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然
现在往陕南的路已经开通了三条高速,西汉、西康和蓝商,分别通达汉中、安康和商州。这次去汉中,为了体验一下蜀道中最险的一段,我们决定先走国道,到宁陕后再上高速。宁陕虽是安康的一个县,但却位于秦岭的腹地,是南来北往的一个要道,去汉中的高速也从宁陕经过。以往去宁陕,都是走西汉高速,到筒车湾后再上国道到县城,很方便,一般就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走210国道,虽然会比较崎岖颠簸,但是却能更加贴近秦岭,沿途上有许多的历史遗迹可寻,还能同时感受一下秦岭的海拔变化。
高速的开通让许多艰难的行程都成了简单的旅行,如果从高速路走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蜀道难”到底有多难。说来也确实挺有趣,就像如今改善伙食吃点杂粮一样,要想体会一下李白的感受,还非得特意安排一次专门的行走。古人应该想不到世界的变化会发展成了这样,翻山越岭、江海行舟早就不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人想的已经是怎么上天,上去了又该先摘哪颗星星,而摘了星星以后还能再干点什么。似乎人类已经能得没有了对手,成了武侠小说中的孤独求败。孤独了也就寂寞了,当寂寞变得无聊的时候,就又会想着再去体验一下前人懵懂时期的艰辛,不知道这究竟是想返朴还是要显摆。反正,当我们把穿越秦岭当成一种休闲的娱乐时,秦岭所展现的力量往往也就很容易被忽略了。
从沣峪口进山,秦岭的山岩掀起了一层层的石浪,迎面扑压过来横在了面前,让人有点喘不过气,胶轮下的国道回旋婉转,让车也爬行得十分吃力,马达跟人一样,也喘着粗气,不住地往后面排放着股股的黑烟。
穿越秦岭的路都是顺着河谷缓缓向上,然后翻越分水岭,再顺着另一侧的河谷循路下山的。河谷里的流水在长年累月的冲蚀中,早已把山岩纵向切割成了一处一处的深涧,使峭立的石壁愈发变得陡峻。车行岩壁之下我们便常常唯恐其突然跌落,而盘旋过后再回身一看,又如同凌空走过一般,更是惊得身上发凉。岩石上还不时可以发现,有一些有序排开的石孔,这便是古道留下来的遗迹。这些古道,就攀附着河谷一侧的石崖,在沟壑中随着山势上上下下的穿行而过。相较之下,平坦又宽阔的210国道简直就已经是一条绝好的“天路”了。盘山的国道就是开车走,到四川也得一两天的时间,何况是翻山越岭的古道,古人步行入蜀少说也得一半月,且不说会有多么劳累,光是一路的风餐露宿,就已经够折腾的了,难怪李白要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呢。
蜀道就是古代连接关中汉唐长安,穿越秦岭到达汉中,再转而通往四川盆地的路。蜀道的修凿最早起自先秦,在此之前,四川还没有通往外界的陆路通道,一般出川都只能走水路,取道重庆从三峡出川。那时文明的发达地域在中原和关中,从水路出行绕行太远多有不便。文明难以靠近,而自己又富庶自足也缺少了走出去的愿望,所以在此之前,蜀地一直都是一个秘而不宣而又封闭特立的地方。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了起来,开始不断扩张。巴蜀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秦垂涎已久,这时便意欲攻取巴蜀,然后再借此出三峡图谋楚国,以期实现独霸六国的霸业。只是蜀有剑门之险,巴有江河之阻,而且道路崎岖,征伐很不容易。大将司巴错给秦惠文王献了一计。先是编造了一个离奇的神话,谎称秦得到了一头天降的石牛,夜能粪金。再有意泄露出去,让满世界传得沸沸扬扬。然后,秦王适时地专门给蜀王写了一封信,表明想与蜀国修好,愿意把宝贝石牛送给蜀王以示诚意,以在两家之间建立一个永远和睦相处、互不称霸的友好睦邻关系,希望蜀国能尽早开道迎接石牛。蜀王开明氏也真够憨的,还真就信了。只需养一头牛,每晚就能不断地屙金屙银,哪有这样的好事?就是真的有,秦国还会给他?但是他确实是太贪了,秦国一说,他就已经喜不自禁地盘算着日后的收成了,连想都没想,当即征发了一批劳役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开始削壁破石、凿险开路。看到蜀国中计,秦国就躲在巴山的一侧暗自高兴。为开蜀道,蜀国劳民伤财,干了一件出卖了自己还为人贩子数钱的傻事,而秦国以逸待劳,守株待兔,让蜀国自己打开家门迎接了他们的占领。
石牛本来就是秦国的一个阴谋,所以蜀道修好后,石牛肯定是送不过去了的,送去的只会是秦国长驱直入的战车。可怜的蜀王自掘了坟墓,他压根就没想过秦国还会入侵,结果猝不及防,败得一塌糊涂,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而自此以后,闻名中外的古蜀道也就诞生了。虽说蜀道的开通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但却也间接推动了蜀地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进步的进程,就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上的影响,最著名的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刘项相争,还有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的交战,诸葛孔明、姜维都是通过蜀道与魏国作战的。
