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之衰

2009-03-26 08:47李家真
书屋 2009年2期
关键词:道德

李家真

近读柳士同先生《走出道德的误区》(载《书屋》2008年11期)一文,于先生所言之我国道德现状固亦有切肤之痛,所不敢同者,则先生以此归咎于儒家学说也。因为此文,略述本人于此问题之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何谓道德

“道德”一词,或出于道家,宇宙之共理为道,道于具体事物之体现则为德。今人所谓道德,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则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今日社会远较昔时复杂多端,此定义以个人为落脚处,难以涵盖企业道德、商业道德、政府道德等新生事物,但前述种种道德终究要着落在人身上,则此定义亦无不妥。道德依具体时空而有不同,然亦有历年异地终无改变者,或即今人盛称之“普世价值”之体现。至于道德之具体内容,自古及今少有移易者,则以真诚、善良、同情、恭敬、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也(仁、义、礼、智、信五字可以尽之)。至于道德之来源,或为何如此便是道德,先贤皆少论及,即有亦语焉不详。以我陋见,若无高于人类之权威为“真善美”订立人类不能挑战之相关准则(朱子所言“天理”似可解为此意),则我辈只可视道德为有利于人类整体生存及发展之普通契约,本于一切生物共有之求生及繁衍本能。倘是如此,则道德并无神圣性质,终究为着眼于“发展”之功利产物也。于今观之,杨朱之“全生贵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固似不足为训,而最重义利之辨的儒家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细较之亦功利之说,但儒家所说之“利”为私利、“义”则为公利耳。即孟子说“恻隐之心”,引人见孩童将坠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据清代学者戴震所言亦因于人之“怀生而畏死”也。肩天下为己任之联合国以和平及发展为两大要义(亦可只言发展,因和平实为发展之条件也),或即此道德乎?

无论来源何处、是否神圣,上述道德终究已是今日社会之普遍信条(至少是在嘴里或纸上),所以本文所说,即就此道德而言。

我们的道德

我们传统中的道德

我国与西方不同,历来重人伦远胜于物理,故关于伦理道德之学说著作极为繁富,其中尤以儒家为最、于吾人之影响亦最为深远。自先秦至明清代有圣贤大儒,无不于此着意留神。道德标准众说虽纷纭,要言之不出孔子所说之“仁”,不出孟子所说起于“人之四端”(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之仁义礼智也。孟子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故此吾人更须着意讲求,免沦于禽兽之列。孟子虽未阐明人因何有此四端、为何必有此四端以及禽兽为何必无此四端,但此一标准仍旧成为了儒家传统中我国人民之共识。荀子、朱子、陆(九渊)、王(阳明)等人所说虽于性善性恶、性理心理、修养方法、实践方法各有不同,于此道德标准终无异议。至于在此道德标准之下的行为准则,我同胞皆耳濡目染、烂熟于心乃至身体力行,无须笔者在此赘言。自今日观之,此等道德标准不但不过时腐朽,更应当大力提倡也。

所需注意之处,则此道德标准并非因人而设,更非为某人某阶级预备之统治工具。儒家虽然讲行仁义可以王天下,但最后落脚处终究是民生福利,盖仁义者王天下终究胜于不义者霸天下也。即令每每受人诟病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据钱穆先生所解亦只为教人尽己之分、勿以他人行为为转移,并非愚忠愚孝也。君可以不仁,臣不可以不忠,反之臣可以不忠,君亦不可以不仁;父可以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反之子可以不孝,父亦不可以不慈。此理不为不妥,践行之亦非难如登天,私心忖度亦终胜于俗谚之“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及西人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今人以为难行者,以功利过甚、行事必为结果,故此趋向于因人易德、与世浮沉。孔子云:“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而行之不已,今人观之,固迂阔也。此种道德标准不能为当权者张目,正在其非功利态度(虽则如前所述,其“义”亦利之一种)。我国历史中大部分英雄人物皆以失败告终,伯夷、叔齐、孔子、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皆其显例,若以现实成败论英雄,司马迁之《史记》中伯夷、叔齐不得有传,孔子不得为世家矣。成王败寇之观念古或有之,流行乃在今日,论者不可不察。

设若此种标准果曾被匪人用为权术,吾人亦不能谓此标准以及立此标准之学者为非。今人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之《当代》(Modern Times)一书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世界历史,谓西方近世乱象与达尔文、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以至爱因斯坦等人学说有甚大关系,但无人可将此数人视为道德理想破灭及世界大战之祸首,其理一也。

