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柴
小 传
拾柴,本名徐燕,湖南华容人,20世纪70年代出生。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刊物。有作品入选诗歌年度选本。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某银行。
在《另一种注视》中,她使用了反照式写法,她不写人,写影子,写影子的对话。这样,让事物与观照者之间有个距离,产生视角更为清晰事实更为鲜明的效果。我们看到,真实开始发挥她的力量,而且只有立定真实才能发挥的力量。就是说,她对生活的切入,已经从浪漫转向了现实。也叫她实现了从抒情诗人到后现代诗人的飞跃。只是她内心中,太喜欢“另一个”了。对“另”的探索,叫她心有不甘。在找到“另一种注视”后,她想找 “另一只法码”,以平衡她那不断压下又翘起来的心。从“注视”到“另一种注视”,到“找另一个法码”,她的诗多在一对矛盾中展开,这赋予她诗的文本极大的张力和魅力。就像左右摇摆的钟摆,永远摆不出它左右的九十度,诗思在这个推动力的驱使下延宕着有效的时间,和应有的平衡。
——李蛮蛮
吃米糕
他们在眼前吆喝——
踮起脚
好奇地掀开那只黄色的木箱盖
纱布微微冒汗
荷叶淌着碧绿
我要,我要
揉搓着脏的手
递上那张皱皱的钱角儿
我们兴奋地捧回一小撮天边浮云的欢乐
他们在眼前吆喝——
花白了头
两粒新鲜的黑芝麻
像两颗尘埃
镶嵌在滚烫的白云中央
一只脏手的记忆
低头间
赫然醒目
母亲的缝纫机
几次回去,都瞧见母亲
在踩着家里的一台旧式缝纫机
相当沉缓而有力地踩踏着
而母亲眼睛不再清澈
踩踏,踩踏
然后总是漫长时间的停顿
逢到这时候,她总是不吭声
一个人默默地考验自己的眼力
透过房间的纱门,我望着笨拙的母亲
在第四次终于将线头穿过去了,白色的线
绕过母亲的头,又恍若是母亲的一根白发
幸运地穿过时间细小的针孔
而岁月对她的奖赏:
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条
在她满是茧的手里缠绕成
一只鞋垫,一个小布袋,一块桌布
或是我们准备将岁月的微尘
一次次清洗的拖把
沙 女
泥足深陷
双膝跪着战栗
肚脐是沙之唯一容器
言辞的沙砾
时光的沙漏
在静默中愈合
拉拢还在沙沙作响的眼帘
那是我
活着的
唯一感知
肝肠寸断的人们啊
请原谅我
迟迟不肯抖落沙粒的欢乐与哀愁
土豆的恍惚
七月,我初识你
预感到什么要发生
神秘莫测的未来
叫我如何是好
我郑重地以爱的名义写下一封信
阐述那不得要领的情愫
和纷乱的枝杈
穿着华丽的斗篷过来吧
你是最英俊的男爵
而我需要一只铲
削足适履
我轻微的赤足还能打动你吗
这一次我只有在纸上种下你
去芽,培土
和上七分喜悦及三分疼痛
而那屏息的黑暗
让我再想想
天亮前你要记得是谁给你的
天鹅湖
一束突如其来的光——
透过一场濡湿的雾,狠狠地
砸向了我,通体透明的我
此刻显得多么楚楚可怜
我原本并不指望
它的到来,又有多少双眼睛的光
也照在我寒战的身体上
我啜饮的泉水,在光线中蒸发了
我的羽毛,开始了苍白的悼念
我纤细的足踝,在光圈中
晕眩,我的湖泊渐渐失去了方向
多么强劲的光——
黑夜的暴力者,延伸着
一个影子噩梦般的追踪
那最后一只天鹅,唯有纵身一跳
蝉 蜕
母亲的手
牵着我的目光
向上
终于够着了
那只贴着标签的
枣红色药屉
抽开
小心翼翼地捧出几只
好像它们还活着
用微型秤称量:
4.5克
从那个时候起
我笃定以为
那是五只蝉
集体魂魄的重量
野孩子
学校对面堤岸的那棵杨树下
我们用三五丛刺花扎成一间花屋
为了有人替我们照看小屋
我们还“生养”了一大群孩子在里头
也学着父辈在我们脖子上
挂上锃亮的银锁那样
我们屏息静气
颤巍着手指用刀片
在树干上刻下一排
歪歪扭扭的字迹
那是我们神圣地赋予孩子们终生的姓氏
一群野孩子──
这是离开乡下
到镇上的头一天
陌生的大人瞪着我们时说的
我的少年
光明的最后一个使者就要来了
和煦的晚风也会轻柔地拂过我的耳边
在天黑之前
我一定要鼓起勇气
劝说它们
那夺人魂魄针尖的蓝
再不要沾着鲜红的血液
去亲吻一团干净的棉花
可天使不在人间
天使从来也不会指点我的盲目
我只能躲在花朵隐秘的激荡里
屡次说着无用的喃喃之词
我要等着我的少年
自己从花瓣里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