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远
聂荣臻与阅兵典礼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进行阅兵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伟大的节日。8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开国大典阅兵的通知,并决定步兵方队由驻扎在天津杨村的二十兵团、后来被称为“首都师”的二九九师为主力组成;炮兵、装甲兵、航空兵则由华北军区各兵种组成;第一次公开亮相的人民海军前导方队由安东海军学校和华东军区海军组成。当确定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几乎不假思索地异口同声说出了一个名字:聂荣臻!
为什么党中央要将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的重任交给聂荣臻呢?除了他当时已身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外,更重要的是:这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武将,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将帅风范。即使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他也一丝不苟地注意着自己的仪表,缀满补丁的旧军服整洁、干净,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神清气爽,儒将气质,武将雄风。他率领的部下无一例外地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部队入城后,中南海的警卫战士一听见聂荣臻咳嗽,就赶紧下意识地整理军装。由于将帅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使得进入北平的人民解放军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拥戴和爱护,与先前国民党的队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因此,党中央将阅兵总指挥的重任交给聂荣臻,真可谓慧眼识英才。
虽然三个月前队列训练已在各个部队展开,可在一起集训的时间距开国大典仅仅剩下短短的一个月,火烧眉毛啊!聂荣臻不顾疲劳,多次主持召开阅兵工作会议,三番五次去部队集中训练的先农坛、北苑、黄寺等地亲自指挥训练。毛泽东指示:“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毛泽东的指示更使聂荣臻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他,深知从前线打仗转到在直线加方块的操场上走队列,对于流血负伤、战功累累的指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严峻考验。他一定要在开国大典上,让领袖和人民检阅一支队列整齐、步伐一致、军姿庄严、仪容威武的正规人民解放军军队。
聂总是一位具有大将风度的高级指挥官,此时他却不得不以十二万分的细心和周密对方队的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嘱:“别小看这些事,一旦马匹摔在天安门城楼下,装甲车开不动,整个阅兵不就乱了套么?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打下了江山,这次阅兵是建国的第一次,还有外国人参加,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搞好,尽可能搞出高水平来。”
聂总还对着装作了要求:绑带取消,符号、臂章、帽花要按规定佩戴。为了万无一失,聂总决定在开国大典前进行两次大规模的预演。午夜,聂总提前站在寂静的天安门城楼上,一动不动地看完受阅部队的全部预演,并仔细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忽然,聂总想到了一件至关紧要的事情,他威严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受阅部队每一个人的耳边震撼: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发布一道死命令:正式阅兵那天,万一发生空袭,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二十万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干脆、响亮、整齐的回答地动山摇,聂总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
临近开国大典的一天晚上,聂荣臻安排了一次群众演练。广场上安装了各种各样的灯,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然而,几十万人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型集会,心情又激动又好奇,队伍渐渐乱成一锅粥,只见人山人海,四处都是陌生的面孔。糊里糊涂乱挤碰,不少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深夜,聂荣臻眉头紧锁,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解决这种混乱的场面……时针已指向凌晨3时,忽然,有人轻声地提议:“能不能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方砖上编上号——?”
聂总的眼睛刷地亮了。与此同时,负责组织群众场面的肖松也一拍桌子站起来:“有了,把我们在图纸上的队形用乳白灰浆画到广场上去,编上号码,跟各领队分好哪支队伍站在几号方砖上,对号入座,乱不了!”
难题迎刃而解,聂总布满血丝的双眼依然炯炯有神,他轻轻地说:“我历来奖罚分明,现在奖赏你们两个小时的睡眠。”
肖松笑着说:“总指挥,先保存这份奖赏吧。等开国大典结束后,我要跟你讨三天三夜的睡眠,连梦都不做。但是,现在不行啊!”
聂总哈哈一笑,满口应承:“没问题,大典过后奖你睡七天七夜。”他深深知道,这些天来,我们的战士和工作人员实在太累了,战士们天天踢正步,走分列式,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但他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在他们心中,展示良好的军人风采是他们对新中国最好的礼物,而对他们最好的奖赏莫过于睡一个安稳觉了。
是啊,年过半百的聂总何尝不渴望睡一个囫囵觉呢!
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了。10月1日中午,聂荣臻匆匆吃了几口饭,就去检查受阅部队了。在开国大典录音带的开头一段,便是聂总讲话:“大会全体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今天首都全体军民各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现在准备开会,请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宣布开会。”
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军乐队高奏国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接着,毛泽东按动电钮,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军乐声中,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把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
开国大典的重头戏当然是阅兵了。在聂荣臻总指挥的陪同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了各兵种部队。接着,受阅的部队就分列经主席台前由东向西前进,以海军方队为先导,接着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坦克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年轻的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十四架飞机在广场上自东向西受阅。在阅兵式中,全场掌声像波浪一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看着受阅的部队井然有序地通过天安门前,聂总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在这万人欢腾的节日里,没有谁比他的心情更紧张了。现在,他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心里比刚刚打完一个大胜仗还要舒畅。但他没有留下来观看群众游行,而是回到庆王府寓所睡觉去了。这几个月来,他实在太累了!
