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2009-03-25 07:12
中国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本历史能力

朱 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来临,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有关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特别是历史教材,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的教材。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教科书编写的改革力度,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历史课堂阅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提纲去阅读

“疑乃学之始。”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这种方式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点、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几个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的思考题,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不背离目标。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在方法上可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阅读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脑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教师可以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对于不认识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样,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所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及难点。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挈领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当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带着问题和提纲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二、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寻求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应就前面列出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训练概括表达能力。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会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所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如果从高一起就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让他们学会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辨析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阶段性的衔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积极提问,由教师解答并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当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或者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讨论通常可以分小组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首先要尊重,对其中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还要给予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自然可以深化教与学的效果。

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创新、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其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但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与判断。

三、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阅读书,发展到从不同角度阅读;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往往是通过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将各部分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这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纳的线索越多,其对历史知识网络就越熟悉,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每节课都如此,就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就会越来越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这应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考虑。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归纳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以理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归纳时要注意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对人、事、制度进行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两张皮”或生拉硬扯。另外,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和体会,做到烂熟于心,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运用。教师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课时避免掺“水分”。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能否得以发挥的关键能力,只有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最终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课本历史能力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新历史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