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毕家妈妈育儿经——家有男孩
虽说男女平等,但在养育男孩和女孩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却不尽相同,因为有些问题会专门出在男孩身上,或者在男孩身上出现的比例更高,抑或在男孩身上更容易引起关注。从2009年第8期起,本刊特别开设专栏——《家有男孩》。集中关注养育男孩的诸多问题。专栏作者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并自身养育着两个男孩,她以理性、自然、人性的育儿精神,参照国际教育界的研究和看法,对养育男孩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毫无保留地与年轻父母们分享一些好的做法。
上期回顾: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不管是公共场合还是家有客人,小孩裸露身体是件平常的事,摸一下、亲一下也不需要征求孩子同意。然而。身体是孩子的私有领地,从小尊重孩子的身体,培养孩子的隐私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尊重孩子的身体隐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爸妈该做哪些事呢?这些内容都在上期的《家有男孩》专栏中与您进行了开忛分享。
什么是学障?
学障,即学习能力障碍,在国内还不是一个得到广泛关注的概念。国内对学障尚未进行全面、持续、有深度的研究。毕家妈妈曾询问过上海教委相关研究部门,得到的回答是,现在还没有将之提到政府部门议事日程上去的打算。而根据华东师大特殊教育系曾凡林教授的估计,学校里成绩欠优的所谓差生,往往都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他们一般占班级总人数的5%到15%,这些孩子里男孩子占大多数。女孩子也会有成绩不好的,但因为她们往往乖巧懂事至少不惹事,一般不会招惹跟男孩一样多的关注和打击。
引起学障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对于学障的机理,国外已经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即个体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方面出现问题。
一般人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输入:通过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整合:进入大脑的信息,需要被理解、分类、排序,以及与之前已经掌握和吸收的信息发生关联;记忆:对新信息的储存;输出:通过语言或身体活动输出消化过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学障儿童可能在这四个大领域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信息流动不畅,造成学习能力障碍。
输入阶段出现问题的孩子,视觉、听觉和运动方面可以出现缺陷。视觉不足,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对形状、位置和尺寸没有感觉,比如写字总是少笔画,数字总是写反,5变成3,6变成9;听觉障碍的孩子可能在同时出现多个声音的时候,不能区分主宾,比如上课的时候听到的不是老师的声音而是外面大树上知了的召唤。
整合上有问题的话,孩子可能表现为死活记不住字母表、星期和月份,或者说话没有条理,只能理解表面意思,事物的深层道理对他不起作用。比如给他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之后,再问他谁跑得快,他就会一直说是乌龟。做事杂乱无章,东西乱放,健忘,都跟缺乏整合能力有关。
记忆这一块儿出错的话,意味着孩子可能需要你重复很多次才能记住一样东西,当他的即时记忆出现障碍时,读了后句忘前句,读完一段每个字都念了,却不知道在说什么。
输出阶段,孩子通过言语和行为,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机能来跟外界沟通。一些孩子往往在主动说话时,因为已经准备好要说什么,用什么词语,所以听不出来问题,但一旦让他回答问题,被动发声,他可能就不知所云了。运动不灵的孩子,可能在走路跑步等大动作上跌跌撞撞,也可能在使用剪刀、折纸、涂色之类的精细动作上笨手笨脚。
学障可以治愈吗?