秦国入蜀的路就是最初的蜀道,这条路也就因那个石牛的故事而被叫做了石牛道或者金牛道。石牛道既是一种秦人智慧的标榜,也更是蜀国永远都在铭记的一个警示。后来又陆续开通了米仓道和荔枝道,都是从汉中通往四川的蜀道。其实,这些也只是狭义上的理解。从广义上看,凡是翻阅秦巴山地打通巴山蜀水的道路都应算作是蜀道,这样说来,由汉中向北通连关中的道路也就是蜀道的一部分了。石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为穿越巴山的蜀栈。而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是穿越秦岭的秦栈。
高速路都绕开了古道,开凿了许多的隧道穿越过了整个秦岭,所以,在高速上是看不到任何栈道踪迹的,而我们行走的210国道,也叫西万路(西安至四川万源公路),基本上还与原来的子午道重叠,给人感觉就好像走的还是从前的老路。实际上,现代的公路交通都是在古代驿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结果。目前穿越秦岭的多条公路及铁路与秦岭古道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承袭关系。除西万路外,宝成铁路的宝鸡至凤县段和川陕公路的凤县至汉中段大致沿陈仓道修筑。周城公路(西安周至到汉中城固)大致沿骆谷道修筑。沿着这些国道翻越秦岭,都可以不时看到公路旁的古栈道栈孔的遗迹。
子午道,是古代长安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的驿道。因穿越子午谷,而且从长安开始的一段方向又正好是正南北向,古人以子为北,以午为南,也就由此而得其名。秦汉魏晋时期,子午道的大致经行路线是自长安南下,经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长安县子午镇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沣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津水河谷,溯谷南行至关石(即子午关,又名石羊关);过关石后南行,越秦岭主脊到宁陕县沙沟街,循汉江支流旬河而下,经高关场、江口镇、沙坪街、大西沟,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顺腰竹沟行,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岭进入汉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经营盘、胭脂坝、新矿、龙王街、铁炉镇入石泉县境,经梧桐寺、迎风街、石佛寺、筷子铺、后营至池河镇,过马岭关绕汉江北侧九里十三湾至石泉县城;自石泉县城向西北,经古堰、绕峰街至西乡县子午镇,过子午河入洋县境,复经金水镇、酉水镇、龙亭进入江汉平原,
过洋县、城固县城到达汉中。
骆谷道也是古代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四川的驿道。因自长安南下先经周至县西骆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岭后南面出口为汉江支流傥水河谷,故又名傥骆道。骆谷道于三国时期始见历史记载,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西南行,经户县至周至,西南行30里从西骆谷入秦岭,越骆谷关,逆黑河支流陈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岭,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岭至都督门,进入汉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兴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县华阳镇,沿酉河经茅坪过八里关,又越贯岭梁经白草驿,出傥谷口,循傥水河谷至洋县,沿汉江北岸渡胥水,经流王城、城固县城、柳林镇到达汉中。
褒斜道是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此道历史最为悠久,《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陈仓道是关中西侧穿越秦岭通往陕南、四川的驿道。以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陈仓县而得名;因秦岭北侧有散关扼控,又名散关道;又因途中沿嘉陵江上源故道水而行,秦时设置故道县,又名故道。此道开辟于先秦时期,秦末汉初已成为沟通关中与巴蜀的惯行路线,刘项相争肘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即由此道北伐关中。唐代辟为驿道,逐渐替代其他栈道,成为长安通往巴蜀的主要驿道。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长安循陇关道西行,至凤翔折南至陈仓(今宝鸡东),西南行人秦岭至玉女潭,穿越散关翻越黄牛岭至黄花川,沿故道水行至凤县,入故道川,经马岭寨、两当县、固镇、河池县、长举县至兴州治所顺政县,复东南行经兴城关、分水岭后渡沮水至西县(今勉县西),折西南经百牢关至金牛县(今宁强县金牛镇),再沿金牛道入蜀或经褒城至汉中。
