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回答生活

2009-03-25 04:09朱必圣
福建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灵作家小说

朱必圣

谁都知道,小说是叙事的,事件是它的骨架子,它的高矮,是否壮实,有多少分量,多少都能从这个骨架子上看出来。当林世恩将他的小说集稿子发给我以后,自然先看的是里面的第一篇小说《头发乱了》,果然看到他娴熟的叙事笔法,读起来很舒服,每个情节的过渡或者转折既自然又顺当,完全是一位成熟作家的笔法,是大笔法。小说还没有读完,我心头就有一个想法想跟他说,我想说他是一个可以写大作品的作家。为什么说大作品呢?大作品不单是指篇幅大,也不单是指内容丰富、情节复杂、场面波澜壮阔、语言曲张有度,大作品是指叙写当代的核心价值问题。由着《头发乱了》叙述的事件往前推进,我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家细致的叙述笔法,而且也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精神追索,这一点令我兴奋。这是闪光点呀,这是大作品的苗头呀。

可能很多人没有像我这样意识到这一点,我希望林世恩他能够意识到。遗憾的是,这几年以来,我几乎极少主动去读当代中国作家的小说作品,之前这方面的阅读给我留下一个陈腐的不好印象,总觉得当代作家的小说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充满了人性陈腐的味道,缺少人性中令人感念的思想和精神上的东西,小说中的人物好像被包围在事件里,全都被作家所叙述的事件绞杀了,在整个被绞杀的过程中,连像人——有尊严的人那样的呼叫声也没有听到,大多都是屈辱和肮脏地倒下。《头发乱了》中的主人公李想也避免不了要倒下,但所不同的是通过这个倒下的过程,林世恩将他的精神视点集中在为什么倒下上,这个为什么,成了这篇小说精神索求的方向。由此可见,作家在精神上是有所索求的,人生和人的生命中的为什么,成为精神上的一个尖锐的呼声。

如果精神上没有呼声,当然也可以写小说,他写的小说故事也可以很精彩,情节跌宕起伏,很吸引读者,前几年流行过的武侠小说就是这样,近几年和现在正在流行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像这类的小说,“为什么”根本不是重要的,这类小说甚至压根就没有“为什么”。挖开古墓,看见鬼影闪出,也没有为什么,而且也不需要为什么。在鬼怪的故事里,既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有的只有心惊肉跳。对这类小说的阅读,只能产生心理和生理体验,不可能有精神体验。

林世恩小说中的“为什么”这一精神索求完全超越了种种缺乏精神质量的小说作品,读他的小说不同的是你的精神被他的“为什么”挑动了。一个忠诚于自己医术的医生为什么杀了自己曾经救过他命的病人?一个爱家庭、爱妻子的丈夫为什么爱逐渐流失而走向背叛?虽然主人公身边所有的生活程序都非常正常,可是他的内心逐渐改变了。“我的目光开始变得冷漠,我失去了内心的安详。”作家将心灵捧出来,端到了“为什么”面前,当然这还不是“为什么”所需要的真正答案,可是作家用心灵的痛苦对生活作出了回答,这个回答至少说明了生活不能拯救心灵,生活不能安抚心灵,一切看似健康、安宁也幸福的生活并不能给心灵输入自由和幸福。心灵自有它的要求。

林世恩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离现实生活很近、很近,近得可以感受到它的呼吸,生活的口臭都会直冲你的鼻子。他所叙写的这些几乎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普通的事,普通的人,普通的烦恼,普通的变故。崇高?没有;英雄?不存在。比如《前人质李欢的一段生活》,的确充满了生活味。开篇写李欢陪妻子汪小兰逛超市,妻子的屁股被人摸了一把,李欢没有像英雄那样,把摸自己妻子的流氓打趴下,只是暖言温语地开解她几句,这令他妻子汪小兰很火,老是觉得不能洗刷自己受的侮辱,洗刷不了自己心里肮脏的感觉。李欢从这样的生活中找不到任何为人的崇高感,一件小事就可以把暂时的小小安宁打翻,比一件瓷瓶还脆。生活没有令人欢欣鼓舞的东西,生活里充满了暧昧的情感以及蠢蠢欲动的各种欲望,而这一切随时可以打翻安宁,把它砸得粉碎,直至消灭生命。看小说就知道了,故事的结尾:一把情敌手里的刀,扎进了他的胸口。

《俯冲》写的也是生活故事,都是为生活忙、为生活奉献的故事。在这里,好像找不到“为什么”,因为生活是缄默的,生活不开口,不提问。要是问问题的话也就是问“工资多少?”“什么时候升官?”当了官的,“什么时候提拔,当更大的官?”等等。生活从不提价值和意义上的问题,正因为是缄默的生活,所以没有问问题的声音,只有生活行进的声音。所以,生活之中的人物,要么是生活口吐出来的秽物,要么就是被生活消化了的营养。生活还有一种功能就是磨钝人的心灵,把人敏感和善良的内心磨得没有了感觉,没有同情,没有爱,也没有了精神觉悟;它反而把欲望磨利密尖锐了,时时在内心里戳你的心壁,把你从梦中戳醒过来,把你戳得不安,把你戳得烦躁。林世恩的这类小说,充满的都是这样不安而烦躁的人物,他把生活的这种钝化人心灵的功能叙述得细致而尖锐,总能触到人的痛处。

《未被捅伤的声音》是世恩一篇得奖的作品,这篇作品传递出来的生活的声音太粗重了,难以回避。人被刀捅了受伤了,但生活很快接受了伤痕,没有丝毫的反抗。之所以刀没有遭遇到生活的反抗,是因为生活太过懦弱,它没有力气反抗。陈大印(小说的主人公)的身体有说不完的声音,可以把这种声音看作为小说的一个隐喻,声音是没有意义的,对陈大印来说,明晰的愿望就是把儿子陈小印培养成博士,但这路程太过遥远了,甚至连启程也还谈不上。总之,生命的所有目标看起来都遥不可及,反而让刀早早实现了暴力夺命的目的。悲剧呀!

我们被生活大大小小的事件包围着,在其中我们有过疑问,想要问“为什么”,而更多的时候,我们连为什么也问不出来,好像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现象,是必然的,是我们的命运,没有必要问“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生活似乎没有问题,生活只有现实,只有面对。这其实就是生活中那种物质主义的味道在人类的心灵中已经弥漫开来,将人心包围得紧紧的,连呼吸都困难起来,这时候当然就提不出问题,因而原先的“为什么”的呼声也就隐没了。

世恩是我的弟兄,我们知道那“为什么”背后的真正答案,这是我们明亮的地方。石头常常也温暖,因为它是被阳光照的;月亮常常也明亮,那也是太阳的光辉。我们不是石头,也不是月亮,我们有灵魂,有了灵魂,就得担当有灵魂的那份重量、那份感情、那份理想,更要担负那份爱。当我们用爱关注生活,关注我们笔下的文字的时候,我们会困惑,不能明白生活怎么能没有爱,怎么能没有幸福,怎么能没有平安,怎么能没有盼望。若没有这一切,那还是生活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是真正的那个“为什么”。

其实,答案不在别处,答案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对生活的一个解,一个回答。

责任编辑石华鹏

猜你喜欢
心灵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