承载作用。利用重要的节庆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庆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承载作用。大学的理论学术类社团应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并付诸实践;其它各类社团要充分发挥形式多样等特点,通过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更加自觉地践行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要求。
(3)充分发挥书籍媒体网络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选取学生喜闻乐见且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普及性传统文化读物上架,逐步发挥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充分运用校园片库资源,让优秀传统影片重放光彩;在学生电台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栏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通过专题网站的建设,为学生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平台、开辟园地。
(4)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党章学习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把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基础内容,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一项基本内容,发挥党支部凝聚、影响和引导广大学生的优势,使党支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的历史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凝聚民族向心力的粘合剂,具有整合社会价值的强大功能。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地尊重和真心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世界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得到理性、科学的对待,创造一种有利于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与反思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并致力于将文化传统融于现代高等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董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白春玲.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04,(4).
[4]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6,(2).
[5]张丛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0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