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非常依赖网络,就像赌博上瘾一样。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一遍接着一遍地刷新网页。如果某天因为断网,或其他原因而不得不离开网络,他们就会显得烦躁不安、无所适从,仿佛离开了网络就会变得寸步难行。当其他人对网上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这些人却因为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这些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是一种行为依赖,也称科技依赖。
在当今这个由网络铺就而成的巨大城市中,甚至整个世界的网络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Internet中一个活跃的“结点”。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网络工作环境的扩大,是否会导致个人生活的失衡?是否有更多的人出现了网络依赖症?如何避免网络依赖症给工作、生活带来的危害?
上网超过6小时算精神病?
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了专家认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据专家介绍,诊断标准是在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这一标准的出台,在社会上激起了轩然大波,“上网超过6小时算精神病”这个话题,在网上引起了数亿网民的激烈争论。
将网络成瘾者定义为精神病到底是进步还是可笑,可谓是众所纷纭。有专家认为,过度沉溺于网络,会使人不能从网络的虚拟关系中完全脱离出来,与现实隔离,严重者甚至出现妄想,或者消极避世,影响现实中的工作生活与学习,长期发展下去就成为一种病态。专家强调,这和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的“精神病”“疯子”是有区别的。
很多网民认为,把网瘾定为精神病是低俗的炒作,甚至有人笑称,中国荣登世界精神病数量的榜首——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已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网民上网时间大多超过6小时,如果按50%计算,也有1亿多精神病人。再加上对于许多行业来说,上班就是上网,尤其对那些网络工作者来说,他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上网,难道他们也都是精神病?
可见,用标准来生搬硬套或“一棒子打死”地简单归类都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由于网络成瘾引发异常行为或心理不正常的案例屡见不鲜,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性确实应该引起现代社会人的深刻关注与反省。但是,标准应该制定得更细化点,区分开不同群体之间上网的最主要目的。像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下班后,如果每天还要上6小时以上的网,那么他的生活状态一定不很正常,不是社交圈太小,就是身体会处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
总而言之,这个标准的出台虽然颇具争议,但它引发了社会对过度上网或严重网络依赖等非理性行为的关注,让离不开网络的人们得到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人们意识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正面临着过度使用电脑以及沉迷于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严重威胁,对于那些需要经常接触电脑、上网办公的IT人士,以及金融、科技等行业的白领人士来说,更是威胁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
网络依赖≠网络成瘾
网络对人们的巨大诱惑就在于,几乎我们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网络可以更方便地传递消息,使你更快捷地得到资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还可以给人们提供各种和现实生活不同的生存方式,这似乎给人们打开了通向另一个快乐世界的大门。
一般网民的上网行为,主要有查询信息、沟通(如MSN、电子邮件)、娱乐、工作等。这些行为长期发展,就会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产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有的人上网的时候,常常会无意识地打开许多页面,却从来不仔细看;在明明知道没有新邮件的情况下,邮箱也是刷新了一次又一次;在等待页面打开或者等待聊天对象回复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显得烦躁不安。
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imberlyYoung)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中列出的对物质依赖的标准来探索网络依赖的存在。他调查了496名被试者,请他们回答有关上网行为的开放性问题。结果,杨认为网络依赖是一种真正的临床障碍。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人每星期要花40~80小时在网络上的话,将对其生活产生某种负面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降低、人际关系障碍等。
国外还有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Krauetal,1998)发现,网络使用的增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容易使人产生抑郁、孤独之感,不仅如此,这种影响还会延伸至个体的社会交往与交流之中。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上网时间和孤独、抑郁之间关联显著,与心理压力指数的关系也是如此。
事实上,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会影响个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却是“个人性格”。有研究表明,具有神经质、消极、敏感等性格特征的人,网络依赖最强;相反,具有公正、克制、拘谨等性格特征的人,网络依赖最弱。
也许有人认为,网络依赖就是网络成瘾,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网络依赖是网络成瘾的一种临床症状,但又不等同于网络成瘾。网络依赖者没有典型的成瘾症状,只是精神上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
网络成瘾在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一旦嗜网成瘾,则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可见,如果网络依赖者不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克制,任由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很有可能发展为网络成瘾。你有“MSN依赖症”吗?