罗浪与开国大典军乐曲
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那一刻奏响的庄严的国歌;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壮美……没有人能忘记那神圣的一刻:自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但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能使开国大典上国歌演奏得和谐、统一、庄严、激昂,当时有一位年轻的乐队指挥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以至几十年后的今天,其名字依然鲜为人知。他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创始人之一、著名指挥家罗浪。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在即。二十九岁的罗浪接到上级命令,由他在开国大典上担任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年轻气盛的罗浪对这样的任命似乎早已有了准备,因为自从由他担任指挥的军乐团奉命到京之后,他的老上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将要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杨成武将军多次召见他,每次都和他谈及此事,每次都详细地询问军乐团的情况。一次,聂荣臻拍着罗浪的肩头关爱却又不失严肃道:“罗浪呀——”他顿了下,又指着在座的杨成武说,“他率领的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毛主席就在城楼上。”聂荣臻又在屋里踱着步扭过头来冲罗浪说:“毛主席要亲自聆听咱们军乐团的演奏,要亲自升起五星红旗。你指挥的乐团要壮国威,壮军威。”罗浪立即双脚并拢做立正姿势,他深知自己责任之重。聂总和杨成武都笑了,这笑如暖流一样,使罗浪浑身产生一种用不完的力量。后来聂荣臻代总长在一次关于开国大典的会议上力荐罗浪,说只有罗浪能担当此任。罗浪睡不好觉了,要知道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罗浪辗转反侧的又一因由是,开国大典上将演奏的国歌到底是哪一首曲子,他心中没个底。罗浪从聂代总长那里得知要他准备三套可能出现的方案:首选的《东方红》是对人民领袖和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的歌颂;次选《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当时风靡全中国,形象地歌颂了革命胜利的源泉;第三首便是唱遍了解放区的、受到青年人厚爱的《新民主主义进行曲》。衔命以来罗浪便开始了认真准备。开国大典是什么样子?罗浪只有自己在心中设想。他的任务是将乐团指挥成一流水平。于是,在北京特有的骄阳之下,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站立训练,晒得黝黑的罗浪和他的队员们个个劲头十足,每天是设想中的国歌,三首曲子在他们脑海中萦绕。然而,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国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罗浪和他的队员们都很熟悉。罗浪和由他指挥的军乐团能有幸在开国大典上演奏这首令人热血沸腾的国歌,自然是豪情满怀,但困难也接踵而来。
首先是时间太紧,已是1949年9月27日。罗浪抓紧仅有的三天时间,他要通过这首荡气回肠、气贯长虹的乐曲,展示新中国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只见罗浪的指挥棒直指长空,整个军乐团在他的魔棍指挥下激情澎湃,惊天动地。
第二个难点是开国大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是由来自不同单位的乐队组成:华北人民文工团军乐团、二十兵团军乐团、华北军区军乐队。每个乐队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要融为一个统一的风格,这就要看指挥的能力了。罗浪这下子可真感到了什么叫食之无味。他全身心地投入,经常痴痴地望着窗外,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他在努力,用他那特别敏捷、灵活多变的双手去捕捉和调动每一个演奏者的情感,形成统一的风格。国歌的演奏通过了,但一想到这次是在开国大典上,要和冉冉升起的国旗同步,要在全世界“亮相”,人人都感到一种兴奋和压力。罗浪看着自己手中的指挥棒,心情如激浪排空,化成一句话便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国歌确定下来之后,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又用什么乐曲呢?作为一个专题,在天安门旁的中山公园,在有名的“来今雨轩”召开了阅兵式指挥会议。会上,人们热烈地争论着。本来会议放在这里召开是主持人的良苦用心,目的是让新老朋友在此优雅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到会者不乏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罗浪是军乐团的指挥,但在众人的眼里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一身军装的罗浪坐在一旁仔细地听着,他不停地边听边记,一会儿便归纳出众人的意见。
有代表性的第一种意见是用世界上通用的典礼曲目,这是有先例可依的;第二种意见是,我们是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应该采用苏联的典礼曲目。会议开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主持人见坐在一边的罗浪一言不发,便点了他的名。罗浪站了起来,有礼貌地一笑。会议上许多人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猜测着,看看他会说些什么。
罗浪极有条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世界上通用的曲子,我们参加阅兵式的战士并不熟悉,到时不好配合;“对苏联的乐曲”,罗浪很慎重地说:“对苏联的乐曲虽然比较熟悉,但是一时找不到总谱,时间只有两天了。”
罗浪这个经过革命风浪锤炼的乐队指挥,尽量用人们能接受而又极客观的理由讲述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中国,是不是用一些我们战士所熟悉的革命歌曲改编的乐曲为好。罗浪简短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瞩目。两种意见一下子成了三种,罗浪的意见似更能为人们接受。于是会议主持人将这三种意见立案写成正式报告由中央决策。
当时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看了方案又及时呈报给毛主席。中央的批示当天就下来了。毛主席仔细看过三个方案之后,在罗浪的方案上批了“同意”二字,并亲自写了“以我国为主,以我为主”几个大字。这样选定了《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二十多首作品为典礼曲目。
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罗浪和他指挥的军乐团在下午l时便进入天安门广场待命。秋天的北京号称“秋老虎”,是言其炎热,可秋天的北京又是最美的,天高云淡,一切都在明媚中透着喜气。参加国庆大典的军乐团战士的军装、皮鞋都是新发的,得体而精神,连胸前佩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标识也光彩熠熠,罗浪有意无意地挺高了胸膛,又整了整军帽,一切都恰到好处。当时,连所用的乐器也都重新见新,闪闪发光。二百人的军乐团以横排二十人竖排十人的方阵排列。下午2时,军乐团正式进入会场,2时30分在天安门广场旗杆的正北面列好队伍立正等候,2时50分毛主席的汽车到达天安门,2时55分罗浪指挥乐团奏响了乐曲《东方红》,迎接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及中央首长,下午3时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主席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下来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军乐团总指挥罗浪指挥军乐团奏响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在国歌声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炮兵鸣放二十八响礼炮。这二十八响礼炮寓意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建已经走过了二十八个春秋。这时人们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罗浪和他指挥的军乐团在欢乐之中更多了一份激动与紧张,汗水浸透了军装,连新上脚的皮鞋里都浸满了汗水。升国旗、奏国歌那一刻在他心中已成为永恒,成为他一生中永远不能忘却的光辉一页。○
题图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