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每个新年伊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要爆发“天然气大战”,今年年初的“斗气”直接导致欧盟数个国家“气短”。俄乌之间在天然气债务和价格谈判上不最终达成妥协,双方的“气”可能还要继续斗下去。
在一定程度上,俄罗斯对乌克兰“断气”的强硬举动,带有某种惩罚性。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去年底在接受采访时说,俄“未必会忘记”乌方在格鲁吉亚袭击南奥塞梯时向格提供的帮助,这些举动损害了俄乌关系。
双方在乌力图加入北约及俄黑海舰队驻乌克兰港口租期问题上也分歧严重。去年12月19日,乌克兰和美国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宪章,舆论认为乌即将成为北约成员。此外,为对付俄黑海舰队,美国还准备向乌提供数艘军舰。对此,俄总理普京强调,如果乌加入北约,俄有权采取“应对措施”,理论上不排除将导弹瞄准乌的可能性。独联体地区是俄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作为独联体成员的乌克兰不放弃亲西方政策,俄乌龃龉就不可避免。
俄乌斗气,直接影响到欧盟国家,而欧盟却不愿过多介入。这样的立场有对欧俄战略关系方面的考虑,也有其自身的难言之隐。
自去年欧俄峰会以来,欧俄关系回暖,双方致力于巩固战略伙伴关系,而能源合作是关键因素。欧盟1/4的天然气和1/3的石油需要从俄罗斯进口,而俄生产的天然气几乎全都出口到欧洲国家,相互的需要使欧俄双方都必须维护现有关系。
一直以来,欧盟内部在处理对俄关系时总是出现分歧。中、东欧国家对俄能源依赖度更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欧盟内却倾向反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大国也从俄进口相当一部分油气,其能源公司与俄罗斯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往往倾向于同俄和解、合作。由于各成员国利益不一致,所以欧盟很难在对俄关系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俄乌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势背后,还有美国的身影若隐若现。最近乌克兰与美国签署的战略伙伴关系宪章强调,美国将在俄罗斯黑海舰队撤出克里米亚半岛问题上支持基辅与莫斯科对抗。1月9日,美国与格鲁吉亚签署了安全、经济、文化合作协议,并指出该协议与美乌战略协议具有相通性,矛头直指俄罗斯。舆论认为,美国新任总统也将用乌克兰制衡俄罗斯。面对北约无休止的东扩,俄罗斯的“气”自然无法平息。
不过,冲突归冲突,鉴于俄乌双方在天然气供应问题上目前存在的“依存关系”,分歧久拖不决,不仅不符合两国的经济利益,也会损害各自的国际形象。因此,同前几年一样,俄乌双方在经过几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应当还是会找到暂时相安无事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