鄙视民众的倾向

儒家先贤虽言“人人皆可为圣人”,却又往往将道德理想寄托在社会上层,总希望圣王化天下,以君子之风化小人之草,存有鄙视民众的倾向。此种思想到了现实层面,便是以政府为道德领袖、以君相为道德楷模。以笔者陋见,此先贤之疏漏处,因政府当以法律维持制约,不必以道德系之也。然则先贤此说亦因我国数千年历史现实而来,未可厚非。将道德理想寄于政府,害处之一便是一旦政府表里不一、失信于民,于民众道德便有绝大摧残。此种恶果,今日之中国已见之矣。

鄙视民众倾向之另一后果,便是儒者之“以神道设教”。我国本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儒者便为教化其心目中不堪造就的民众,造为或助长因果报应之说以收劝惩之效。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笔记》满篇因果报应,题记中便以此自解。此等做法不唯轻侮民智、于民众为大不敬,本身亦为宵小之术、有违光明正大之道德要求(所以如此者,因秉承“求仁得仁,又何怨”精神的儒者本身往往不信或不屑信此种说法也)。果报之说本难服人,自无神论成为普通共识,更无丝毫劝惩之效,助长迷信而已。

古昔的道德状况

我国历史典籍中甚少言及普通社会之状况(非独我国,他国历史亦多重于帝王将相之文治武功,盖因普通人民生活“琐细”而难于记述也),故以今日言古昔之道德状况诚以臆度为多。虽然,今人亦可从前人典籍诗文中略窥当时世风。笔者并非学人,所见亦只驳杂无章之一鳞半爪,仅就所见论之,则以往历代中无灾荒战火之年月,物力固与今时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民风则远较今日淳厚也。《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段常得引用的描述: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与路。入山东村路,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如此社会,想必人人向往。儒家所倡道德于我民之影响至深至远,则此种社会之形成,儒家有大功焉。贞观为中国历史上著名治世,若以此不为常态,或有史家美化成分,则笔者读《徐霞客游记》亦见当时世风胜于今日。徐先生生当明季(万历至崇祯年间),非是达官贵人,书中固有旅途艰难、民生困苦(当时物力及社会所限也),所记途中人事,亦往往见平凡人之善良慷慨,于今日为难觅而可贵。即令以往记载中多有粉饰夸大,此种世风亦足为今人取法,何况以往史家之粉饰,未如近世之甚也。

礼崩乐坏

二百年间的变化

古人说礼崩乐坏,往往本于厚古薄今之思想,寄道德理想于往昔不可见之世,当中固有美好想象。想象不必尽为事实,然此道德理想本身并无问题,亦不可谓不合于当今现实。近世以来,人转厚今薄古,以物质而言此说尽是,以社会道德状况而言则远非如此。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今日之“仓廪”概言之远胜往昔,何以“礼节”转成每况愈下之势?

清季以来,外患迭生,国家民族危如累卵,国中有识之士由是奋然而起,纷纷求新图变。见西人坚船利炮,便思“师夷长技”以为富国强兵之术,时势如此,不得不然。自戊戌至“五四”,当中更有许多人将我国之物质落后归咎于文化传统,倡言一并弃之。以实论之,我国之文化传统固有碍于物质进步,然人类之进步不止于物质进步,人类最重要之进步亦不应为物质进步(人之所异于禽兽者,非物质也),物质亦非衡量人类文明之最高标准(此点辜鸿铭先生《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精彩说明),人生幸福之感觉与物质之绝对数量亦少干系(“不患寡而患不均”非必为求绝对相等,亦可为患不义之不均也),变法图存则可,以物质之落后谓文化传统尽可弃则不可。然此风渐成主流,“人心不古”一语遂成事实。弃文言、字简化,数千年中贤哲遗书对许多人而言便成废纸。传统衰微之际,我国又逢前所未有之文化浩劫。就道德方面的危害而言,此次浩劫堪称横绝古今。法国自由主义学者贡斯当(Henri-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在题为《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The Liberty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Liberty of the Moderns)的演讲中指出,如果政权逼迫民众相信自己不相信的东西、表达并非出自真心的意见,则民众在道德方面所受伤害,较之被迫缄口尤重,因出卖良心乃人对自己之最大出卖也。浩劫之后,国家为发展经济计实行改革开放,长期禁锢之私欲陡然涌出,而防范其泛滥的传统堤防几于不存,横流可知矣。政府既失道德领袖之形象,复于经济发展过分用心,则本无宗教约束之我国,终于进入此传统衰微、信仰缺失、价值理性雌伏、工具理性雄起之迷惘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近世西方亦因达尔文、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人学说及两次大战而面临价值缺失、道德衰微的困境。我国努力学习西方之余,不免将工具理性及物质至上等向为传统所压制之观念一并引入。自全世界言之,人与自然之关系均呈日益恶化之势,此问题在面临人口问题及发展压力的我国尤为严重。人之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周围但有污染恶状,不见佳山胜水,于人之心性情操自无好处。对于历来重视天人合一的我国人民而言,远离自然更足令人神伤。此种情势,亦古昔未有之局也。

