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珏
职业加爱情便得出了一个中产阶级幸福生活的标本。流小说通常会被束之高阁,因为普通的读者总是倾向于接受二、三流的作品,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惯例,也是评论家们的老生常谈。好小说似乎总不受大众待见。但作为文学经典的《红楼梦》却是为数不少的例外之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它已经成了当时的流行小说。看来,一部小说的畅销与否和小说本身的艺术成就没有必然的关联。换言之,小说一旦流入市场它就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消费品了。消费品能不能受欢迎在于它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一本小说何以在畅销之后,继续在娱乐市场的各条战线(话剧、电影、电视剧)上全面开花,这个问题的操作难度不比创作一本好小说容易多少。
“杜拉拉系列”的作者李可做到了。《杜拉拉升职记l》小说上市之后创下了100多万的销量,《杜拉拉升职记2》从2008年12月出版到今年5月的半年时间里,发行量也突破了50万册。
与此同时,今年四月于上海首映的杜拉拉话剧座无虚席,市场反响也极其得好。7月开拍的电影版和10月中开拍的电视剧版都受到拉拉迷们的关注。一本小说在书市如此低迷的中国得以翻云覆雨,的确挑拨了我们的窥视欲望。
关键词
《杜拉拉升职记1》(以下简称《杜拉拉》)的封面明确地标示:“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白领丽人世界500强职场心得,揭示外企生存智慧”。这两句话已经足够清楚《杜拉拉》的市场定位。或者,我们可以更加简明扼要地概括书商策划的关键词:外企、没有背景、奋斗。
中国不缺职场小说,从官场到商场,百花齐放,唯独少了专门针对企业白领的小说。从外部的原因分析,我们很快能找到答案:外企大规模进入中国也只始于上世纪末。中国人接受外企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直到2007年才出现了《杜拉托》并不稀奇。这种观点表面看来虽然没有什么大错,却充斥着历史主义的强横与霸道。
图书市场自身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杜拉拉”的畅销证明它被读者认可和接受。李可认为事物被认可的原因有二:“一是有共鸣,二是被需要。找出需求点,加以满足和引导,为客户增值,是外企中常喊的口号。其实,这不局限于外企,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当然,也就适用于解释她的畅销书。
某招聘网站人力资源总监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拨动了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心弦”。持续关注杜拉拉的读者中绝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富二代”的华丽家世、苦于成功无门,却又向往外企的体面生活。他们有对杜拉拉背景与出身的共鸣,更多的是读者对需要满足的企盼:希望能够得到启示或者激励。
(1)外企
外企的工作的确令人羡慕,它标榜的不仅仅是高工资和高福利,还有他们的生活品味和成功理念。李可恰好提供了了解外企生存状况的通道。
外企白领下午要去星巴克喝咖啡,晚上要去西餐厅吃牛排,饭后用哈根达斯当甜点,到午夜丰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信用卡、借贷卡、健身卡、会员卡全部在手。他们每年还要出国旅游,夏天去北欧看极光、冬天去马尔代夫享受日光浴。他们看杂志要看《时尚》,听音乐要听“Linkin Park”,看电影要看《红》、《白》、《蓝》。长途交通工具绝对不能是火车,应该是飞机。
丰裕的物质生活与体面的办公环境、以及貌似公正的职业竞争平台,这些都是关键词“外企”的关键词。在经历或见识过“国考”的人都会发现进入外企的难度比“国考”要低得多,也透明得多。与门槛较低的民企相比,外企显然更受青睐。
(2)奋斗
杜拉拉的成长故事就是一部励志的奋斗史:一名毫无背景的单纯的大学毕业生在外企的磨练中迅速成长为职业经理人。由于杜拉拉的故事性较强,读者大都把它称为小说,但李可不把自己看成作家,更愿意把《杜拉拉》当作工具书。事实上,读者虽然称其为小说,却把它视为自己职业生涯奋斗的T具书。
“说到底就是一本职场教科书,但它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而不是惯用的填鸭式、理论式的东西去表述”。“是一本激励人向上的好书”。当当网友评价说。
故事只是李可用来提高读者兴趣的引子,外企生存的法则才是核心。工具书的价值就在于实用性强,弱点就在于枯燥乏味。然而,《杜拉拉》比T具书有更多的情节跌宕;比都市言情更多的实际效用;较以往的职场小说有着不一样的背景资料积累。正是这些“不一样”,使得《杜拉拉》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杀出重围,赢得掌声,还被北大就业指导中心推荐为最佳课外读物。
1+1=?
《杜拉拉》的书商肯定愿意这个答案是大于二的。在聚合思维中,1加1必须等于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1加1如何等于或者大于2却是个难题。将外企的生存法则加上毫无背景的奋斗便得出了该书期望的销售市场额度;职业加爱情便得出了一个中产阶级幸福生活的标本。
李可一开始就信誓旦旦,杜拉拉是个纯洁的女孩,是头勤奋的“老黄牛”。杜拉拉用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为自己赢得了行政经理的职位。她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学习能力,她熟悉并擅长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设置工作目标遵循SMART原则,发生争论就SOP标准,绩效考核就360度评估;甚至谈恋爱都运用SWOT分析。生活方式到精神信仰彻底职业化。从某种程度L说,她职业上的成功也只是程序性的按部就班。
爱情故事的m现不仅为了增强可读性,更为了完满一个资产阶级的生活标本。作者希望所谓的“职场成功女性”在情感上也能幸福的结局,于是王伟在突然消失一年之后,又奇迹般地…现,两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一种不基于情感偏好而依靠理智与规则的生活最后可以成为杜拉拉的理想生活。此时的1+1是不是还能大于或等于27在这个标准化的时代,也许小资的生活目标中已经补充上一条:做人要做杜拉拉。也许杜拉拉正在从书中走出来,塑造现实。
如此结局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数字2本身。当生活中多缺乏真情,事业的得意充其量也只是“成功”诸多注释中很不起眼的那一个。这样的杜拉拉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