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流
著名抗日将领、新四军军长叶挺曾评论说:“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叶挺将万家岭大捷誉为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并列为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足鼎立、盛名中外、永垂不朽的三大名战,足见万家岭大捷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初期的三次大捷中,平型关大捷是共产党军队打的,指挥者是林彪;台儿庄、万家岭大捷是国民党军队打的,指挥者分别是李宗仁、薛岳。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歼敌近千人;台儿庄、万家岭大捷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首创的辉煌战役,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这三次大捷,充分体现了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全民御侮、抗击日军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节气,值得国人永远为之骄傲。
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平型关、台儿庄大捷广为人知,万家岭大捷却鲜为人知。
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的光辉亮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曾经指出: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四大会战”之一,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对日作战规模最大的战役。而江西南浔线德安的万家岭战役,则是武汉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会战中气壮山河的光辉亮点。
武汉会战前,中国军队已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台儿庄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但也付出了大片国土沦丧、抗击路线递次后退的代价。紧接着,就是著名的“武汉会战”。
自从南京失陷以后,武汉成为“不是首都的首都”。1938年6月,日本政府决定攻占武汉、广州,进一步从政治上和军事上给国民政府以严重打击,并切断中国与国外的通路,扼制其经济生路。日军利用占领我国战略要地徐州后,直接控制津浦、陇海两条主要交通线,沟通了南北战场联系等有利态势,决定以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主力共14个师团,实施武汉作战。
武汉是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战略枢纽。因此,保卫武汉即成为当时全国军民关注的焦点,受到各界同胞的声援和支持,形成了空前高涨的抗战高潮。
这时,国民政府提出“保卫大武汉”动员口号,并调集了100多个师准备保卫武汉。当时集中在武汉及其周围的中国军队主要有:集结于大别山地区的、由徐州撤退的第五战区部队;位于信阳以北、京汉线以西地区的第一战区部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第三战区部队等。同时为了加强武汉的防卫,还成立了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的第九战区。
武汉会战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即从1938年6月至10月,以华中地区为主要战场,以防守和夺占武汉为中日双方主要作战目标的一次大战。武汉会战曾经创下了三个“之最”,即规模巨大之最、千里战线漫长之最与伤亡人数众多之最。据统计,这次会战,中国军队投入130个师、40余艘战舰、上百架飞机,共计110万人参战。中日双方都志在必得,全力以赴。经过四个多月的激战,此次会战日军共伤亡10余万人,且诸多主力精锐元气大伤。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超过20万人。
武汉会战虽然最后失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10月24日下令弃守,但此战的战略意义却是重大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武汉会战后,开始了一个由旧阶段向新阶段的过渡期间,即中国的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的过渡。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肯定了国民党政府这一时期对日作战的成绩:“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影响全局的关键一战,对日军一O六师团以毁灭性的打击。薛岳在后来的《南浔会战》一文中指出,“将此敌(一O六师团)完全歼灭,敌酋松浦仅以身免,遗尸塞谷,山林溪涧,虏血几洒遍矣。”会战“歼敌约四个联队之众”,共计一万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0多挺、各种火炮50多门、步枪数千枝、战马数百匹,俘虏日军官兵200余人。