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汪 旭
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中国独特的经济结构,使得经济在回暖的同时难以摆脱通胀之忧。
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持续回升,“保八之战”胜利在望。然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巨量货币投放代价不菲,其潜在的通胀威胁,始终是高悬在中国经济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至于在经济刚走出低谷之时,“管理好通胀预期”又成政策焦点。中国经济非平衡式复苏之后,中国政府面临一道新的考题——实施怎样的“消费新政”,才能让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技术反弹VS可持续复苏
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2009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长8.9%,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以很肯定的语气说,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保八”是“没有悬念的”。
此前的10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也曾表示,今年初提出的全年GDP增长“保八”基本没有问题。
今年一季度起,中国GDP增速持续回升:至三季度,GDP增速已经接近2008年同期,即危机伊始的水平。但是,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否可持续,经济学家们见仁见智。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中国三季度GDP加速,确认了中国经济V型复苏。他预测,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GDP实际增速将分别高达11%和13%。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在其10月2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同期基数较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可能出现较高增速。按其预测,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将达到9.8%。2010年全年GDP增速更是有望达到10%左右。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却认为,经济复苏是一个周期性的、长期的发展趋势,不能把经济技术性反弹看做复苏。
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三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不过,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稳固、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如果明年经济能够持续走强,就可能是又一轮上升周期的开始。”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说,“不过,由于外需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政府投资之外的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明年经济是否会下滑,还有待观察。”
最大的短板在外贸。尽管降幅较前两个季度明显收窄,今年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仍下降16.5%。前三季度,出口下降21.3%,进口下降20.4%,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8%。
出口疲弱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拖累非常明显。前三个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为负3.6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和投资分别为4个和7.3个百分点。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美欧的就业状况很可能继续恶化,国外市场的需求在2010年仍难有明显反弹,加之近期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举措不断抬头,2010年中国出口前景仍不乐观。
通胀预期来临
刺激政策的一大代价是,经济好转总是伴随着通胀隐忧。对通胀的担心,已经重新排上决策层的议事日程。
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判断,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同时提出,今年后几个月,要将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而这是自金融危机加剧以来,决策层首次明确提到关注通胀风险。
“决策层将保增长与控制通胀预期相提并论,表明控制通胀的相对重要性在提高。”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说。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存在通胀问题,”李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不过,CPI和PPI环比都已出现上涨,存在通胀预期,对通胀预期要给予高度关注。”
今年前三个季度,CPI同比累计下降1.1%,PPI累计下降6.5%。但CPI自从7月环比持平之后,8月、9月都出现了环比上涨。截至9月,PPI环比连续七个月上涨。
同一时期,资本市场复苏明显,资产价格也有大幅回升。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均快速上涨。
截至9月,上证综指涨幅相比于去年最低点,已接近1倍。而今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超过2007年同期的峰值水平,也超过2008年全年的水平。
马骏认为,决策层意识到,即使通胀的水平并不高,但只要通胀上升的速度较快(比如每个月上涨0.4个百分点),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将储蓄更多地投入股市、房市,甚至购买实物以求保值。“这种由于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的压力。所以,即使通胀水平不高,也应该有预案来控制通胀预期。”马骏说。
但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决策层对经济走势仍然保持谨慎的态度,并没有立即紧缩政策的迹象。“国务院在其表述中,使用了‘通胀预期而非‘通胀,说明政府自身并不认为CPI通胀是2010年的主要风险。”孙明春认为,在2010年3月之前,政府应该不会采用加息等紧缩政策。
不过,也有人认为,更明确的紧缩措施已经如箭在弦。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认为,货币政策年内就会由宽松转为中性。而央行可能在四季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在明年春季提高利率。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则认为,监管当局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流动性管理手段,引导信贷增长速度,并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加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日前表示,通胀可能不是很长远的问题。中国目前货币投放增速,超出GDP增速20%左右。而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增速和GDP增速之间的差值超过一定程度,经过一年左右时间一定会在通胀上反映出来。
消费增长待“新政”
消费的强劲增长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7%,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
“这个增长速度是1978年以来第二高水平,仅次于1985年的17.2%。”黄海说。不过,即使如此,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3%,与历史最高点1981年相比,低17.2个百分点。而2004年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就达到了61.4%。
不过,有学者认为,当前的消费热点,如汽车销售和家电下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财政刺激。在财政收入下滑的背景下,这些刺激手段明年是否还会持续推出,尚难判断。而且,推动消费增长的根本之道,还是在提高居民收入增长。
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是今年四季度国务院工作的第一项。
收入增长无疑是消费增长的一大推力。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421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同比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在劳动力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居民收入还能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长让人费解。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解释说,转移性收入是今年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转移性收入包括对农村的农资等补贴、城镇居民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其他救济。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发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5.7%和26.4%,超过其他类收入增幅。
2007年数据显示,全国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7%降到2007年的11%,且65%的职工收入水平低于平均线。而中国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0.43以上,进入收入差距较大国家行列。
郑新立认为,中国有必要借鉴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用三年时间,把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当前的45%左右,提高10个百分点到55%:把居民消费率从占GDP35%,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
“这意味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可以由投资和出口转化为居民消费,”郑新立说。“这可以使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发展方式得以真正实现。”
郑新立还建议,当前应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收入。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比重,降低政府收入比重,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此外,将国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社保基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