金牛道,又叫蜀栈,是一条川陕交通的干线,北起陕南的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其中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李白的蜀道难写的就主要是这里。
米仓道,北起汉中的南郑县,南至四川的巴中,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也很艰难。
荔枝道是从汉中的西乡县出发,翻越巴山经镇巴县再到四川的涪陵。荔枝道,原称间道,由于唐时杨玉环嗜食荔枝,朝廷遂在四川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了这条道路用以专门运送荔枝而得名。荔枝道取道达州,经陕西的西乡入子午道至长安,快马飞驰不过三日,进呈贵妃的荔枝还仍然新鲜如初,而子午道这时实际上也就成为荔枝道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今天走着的其实就是当年的荔枝道了。
盘旋许久,车子终于攀上了秦岭的主脊,到了南北的分水岭。路边的高岗上建一碑亭,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刻着“秦岭”两个大字。对面专门砌筑了一面中间向前突出了一个夹角的石墙,面向来处的一侧写着“黄河水系”四字,另一侧写着“长江水系”四字。站在墙前留影,呼呼的山风吹来让人还颇感不适,倒是迎风站定了,却怎么也摆不好姿势。结果,镜头里的样子全都走了形。头发乍着,还抿着嘴,闭着眼,如同一副痛苦的表隋。草草照完,赶紧就离开了风口。
再往前走,山势豁然开朗了一些,视野顿时放远了许多。远山空濛青翠,层层叠叠依云如云一般绵延不绝。脚下的谷中白桦、红桦层层相连,溪水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改了道,急匆匆的开始往南奔流。这里的山景与上山时的险恶荒凉完全不同,是一派的坦荡安详,清静空旷。不舍中继续往秦岭的深处行驶,点点房舍又让景象逐渐变得亲切了起来。山上的空冷孤寂感慢慢地退散着,到了广货街,才发现在这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却还聚敛着一街的人气。附近的山坡和沟谷里覆盖着片片新绿的庄稼,让这远离都市的山野竟一下子平添了几分柔情,几分甜美,而稀疏散落的村庄上飘散着的炊烟,又使这路旁的山坳带有几分悠闲。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屏障,南北宽有200多公里,东西长有800多公里,最高峰的海拔将近4000米。连绵百里的高山屏障,阻碍了暖湿气流的南北贯通,因而成了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从秦岭往南走,风景里的江南情调就渐渐浓厚了起来。
车行途中,路旁总有一条流淌的河流或左或右地陪伴着我们的旅行。这里两山夹河,山壁陡峭,车子只能顺着河走,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进山的河是沣峪河,进入宁陕县境后不知不觉间已经调换成了旬河,而过了平河梁以后又变成了长安河。沣峪河是渭河的支流,属于黄河水系,旬河与长安河是汉江的支流,属长江水系。古代人们穿越群山,只能沿着山里的河道走,尽管有些曲折,但别无其他选择。旬河、长安河向南,沣峪河向北,它们互不交汇。人们为了便于穿越秦岭,在河与河的上游比较接近的地方选了一个通行的连接点。这样,南来北往就都有了沿河的道路,同时也沟通了秦岭的南北。秦岭山高险峻,河水在川底奔流,两岸刀削般的山壁,有时阻断通行。于是,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在岩壁上架设一条悬在江上的木制道路,就是栈道。子午道,便是在子午谷中的大大小小的河道上兴建的一条长安通往汉中的道路。古书记载子午栈道“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写输渊,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其状言之凿凿,既就是现在,还仍然能从悬崖峭壁上的栈孔窥探到当时的险峻,可是兵家却往往愿意冒险,天险容易让人麻痹,而借守备的疏忽常常都能奇袭取胜。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北伐都曾经过子午道。
东汉王升在《石门颂》中写道:“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可以看出,秦末刘项相争,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所行也是子午道。
秦末,刘邦、项羽分别率领起义大军攻打秦王朝。公元前206年初,刘邦率领10万起义军逼向秦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就此灭亡。有人报告项羽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势力强大的项羽勃然大怒,率领40万大军进军临潼鸿门,与驻军霸上的刘邦10万军队形成了对峙局面,意欲吞并刘邦。刘邦为消除误会,听了张良的话,到鸿门向项羽当面谢罪。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刘邦逃过一劫后,就赶紧撤去了大军。项羽屠烧成阳后,自封西楚霸王,而将刘邦封为汉王,管辖巴、蜀、汉中的四十一县,将关中地区分封给了三个投降的秦将。刘邦自知自己的力量不敌项羽,只好接受封号,前去汉