万家岭战役的胜利,震惊了日本和国际社会。万家岭大捷还彻底打破了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原本由第一O六师团、第一O一师团联合进攻南昌的计划,同时还阻遏了日军突破南浔线,由南昌迂回长沙,至粤汉铁路上的株洲,完成对武汉形成大包围的作战计划。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的灵活决策,适时捕捉战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相互协调作战,组织指挥严密,官兵英勇顽强,不怕战死的决心和意志,为后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万家岭大战凸现了中国军队强劲的军威国威
万家岭战役从1938年9月28日中国军队进入预设阵地,到10月13日歼灭日军主力撤出战斗,历时16天。
这次大捷的总指挥是中国军队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长官薛岳,前敌指挥官吴奇伟,参战高级将领还有李汉魂、吴逸志、商震、欧震、俞济时以及张灵甫等。
1938年6月,长江要塞马当失守后,日军在一个月内连破彭泽、湖口、九江三城,气焰极为嚣张,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部冈村宁次下令一O六师团长官松浦淳次郎率领一万七千余人,挺进南浔一线,孤军深入德安万家岭地域。中国守军在万家岭早已设下了一口袋阵地,等待日军入瓮。作战总指挥薛岳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果断决策,把握战机,抽调南浔、瑞武三面兵力使用于万家岭,出敌背西面东,攻敌右翼。从空间及兵力总量上看,由于薛岳兵团本身在瑞武、南浔两线占有防御的优势,再从兵力调配的空间上,也占有运动的优势。在这个地区,薛岳集结了几十万兵力,足以阻挡两翼即第二十七师团和第一O一师团的攻击,并集中兵力歼灭第一O六师团。从地利上看,山地作战对中国军队较为落后的装备无疑是有利的,而日军的重型装备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万家岭战役总部主管作战参谋胡翔回忆道:“万家岭之战,由于每个山头、每户家屋、村庄都反复争夺,因此双方伤亡惨重。记得8月的一天,敌机十余架,在万家岭上空投下200余人,我们以为是敌以伞兵增援。后来据俘虏供称投入的都是排连级干部。到9月底,万家岭被我军完全控制。”
日军一O六师团在出发前,每人仅发6天给养,200发子弹,2枚手榴弹,战至10天后,自带的弹药粮食已所剩无几。师团长松浦中将急令无线电兵发报,申请军部派飞机空投给养和兵员补充。日机空投弹药和食物常常会空投到中国军队控制的阵地上,使一O六师团难以得到空投援助。陷于万家岭战役的日军处于弹尽粮绝、恐惶不安的境地,已成前无救兵、后无援兵的瓮中之鳖。到10月10日,中国军队一举歼灭日军主力一O六师团。
鉴于一O六师团主力大部已被歼,10日之后,冈村严令日军二十七师团、第十七师团、第一O二旅团等在战车大队、炮兵联队的配合下持续向万家岭地区突进,中国军队外围压力越来越大。因预定作战任务总体完成,同时自身伤亡也较大,急需补充休整以利再战。激战中最为英勇的第五十八师,与敌激战九昼夜,伤亡营长6名,连排长127名,士兵4000余名。据此情势,薛岳于13日向各部下达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万家岭战役遂告结束。
万家岭战役歼敌万余人。万家岭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伤心岭”、“不归岭”、“死亡岭”。中国军队在万家岭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整个作战过程中,中国军队始终保持了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大打歼灭战的作战方法,以及组织指挥的严密有序。战后,薛岳向军事委员会发电报告:“此次敌穿插迂回作战之企图虽遭挫折,但我集中围攻,未将该敌悉歼灭,至为痛惜。”但此战对日军整整一个师团以毁灭性打击,可谓战绩辉煌。
蒋介石得知万家岭大捷消息后,亲自拟电嘉奖:“查此次万家岭之役,各军大举反攻,歼敌逾万,各级指挥官指导有方,全体将士忠勇奋斗,局胜嘉慰……关于各部犒赏,除陈(诚)长官当赏5万元,本委员长另赏5万元,以资鼓励。”
日军一O六师团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原本欲与一O一师团合攻南昌的计划也成一纸空文,师团长官松浦淳次郎后调回日本。
薛岳在后来总结整个作战过程和经验时谈及,日军“以第一O六师团、第二十七师团沿瑞武路南犯,似此逐次攻击,实犯逐次使用兵力之大忌,作战指导拙劣如是,宜其第一O六师团被我歼灭。当敌第一O六师团窜抵万家岭时,此处已形成作战焦点,时间空间,较任何方面为重要。我大胆抽调德星、南浔、瑞武三方面兵力使用于万家岭,实合‘把握战机、‘争取主动、‘出敌意表之原则,故万家岭歼灭战,首在作战指导之适切……守备部队之坚忍沉着,保有转移阵地之自由,此在持久战之指导,似尚得要领”。
万家岭大捷的胜利喜讯传开后,全国各地纷纷集会游行热烈祝贺。当时在全国各地指挥抗战的将领和党政要员何应钦、陈诚、程潜、龙云、张治中、黄绍竑、叶挺等发出贺电共55份。南昌、武汉、长沙、昆明、桂林、广州、福州、贵阳、新疆等地,都召开了祝捷大会。各电台、报刊都以显著标题刊登万家岭大捷的消息。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于10月11日发表了《论南浔路的胜利》社论。社论指出:“这次南浔以西的胜利,的确发挥了并且超过了忻口、平型关、徐州等战役的优点,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收获到更大的歼灭效果。”