学障一般分两类,一种只是功能发展延迟,一种则是有病理性原因的,比如脑瘫、弱智等。从台湾来开发学障矫治教育、在美国受过相关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刘弘白先生认为,学障是可以治愈的,主要就是指前一类孩子。这类孩子在某些方面功能发展迟于其他孩子,在同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年龄错位”是刘弘白对这些孩子的总的判定。比如5岁孩子高度多动,刘弘白的诊断就可能是:这个孩子虽然年龄5岁,但实际行为控制能力和注意力只有3岁孩子的水平。然后他会给予相应的矫治,比如让孩子进行高强度有规律的运动等等,来提高他的控制能力。
这个方式在迈克尔·菲尔普斯身上也实践过并成功了。这个一次拿走8块奥运金牌的“飞鱼”,9岁即被诊断为多动症,10岁开始游泳。在严格和高强度的训练中,他最终学会了自我控制和安排生活。
功能发展延迟型的学障跟智力无关。许多学障儿童外表如常,甚至给人以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感觉。他们能力缺陷的程度和方面各不相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偏科”,能力发展不均衡。一些孩子视觉功能超强,图形过目不忘,但可能说话完全没有逻辑;一些孩子可能上课听讲有问题,但在数学和科学上特别有天赋。
偏科不是错,但问题是如果有语言困难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特别指导和关照的话,孩子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可能就得不到发展。孩子如果不能熟练理解和使用书面语言,在得不到额外帮助的情况下,应用题当然就没有办法做了。结果,一环套一环,导致孩子功课不如人,自信心受打击,行为出现问题,被老师、同学和社会排斥,酿就一个不如意的人生。
学障问题在美国等国家多年来一直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在研究和诊治上已经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对于学障的定义和诊断,我国在研究和教学上一般采取美国学障联合会的标准。美国学障联合会不光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地列举了各种症状,也给出了简易可行的应对方式,家长和教师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直接对症下药。运用到相关儿童身上。
美国学障联合会提出对应措施的目的,是要家长和教师为孩子提供便利,让有学障的孩子觉得学习不是那么艰难,仍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比如,面对有书写障碍的孩子,学障会的建议是,老师不要过分追究孩子潦草凌乱的书写,明白他的意思就可以了,拼写错误、笔画错误都可以忽略不计。归根结底,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不必太拘泥于形式。
病理性的学障是不能治愈的,但是跟功能发展迟缓的孩子一样,通过早期干预仍然可以得到改善。很多学障儿童成年后仍然创造了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这里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尽早矫治,此时,你不能等。
学障为何让我们焦虑?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数据,15%的美国人有学障,其中80%是在拉丁字母语言文化下更常见的阅读障碍,因此,虽说学障是普遍的,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少数。尽管如此。学障还是让我们焦虑,因为学障的种种症状都可能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出现,而区别只在于,这些症状在学障儿童身上表现更集中,并且长期延续。
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孩子的问题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我们只需要每5年或10年来回顾一次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不会因为他两岁半的时候仍然戴着尿不湿而担心,或者因为他3岁的时候仍然画不出直线、涂色总
是涂到外面而烦恼。但我们生活在当下,每时每刻发生的事左右着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情和判断。
孩子左右不分可能暗示他的空间感有问题;孩子握笔的姿势不对,下笔总是太重,可能暗示他的精细动作能力发育不良;孩子两岁都还没开口说话,5岁时明显没有别的孩子能言善辩,可能暗示他有语言障碍。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我们变化太多,总是出人意料,你永远无法预料孩子明天会是什么样。他可能真的有某方面的障碍,而这障碍或许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学习和生活。眼前活泼快乐自信的他可能上中班后或上小学后,当学习压力和要求超越他的发育迟缓的能力时,他会变得抑郁忧伤、畏缩懦弱,让你分分钟心痛。但他也可能只是一时的发育滞后,到了下个月或下下个月他就开始每天迷恋复杂的迷宫游戏,握着铅笔熟练轻松地勾来画去。
也许你会说,那么我们索性不去了解学障好了,何必凭空给自己添烦恼?但“无知是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了解什么是学障,可以让我们懂得,当孩子不愿意去碰琴键的时候,不一定是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懒惰,而可能是他的手指的控制能力和听觉的记忆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让他觉得可以轻松自信地去操纵钢琴的程度;如果别的孩子照着黑板上老师的示范已经可以仔细地勾画出向日葵的一千片花瓣,而你的孩子却仍然只会信手涂鸦的时候,可能是他的视觉观察力和精细动作能力尚待提高和发展,而不是他上课不专心或者做事不认真。
了解学障,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完全正常的孩子,在某些发展阶段也会出现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当他们觉得艰难的时候,理解他们,给他们鼓励和帮助,而非一味指责他们不用功、不专心,并担心他们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大部分孩子功能上的延迟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自动消失。孩子一岁半的时候不会拿剪刀,到了两岁也就会了。隔壁贝贝4岁就会骑双轮自行车了,你家孩子大概5岁也就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待,耐心地等待,仍然是处理的好办法。
我们不会知道孩子的未来,更不能保证孩子一生一定会幸福,我们能做的是仔细观察,耐心等候,并以爱去包容和接纳。
真的有了问题,我们治;治不了,我们相应地调整生活的策略和期望;拿不准的时候,我们等候,不畏惧,不施加压力,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自己。
下期导读:
隔壁的康康,在父母的眼里是个爱动的小皮猴。于是父母在心中暗暗担心:孩子会不会“多动”啊?“多动症”是男孩父母最常见的一个焦虑,幸好爱动不一定就是“多动”。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有什么样的症状?应该怎样应对?下期《家有男孩》专栏将对此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