中任职。途中张良建议,为防止诸侯军的偷袭和麻痹项羽,把过秦岭走过的栈道全部烧了,以表示再也不回到关中了。刘邦照张良的话做了,烧了栈道,断了汉中与关中的路,项羽听了果然安下心来。后来刘邦得知有人起兵反对项羽,意出兵挺进关中。他听韩信的计谋,先派几百军士去修栈道,装作要通过栈道进入关中的样子。把守关中的大将察觉后,觉得就凭那几百人修栈道,还不知道要修到哪年,就放松了警惕。韩信派人修栈道的同时,亲自率领大军迅速进到陈仓,攻下了这所城池,然后乘胜东进,重新进入咸阳,为日后战胜项羽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即由他率兵五千,走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再率大军走褒斜道与其会师。但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认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而没有采用,最终六出祁山都不成,成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一大憾事。
如今历史的烽火已然散去,现在看到的尽是青山绿水。古迹为子午道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也平添了一路的神秘气息。
借风景读历史,沿着子午道一直走就到了宁陕,小住一晚后隔日又一早动身,经洋县再接着向西一路奔去。出了连绵几百公里的山路,出了一路的关关隘隘,终于看见了一片沃野平川,到达了汉中了。此时,一股湿润的小风飘来,醉迷迷地就往衣领里面钻。汉中雨水丰沛,气候温暖,空气湿润。与这里相比,西安好似落后了半个季节。西安的草木刚刚复苏的时候,而这里水田里的第一道秧已经蓬蓬勃勃的长开了。刚下过的细雨,给四野播撒了一片幽情,如江南三月,但又似乎要比江南的更细碎,更情长,因为,烟雨里仿佛总是伴随着阵阵牧童的笛音。
公路两侧,水杉挺拔昂扬,竹丛青翠欲滴。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张开了娇艳的鲜黄,一望无际。层层暖色,片片新绿,满面微风,一路的醉香。就连那湿润的土岗,竟也懒洋洋地斜躺着,绽放着一脸的红润。而水边的绿枝,也挥动着极具韵律的舞姿,娇柔地梳扮着早晨的新妆。
汉中位于汉水之滨,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汉朝的命名也与刘邦在此封为汉王有关。勉县的武侯祠,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魏延墓、蔡伦墓、萧何墓、平阳关等众多历史遗迹,证实着汉中的辉煌,不过“望江楼”下古汉台博物馆里的古栈道复原图和那著名的“石门颂”巨大的碑刻,更生动形象展示了古栈道的风采和历史的烙印。这里的古栈道模型,安置木桩的石穴,开凿石门的工具,和各种栈道的结构,让人又一次感受到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那种不屈不挠的力量,体会到了一种不断征服的美丽。
秦巴山地的特点就是南缓而北陡,再往南的路已经不再那么惊险了,蜀道最难的路段应该就在秦栈的一段。穿越了秦岭,也就把蜀道走过了大半,而这一半的体会,对于李白的欷献已经非常的深刻和直接了,难隆他要感叹“噫吁戏,危乎高哉”呢。
把汉中叫做小江南确实非常贴切,汉江从一侧绕城而过,给整座城市披上了一层水乡的风情。远郊的水田散布山冈河滩,构成了一路层次分明的立体画景。早晚的风里都带着明显的水汽,傍晚时分又飘起了小雨,星星点点细密人物。从汉江江堤上走过,湿润的夜风便带着几分凉意。来时以为到了南方气温会比西安要高,也就没多带衣服,这时被江风裹带着雨雾一吹,立刻阴冷的湿气便浸满了一身。然而我却不愿离开,看着脚下娴静的江水,尽管四肢有点发凉,但是内心的热血却在翻涌。汉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一个强盛时代的开端,让我们这些龙的后裔都成为骄傲的汉人,今天我来到了“汉”的源头,却不知该用怎样的汉语来表达自己的崇敬,而此时,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动不动地站着,像面对着族里的宗祠一样,静默就是致礼。
离汉中不远的上游有褒河,沿褒河谷南行即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褒谷原为褒国所在,是褒姒的故里。如此清山秀水没有尘嚣的雅境,能出此美女确实不难理解。想那褒姒生在这四季常绿的地方,整日都处在柔风细雨的呵护中,怎不出落的娇艳欲滴。而那时畅通的栈道还应该没有搭建,沿着猎户樵夫的足迹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到达了镐京,哪里还有再能回去的可能,与其说她是过不惯王室的宫廷生活,或者是怀揣着养父被枉杀的悲愤而郁郁寡欢没有笑颜,倒不如说是受不了北方罡风暴雪的干冷气候又无望归乡而忧恩成了疾。此时我倒真的愿意相信,“一笑倾国”就是思乡惹下了的祸。幽王怎么就没想到开通褒斜栈道呢?看来,他就是没有找到美人的病根,“烽火”游戏治标不治本,再美丽的笑颜也就只能因此闪现一瞬,而一瞬的获得竟让他付出了暴死的代价。真是的,犬戎也太不给周王面子了。
蜀道再也不难了,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故事,剩下的全都成了车窗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