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的复杂化

自个人方面言之,今日之社会万象纷呈,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远较往昔复杂,社会变化亦远较往昔为速(且有愈益快速之趋势),虽不谓人人皆应因此目迷五色、无所依傍,而抉择固较往昔为难。人之软弱处,无非诱惑与压力二物,今日之社会中,此二物亦远较往昔为多。应付已令人疲,更哪得许多反躬自省、修养心性的工夫?

物质至上的商业社会

抛开各国之种种特殊状况,则普世传统道德之最大敌人,实为当今物质至上之商业社会。全球一体化趋势难以阻挡,此种有利物质进步的社会形态亦随之将黄金旗帜插遍全球。所到之处,传统社会纷纷解体,传统价值纷纷沦亡,即有反抗亦支绌难堪。人不能无物欲,努力满足物欲亦无可厚非,朱子所欲灭之“人欲”并非人之正常情欲,但不欲其泛滥成灾而已。而商业社会于助长物质进步之余,亦助长物质至上之工具理性,易使物欲泛滥成灾。仓廪实不必能知礼节,否则孔子不必以“富而好礼”为贵矣。验之于我国现实,多有“穷寇富贼”之情状,此理明焉。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存人性美好之间取得平衡,实为当今所有社会面临之共同问题。

于今之计

政府的责任

之所以先说政府之责,正因就我国而言,政府操守与民众道德状况实有莫大关系。揆以当今情势,政府之责在于以法制(此法,非韩非等人之帝王术也)约束自身行为,廓清专权贪贿之痼疾,努力建设公平社会,使民众对社会正义重树信心,不再以“走后门”、“钻空子”、“潜规则”为理所当然。以常人之心度之,多数民众皆愿以光明正大之手段而得遂情达欲,所以不然者,今时社会中由此则不得遂情达欲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民众一直对清明政治抱有很高期望,此等期望若一再落空,纠正社会风气便是梦幻泡影。

除此之外,掌握大量资源之政府亦应大力扶持教育,并予教育以正确导向。笔者所过许多地方,政府非不重视教育(至少口头重视也),至导向则颇有可商之处,视“初中读不完、出门打工难”、“XX县的根本出路在教育”之类标语即可知之。今日许多大学,亦是只教糊口、不教做人。教育固应有助人谋生之用,但若以谋生为根本目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义何存?

社会的责任

社会由个体组成,社会之责实难与个人之责分别言之,但观今日之社会,公司发行泡沫股票、厂家制售夺命产品、广告宣扬金钱美色、杂志竞逐娱乐明星、影视鼓吹帝王权术、书商炮制管理圣经,则欲谓此社会无责任也不可也。商家逐利,理所当然,“强强联合”、“赢家通吃”似亦为商业社会题中之意,然而各类企业机构,亦应知此世上除“强”之外尚有“好”、“善”、“美”等字,组织之终极目标不应只是以数目字计算之利润。政府反复倡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企业亦有可为之处,不必非俟“环境”尽行转变而后行之。变术为道,经营中虑及社会与自然,庶几有补于此浇漓之世乎?近有舶来之“企业社会责任(CSR)”标准,但愿各社会组织能因此义推而广之,于自身责任有更高明的认识。

个人的责任

自根本言之,道德是个人的事情,因一切社会组织皆由人规划掌握、一切社会制度皆由人订立施行也。人人皆有道德,自然有道德之国家与社会。欲改善社会道德,“从我做起”绝非空言。董子(仲舒)有云:“……故知《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此言是极。时时行事皆此心,自是圣贤之事,为常人难以企及。但时时心中存有此念,以此反思一己所为,则非极难之事。如此虽不能至,庶几可逐日近之。笔者少时读孟子,颇景慕夫子所言此境: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知之未能行,赧颜无地,与诸君共勉之!

猜你喜欢
道德
道德声明
道德声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道德的生命力
强化道德建设
论道德榜样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