台湾地震震断了海底通信光缆,于是,各大城市白领的网络依赖症也随之被震出了水面:当他们上班后打开电脑,习惯性地在第一时间登陆MSN,结果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屏幕上的两个“小绿人”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爬不上线,失落、焦躁、彷徨的情绪渐渐浮上心头。那段时间里,平日里神采飞扬的办公室白领们,脸上都多了几分烦闷、担忧和无所适从……
在某传媒公司上班的A小姐,由于自己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联络几乎都靠MSN维系着,现在MSN无法登录了,她就仿佛一下子消失在客户和朋友的面前,这可是“后果很严重”的大事!她一再重复着登录操作,期待着某一次尝试后,那个灰色的小人头终于可以亮起来。在那段“动荡”的时期里,不少白领人士每天都和A小姐一样,为了登录上线
而“前赴后继”,也有人尝试了几十次后,好不容易登录上去,结果却发现线上的联系人寥寥无几,暗淡一片,于是心中觉得更加失落。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2007年6月,在谷歌上被搜索最多的关键词是“MSN中毒”—— “ M S N机器人”(Wo r m .MsnBot.h)病毒事件,使那些习惯了通过MSN联络的白领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对方的电话号码,或者用邮箱逐个发邮件……
在这些离开了MSN的日子里,又有多少每日依靠上网来办公、联络的人们陷入抓狂中!有多少上班族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MSN。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挣扎后,白领们不得承认,自己患上了“MSN依赖症”。
CNNIC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工作单位使用即时通信的活跃用户中,MSN在上海以67.5%的比例占据着绝对优势。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六城市的活跃用户中,超过4成的用户都认为即时通信是其“最主要的联系方式”,而超过7成的MSN用户减少了对电话的使用。可见,上班族对MSN的依赖已经愈演愈烈。
从心理学上来看,“MSN依赖症”是网络依赖症的表现形式之一。有专家表示,“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自己的社交圈,这已成为众多白领的生活常态。”现代白领一旦脱离MSN等网络通信工具,就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焦虑症状,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举个常见的例子来说,不少人因为长期通过MSN这种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交流,导致在面对面交流时反而变得“ 无言以对”。
在某设计公司工作的B先生,他和客户的所有联络几乎都是在MSN上进行的,而且,他们还可以在MSN上说说彼此的心情、喜好、对某件事的看法等工作以外的话题,因此,B先生自我感觉与许多客户都“走得很近”。但是,令B先生不解的是,每次他一和客户见面,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话题可聊,常常会冷场,弄得自己也很尴尬;可只要一回到网上,他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就立刻又能顺畅起来。
有心理学家分析说,不少来心理诊所进行咨询的上班族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开口交流障碍”,而这就是网络依赖的后遗症。长时间通过敲打键盘这样机械的方式与人交流,人会变得难以感受到直面接触时的真情实感,也降低了人们从对方的一举手、一投足中体会情绪变化的敏感度,这无疑会对人的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我们要提倡健康使用网络,就不得不关注网络依赖所带来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经常需要使用电脑的IT人士、高科技行业及办公室白领们。
预防和戒除网络依赖,首先要正视网瘾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危害;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可以培养其他对身心有益的兴趣爱好,如攀岩、瑜伽、陶艺、唱歌等,以转移注意力;同时,要记住时刻提醒自己电脑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比如颈椎病、视力下降等,千万不要透支了身体本钱,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必要时,还可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办公室白领们需要适时地放弃使用MSN,创造机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坐下来喝杯茶、谈谈心,你会发现,真实的生活比网络虚拟社区更加动人。必要时,也可以逼迫自己强制断网,出去走走,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发呆、想想心事……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尝试通过积极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到公园打球、下象棋等,找回没有网络时的娱乐方式。
链接
你“网络依赖”了吗?
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对网络产生依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在下述10种情况中,如果一年内出现过4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络依赖症:
1.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
2.下网后总是会念念不忘网事;
3.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4.无法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
5.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6.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
7.上网比工作或其他的事都更重要;
8.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
9.不惜支付上网费;
10.对亲友、上司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