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诗故我在”的绿蒂

2009-03-24 04:31胡小林杨传珍
诗潮 2009年2期
关键词:秋光之桥云影

胡小林 杨传珍

胡小林:诗人绿蒂是文艺协会的领导人,既是诗人也是官员,属于“两栖”人士。在商品拜物教遍及生活各个角落的工商社会,文艺官员的身份是很尴尬的:作为官员,他要组织协调一系列文艺活动,从事一些琐碎的事务,没有纯艺术家那么超脱;当他出现在经济部门的官员面前,又囊中羞涩,没有大老板那么财大气粗。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人,如果没有文艺创作的成就作根底,得不到同仁们的拥戴,而在创作上成绩斐然的人,一旦做了文艺家的公仆,往往被事务拖累,久而久之会沦为纯粹的官员。绿蒂先生在担任文艺协会领导人期间,虽然外部条件不尽如人意,他却和同仁们坚守这个阵地,组织了许多有益于台湾文艺发展的活动,使文协组织名副其实。难能可贵的是,在此期间,他的诗心不老,诗情不减,笔耕不辍,不时有诗集问世。这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杨传珍:刚刚出版的《秋光云影》,是绿蒂先生近两年诗作的结集。从这四十多首诗作里,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发现绿蒂先生在扮演着称职文化官员的同时,诗情依然饱满。

胡小林:从《返乡》一诗里,我们读到了诗人的怀旧之心,从《单薄的寂寞》里,读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从《山城风雨》里,读到了诗人的菩萨之心,从《秋分的两样礼物》里,读到了诗人对世界的痴

心,在《东方假期》里,读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在《两颗红豆饼》一诗里,读到了诗人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之情,从《这一生》里,领略了诗人对天地造化的解读……

杨传珍:你这是从意义层面作的价值判断,绿蒂先生的诗,在诗艺上,也值得称道。比如《秋光云影》中的诗句:“霜降已过/为何秋的脚步依然停驻/在这幽静的山城/蝉嘶断续孤单/榄树欲红未红/晚霞艳艳烧遍海洋的天空/落叶在纳风亭上散了又聚/等待我来收割/这一年最后的秋光云影”。

胡小林:由这几句诗,让我联想到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同的是,刘禹锡面对秋意而表现出来的乐观,是胸怀悲愤的大声疾呼,有自我壮胆的因素,绿蒂先生面对秋光云影而表现的乐观,是对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由衷欣赏,是溶入其中的忘情,他没有隐藏淡淡的伤感,这正是诗人的诚恳与可爱之处,也是这首诗意蕴丰富的关键所在。

杨传珍:绿蒂先生此前已经出版过《春天纪事》、《夏日山城》,这本诗集取名为《秋光云影》,自然以书写咏赞秋天的为主调。我想,这既是诗人出于每本诗集有一个相同基调的考虑,也与诗人的年龄有关。年过花甲的诗人,阅人阅世多了,对年轻人看重的事情,可能觉得很淡,而别人觉得微不足道的事情,他可能异常在意。面对纷繁的世界,不可把握的神秘人生,他要用良心与理智进行双重过滤,提炼出自认为珍贵的部分加以守护,用情感进行金妆玉里,用诗心升华。所以,他在《因为秋天》一诗里写到:“因为秋天/我赞美大地的包容也真珍爱心中的孤寂呼吸森林的清新/也聆听落叶的叹息”。坦然接受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的光临。

胡小林:人是精神的存在,更是情义的存在,从绿蒂先生的许多诗作里,我们能够得知他是重情义的人,他为愚溪先生的诗乐写的《风的故事》,称赞这是“虚构的真实”,是“从未落幕/永恒的星灿/是原乡风帆不退的航向”。但是,诗的形象是建立在高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抽象就没有超拔,就没有普遍性,就不能为他人所接受,因此,绿蒂先生的诗,在塑造具体物象的同时,善于化实为虚,把个人情感升华为艺术形象。《四个背影》一诗,先写父亲的背影,继而是爱妻的背影,这两个背影已经由真善而优美,接下来是似真似幻的诗人背影,这个诗人,既是诗人的自诩,也是所有诗人的缩影。最后,出现了“无法定义的背影”,使这首诗完成了由实到虚的转换和升腾。

杨传珍:通感是中国诗歌传统的瑰宝,可是,随着直白书写的大行其道,许多年轻诗人不再追求这种神妙的张力。绿蒂舍不得丢掉它,不时地翻新这种诗艺,像“月光汩汩/淹没了虚拟的心情”这样的句子,短短十二个字,却拥有视觉、听觉和第六感官才能感受到的审美讯息。

胡小林: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审美文体,伴随着人类由童年走到今天,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这种文体的节俭特色,也就是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无限丰富的内容。在记忆之桥里,绿蒂先生用记忆中的一座桥作为具象,生发出无限宽广的境界,我们可以把这座桥理解为时间之桥,空间之桥,情感之桥,社会之桥。

杨传珍:我们现在回到开始时的话题:作为官员的绿蒂,为什么能够保持诗心永在,诗笔不老?

胡小林:这是由他的心态决定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是此在的存在,他在世界中把自己伸展开来,并献身于和他在一起的这个周围世界,这意味着个体之我与别人一起存在,共有一个世界,也就是共在。因为共在,此在变成了“人们”,世界变成了“庸常人”的世界,成为非本然的自己。作为官员,绿蒂扮演的是“常人”角色,即非本真的自己。他在展开自己的这一社会角色时,尽管“能够胜任”这个职务,但是在个人情态上,他并不甘心,经常渴望返回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如何返回?这就是继续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在灵魂冒险中冲出庸常生活的遮蔽,以歌声召唤健全的生命形式。这样,诗成为拯救个体灵魂的诺亚方舟,诗人坐在上面引吭高歌,返回本真存在的家中,在诗国的殿堂里,“诗意地栖居”。这样,他在人情练达的同时,守望着诗的圣土,“我诗故我在”,成就了他的双重事业。

注:胡小林:山东省枣庄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杨传珍:吉林大学文艺学硕士,山东省枣庄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猜你喜欢
秋光之桥云影
深秋感怀
茅以升:立强国之志,建强国之桥
天空之桥
芦花
以爱为质花下客
秋行
云影
君子
欧洲之桥
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