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张力

2009-03-27 04:34何怀宏
文苑·经典美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理想国城邦正义

何怀宏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一种具体而复杂的思想过程。

虽然在智慧的高度上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但还是得承认,在思想的张力方面,在对概念的分析以及成体系的构造方面,西方还是具有相当优势的。

例如《理想国》,它是以一种对话的形式来写的,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非常多翻来覆去的辩难。在《礼记》中虽然也有一些类似于论证的文字,但都相当形象化,甚至是专断的。而在柏拉图的对话集里面,论证一方面是坚定的、结论明确的,如《论语》说的“朝问道,夕死可矣”;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犹豫不决、紧张以及困惑。比如对“民主”,他不断地在敲打、反省批判,从中可以发现一种思想的张力,也就是思想的空间十分大。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当然也有可能是在这场战争的短暂休战期间。从海港回来的苏格拉底被人截住,因为他名声在外,人们知道他爱探讨那些人间事务。于是,他和一对父子,一对兄弟,还有一个异邦的智者塞拉修马霍斯展开了对话。他和那对父子首先讨论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也就是欠债还钱,有话实说,不能坑蒙拐骗,也就是最通俗的正义、公民的正义,甚至有可能是弱者的正义。智者提出了一个反面的定义:正义其实就是强权,或者反过来说强权即公理。之后柏拉网的兄弟格劳孔来了一个合题:他说正义是强者和弱者缔结的契约,因为强者(除非是超人、神)也不可能做到永远强大,任何强者都可能被弱者的联合或者次强者的联合打败,他们之间就在不断地博弈中最后慢慢明白,与其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不如订立契约,这就出现了法律,国家政府也由此而生。

究竟什么叫正义?格劳孔提出了这样的挑战:所有人都是可以被腐蚀的,所有人都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他假设:如果你是隐身人,你做了坏事,别人绝对发现不了,惩罚不了,那么你会不会(哪怕你开始是一个好人)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最后变成一个坏人?其实这个假设是一种“无赖假设”:即我们要假设所有掌权者都是无赖,都要加以防范,因为任何人都是可以被不受制约的权力腐蚀的。尽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是无赖,但是你要把他们看成无赖,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你的制度。这对政治制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苏格拉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清楚地说明什么样的人才是正义的人,我们至少可以讨论什么样的城邦是正义的,以小见大。于是他从“猪的城邦”、“健康的城邦”、“奢侈的城邦”一直谈到“理想国”。在他的心目中,“理想国”才是一个美的城邦。他的基本思路是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化。因为人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些人适合做鞋匠,有些人适合做农夫,有的是商人,不一样的,因此应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既然各行各业都有差别,需要技艺和天赋,而治国又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艺,难道不需要一种更专门化的、更特殊的天赋和更特殊的训练吗?难道对这种最重要的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严重相关的权力上不需要走一条专家治国、精英治国的路线吗?因此他认为权力应该和智慧结合,由最有智慧者实行统治,掌握最大的权力。这就是哲学家为王了。

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民主、触犯众怒的。现在的很多学派也认为“哲学家为王”是不通的,哲学是哲学,政治是政治,两者不可能结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关键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的张力,可以作不同的解释,甚至是游离不定,犹豫不决。

前面以《理想国》为例简单介绍了西方经典的思想特性,现在了解一下西方的人文经典。

第一本是《荷马史诗》。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个主题是战争,一个是归家,道出了人生命的两个基本的处境:一个是斗争,生命力的高扬;另一个是回家,克服一切诱惑和困难回家。

第二本是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面收集了很多演说词,包括伯利克里在雅典阵亡将士仪式上的讲话,非常鲜明生动地阐述了雅典人的精神观念和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辩论词,比如雅典人讨论一个叛变的城邦又回来后要不要惩罚他们,甚至是屠城,这里有很精彩的论辩,当代的国际政治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接着是柏拉图的著作,他的对话集有很多精彩的篇幅。除《理想国》,还有《饮宴篇》,以及苏格拉底的诉讼、在法庭上的申辩、狱中的情景等。

第四是亚里士多德,他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并建立了一套和柏拉图不一样的体系。他的《形而上学》可能比较深奥,但《尼各马可伦理学》及《修辞学》都是比较好读的,也非常值得一读。

近代以来的西方经典,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论李维》都很有特点。比如《君主论》,它完全不考虑道德问题,君王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说人类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等待,又重新开始一种世俗的生命力的高扬,开始考虑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权利、世俗的繁荣。马基雅维利就采取了一种非道德主义的进路,这个意义上人们把他当作当代政治哲学的先驱是有道理的。还有霍布斯的《利维坦》,尤其是对自然状态的描写,值得深思。路翎的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有一节写南京陷落之后,国民党军队在溃退的路上经过一些村庄,军队为了生存,又抢劫,又互相防范。这些内容是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下的“丛林规则”的形象写照。当纪律失去效力,在无政府状态下人会怎样、如何生存?《利维坦》中关于“自然状态”的描写是最有力的。

还有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他既是一个科学家,同时又是个圣徒,他有三次皈依,一次比一次更彻底。他有很多名言,比如“人是一棵思想的芦苇”。他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和感受。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很保守的,比如“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实不然。我们很容易低估他。

另外,法国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和《论美国的民主》,反省法国大革命和描写新兴的美国民主,都是很有特色的。说到美国的民主,建议读一下《联邦党人文集》或者《制宪会议记录》,麦迪逊等人记下了美国制定宪法的那几个月每天发生的事情、发言,这些记录很有意思。

对俄罗斯我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从普希金开始,中间经过莱蒙托夫,一直到屠格涅夫,到最高峰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然后到契诃夫。俄罗斯的思想多是通过文学来表现的,它的纯粹哲学不是很发达,但在文学中倾注了大量的思想,值得一读。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可以说为20世纪做了一个预告。他是很现代的,通过一种反现代而现代,就像卡夫卡那样,卡夫卡用小说表现人的处境,尼采用思想发出一种先声,对现在的社会抗议,希望最终回到一种超人状态。人类有两种不一样的追求,一种追求平等,一种追求优秀、卓越。尼采认为不能以追求人的平等而牺牲追求优秀和卓越,这是他思想的核心。但是追求优秀和卓越,不择手段的话,可能会走向法西斯主义。

我的学术研究就是从存在主义开始起步的,开始是萨特,后来追溯到帕斯卡尔,我个人更喜欢加缪、阿隆那种清明的理性、中和的智慧,有一种平衡。像加缪所说的“地中海的精神”,地中海周围南面有非洲,东面、北面有不同的文明,它其实表现了一种兼容的思想。

以上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对西方人文经典的走马观花,主要是集中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方面,其他的很多东西没有谈及。总之西书不可不读,就看我们如何去读它、去吸收它。书是读不完的,我们不得不有所选择,用最有限的时间尽量读最好的书。

猜你喜欢
理想国城邦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直销理想国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立法者:灵魂与城邦——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法律哲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