万家岭大捷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典型战例。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现代史的研究宣传中,往往只注重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而忽视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中,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问题上,现在政要和学界一致认识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缺一不可,互相配合,从中国抗日战争全局来说,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抗日战争是在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上进行的,这两个战场对于争取抗战胜利都是不可或缺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有关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互相配合,过去均侧重于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军队在作战方面的配合,现在也出现了有关国民党军队配合共产党军队作战的研究,这些都是十分可喜的研究趋向。
万家岭大捷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万家岭大捷是一曲彰显伟大民族精神的凯歌。在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突出地表现出一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困难、精诚团结、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气概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万家岭战役中,整个万家岭及周边地区每天都笼罩在激烈的炮火之中,被困于万家岭之敌,抱困兽犹斗之心,对于我军围歼,顽强抵抗。中国官兵与日军在每一个山头、每一个村庄都展开激烈的厮杀,反复争夺,一日而数易其手。如第五十一师与日军在张古山的战斗中,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及山炮的炮击下,阵地成了焦土,并被日军占领八夜,但中国军队利用近战、夜战,全力反攻。第三O六团一营副营长王鸿范,率领第二连冲锋时,与敌军反复冲杀,连长阵亡,全连生存者仅30余人。这样争夺了五昼夜,虽死伤很大,有时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但士气旺盛。正因为有中国军队将士这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决心,才得以几乎全歼日军第一O六师团。万家岭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军队一扫抗战以来除平型关、台儿庄胜利外几乎是屡战屡败的处境,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振奋了中国军队及民众战胜日军的士气和信心。
张古山战斗是万家岭战役中打得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张古山是万家岭战场的锁钥,又是一条重要通道。日军妄图在此打开一个缺口,投入的兵力之多,火力之强,攻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为万家岭战场开战以来所未有。阵地上全为硝烟弹雨所笼罩,狂轰滥炸使人的听觉神经完全失灵,张古山出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激战场面。日军一拨一拨地冲过来,又随着一阵一阵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而倒下,日军尸满阵前,血流遍地。该役我七十四军一五一旅旅长周至道、三0五团团长唐生海、营长胡雄、张灵甫均负重伤,代团长于清祥身中数弹,壮烈殉职,官兵均遭受重大牺牲。
战斗中,有一位连长,肠子流到外面,自己却忍痛塞了进去,用皮绑腿扎上,冲进日军阵地提了两个日本兵的脑袋回来。他向弟兄们说:“病死、被日本人杀死,为杀日本人而死,同样是死,但这三种死在秤上过一过的话,就知道为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杀敌而死是重如泰山!我杀死两个日本兵,已经赚了一个啦!”这位中国军队的抗日英雄倒下了,可惜连名字都不曾留下。
据战后资料统计,日军在张古山阵地死亡4000余人。我第七十四军参战部队官兵18998人,死伤9504人,占参战人数的一半以上。
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万家岭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这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军民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万家岭大捷乃至整个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