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思路及原则研究

2009-03-31 07:23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2期

曹 滨 王 莹

【摘 要】课程群建设是与单门课程建设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其影响涉及高校教学质量的多个方面。文中将后现代主义思潮融入到高校课程群建设中,对高校的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及原则做了一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课程群 后现代思潮 思路与原则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阶段,而现代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和“聚变”,产生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现代哲学的解构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的,也给高校课程的建设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内容如何选择与界定、各种课程如何合理组合,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本文化观、知识观和认识论等因素制约。可见,高校课程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适当,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随着社会和文化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教育目的、知识观和认识论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人才观、文化观、知识观和认识论。各自为政的学科课程己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人们希望走出现代高校课程的传统视野,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探讨高等学校课程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性”、“丰富性”、“开放性”和“科学人文性”等的内涵和本质,对现行大学课程及课程群进行解构,并完成课程及课程群的重构。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对现行高校课程进行反思,在继承其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沿着一个崭新的思路重新建构高校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以促进高校课程的长足发展。

一、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现今的高等教育,让学生有较好的应试能力,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高分低能”,高等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另外,由于过于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割裂了他们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即使是对于他们投放了大部分精力所学的专业课程也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有多好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所以,要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必须从高校课程建设入手。现行的高校课程主要有三方面的不足:文理分离,课程结构不完整、内容陈旧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性、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

二、后现代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及原则

课程群是数门课程的集合,我国开展课程群建设时间较短,对课程群建设缺少理性认识,因此对课程群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关于课程群的论述,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二是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它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三是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群建设是为了使各门课程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协同作用,讲究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四是课程群是由承担不同任务,在内容上有不同特点,但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多个子课程有机组成的系统。

后现代课程群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建构,不应该是单纯的以学科或是专业课程方向作为建构课程群的依据。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后现代大学课程群建设应该遵循如下的思路和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由于课程群是由许多基本教学内容相互贯通、可以规划综合并形成有机整体的相关课程组成的。各门具体课程,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因此,课程群建设实际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群建设时,充分考虑课程群内诸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2.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对课程结构而言,是指专业课程横向的样与样之间的独立性,它反映了学科课程的总体结构。二是对课程群本身而言,是指纵向的,即课程群内诸课程间的各自独立性。各自独立性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上进行总体的设计和探讨,从系统结构优化着眼,从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优化上着手诸课程的建设,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既达到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又使诸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3.创新性原则

课程群建设不是进行简单的课程组合。它需要有清晰完整的建设思路;需要对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做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体现先进性和前瞻性;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因材施教,以便达到整体优化之目的。这里无不体现着创新。

4.综合性原则

高师院校进行课程群建设就是要以培养复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师资为目标,打破各门课程自成门户的壁垒,实现相关课程间的有机综合,使学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实现课程结构的开放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目标的社会化。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处理好二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建设以整个课程体系为对象,其主要目标是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课程建设是以某一课程为对象,为提高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课程实施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群建设则是以课程群为对象,对你课程群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对课程的设计,并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关系。对于课程群建设,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都必须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果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群建设便会失去方向,甚至毫无意义。反之,如果专业改革不考虑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群建设,专业的改革也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过程,而课程群是教学活动内容的实体,是联结教与学活动的结合点。教学质量是由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作为基础的。加强课程群建设,就在于从课程及其相关的教学环节入手,扎扎实实地从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上作做起,进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过程。这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深入发展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等院校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2]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

[3]杨丽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四R”标准与基本理念[J].北京教育,2003,(4).

[4]王伟廉.关于我国高校课程理论建设现状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5]李素敏,吴国来.英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