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新闻图片真实性的维护

2009-03-24 04:31李云雅周伟红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真实性摄影

李云雅 周伟红

近年来,数字化摄影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越来越普遍地融入到新闻摄影之中,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图片报道的时效性,然而不可讳言,日益普及的数字技术也为新闻图片的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新闻图片的真实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那么如何维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就成为目前新闻媒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记者自律是保证新闻图片真实的道德保障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记者的自律既是一种职业意识,又是一种道德意识,强调用记者的专业化原则来规范记者的行为。强化记者的自律意识要求记者恪守职业本分,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谨慎自律,从内心、从新闻职业的特点出发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行业的尊严、荣誉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抵制住各种名利的诱惑,从而构建媒介的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向受众传递真实的新闻信息就成为记者自律的主要内容。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形式,新闻摄影也必然要求以真实为生命,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是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的。加强记者的自律意识,从报道主体的思维深处做起,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源头性措施。也正由于此,许多新闻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团体都先后制定过不同形式的自律性的新闻摄影规范。中国记协在1991年制定、1997年修改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也规定“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中国新闻摄影学会2005年10月制定的《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第二条指出:“尊重新闻摄影采访规律。用科学、正确的采访方法拍摄新闻照片。特别是在事件性新闻摄影的采访中,尊重新闻事实,不干涉被采访对象,坚持‘抓拍。反对在新闻现场‘摆拍、‘组织加工和‘策划新闻事实等违背新闻原则的做法。”第五条也指出:“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除必要的影调处理外,不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应该说,道德自律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记者的自律意识除了表现在采编制作过程的道德意识之外,还表现在记者对自己有违道德规范行为的自觉检讨和错误的纠正上。不管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如果新闻图片确实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要勇于承认并积极纠正,把失实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不应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批评,固执己见,最终不仅会给当事人和所在媒体的荣誉带来损害,而且重要的是它会影响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如2008年2月23日,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在网上公布评奖结果。2月25日,“金镜头”奖评委会接到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作品《为什么不回家》作者王一的来电,表示这组作品第七号照片的天空是经过加工拼接的,主动申请取消获奖资格,并表示歉意,从而使得评委会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挽回影响。虽然对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意识的记者来说应该将造假的意识消灭到最初的萌芽状态,但是这种事后勇于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记者的自律意识对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媒体把关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的组织保障

根据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信息包括新闻图片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是一个相互联系完整的系统链条,从记者拍摄图片到受众接受信息之间必须要经过新闻媒介组织内部一系列的传播把关环节,而这些环节的严格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从信息传播的环节上来讲,媒介编辑把关是防止假照片进入公众视野的最后一道屏障。事实上,许多假照片之所以能够得以外流传播,都与媒体编辑把关不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传播媒介的严格把关就成了制止假新闻图片重要的组织保障。

首先,恪守真实性原则,强化媒体的把关意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原则要求媒体不能为了追求图像表达的完美而牺牲新闻摄影的真实,不能为了照片的冲击力、版面的美化而私自修改照片。如备受关注的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指复制造假之后,刊发此图片的《哈尔滨日报》摄影部主任张长友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仅不承认错误,还一直替作者辩解:“不存在处理结果的问题。对于鸽子,就是正常拍到的情况。”①实际上,近年来之所以频频出现新闻图片造假事件,都与媒体有关领导和编辑把关意识的淡薄直接相关。

其次,提高编辑对图片的鉴别能力。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图片编辑在编发数码新闻图片时,除了应具备数码摄影技术知识和图像软件使用技能,还应该具备使用电脑检查数码图片的属性和原始格式数据的技能,尤其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备鉴别数码图片的能力,预防经过合成处理的新闻图片蒙混过关。对于完美的照片要特别留意,对过于“精彩”的数码照片,编辑一定要查验“电子底片”——RAW原始档。

另外,媒体把关还要注意把好人才关。目前,在媒体中从事新闻摄影的记者大都没有受过新闻传播专业的系统学习,大都是从摄影专业人员或其他专业转岗而来,这就造成了新闻摄影记者队伍的混杂和参差不齐,专业素养低下,自律意识薄弱,缺少对新闻真实性意义的足够认识。如《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作者张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看到画面左侧天空比较空,为了让照片看上去更完美,就用PHOTOSHOP软件把右侧那只鸽子复制到左边来了。我觉得新闻事件是100%真实的,照片90%是真实的,一只鸽子并不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这种观念在新闻摄影界较为普遍,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新闻摄影造假现象的泛滥。

新闻法规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的制度保障

法律法规是经过国家法定程序制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权力性规范,在高科技条件下,为了维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维持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假照片制造和发布者的制裁也才有法可依,让造假者失去生存的空间,以切实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国内有关专家呼吁,要规范新闻行业发展,还需早日出台新闻法,对行业标准、造假行为界定、惩治方案等方面进行细化,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现在新闻业界内部正在用案例的方式对这一呼吁进行解读。如原《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的摄影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曾获得《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但被发现造假后,不仅被报社解聘,而且成了因照片造假被业界封杀的第一人。在事发之前,他的工作履历相当漂亮——时任《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还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等头衔,自此之后,刘为强又多了一个称号:“刘羚羊”。《大庆晚报》总编辑王忠一也因此引咎辞职。其实,在中国新闻界已经连续发生了多起新闻照片造假事件,其中如“刘羚羊”这样得到解决和处理的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的惩处也只是在行业内部进行,我国虽有惩处假新闻制造者的规定,如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刊刊登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被惩处的造假者却非常少,通常的假新闻图片除了遭到舆论谴责外,假新闻图片的作者、编者以及媒体领导大多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处分,对制假者没有形成致命的打击。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法规,使得制假者不愿也不敢造假,使得虚假新闻在法制社会中没有滋生的土壤和成长的空间。

群众监督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的社会保障

除了法律法规的刚性规范机制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监督力量,对于维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而言,这些监督力量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为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系统工程当中,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不同监督力量的功能发挥。

首先,充分利用受众的监督力量。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受众是虚假新闻图片的最大受害者,因此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防止虚假新闻,必须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监督力量,新闻媒体要虚心接受受众监督,集群众的智慧,借大家的慧眼,让假图片无处藏身,无机可乘。很多经过处理、合成的假照片都是首先被网友质疑而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最终使造假者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

其次,积极实施行业组织的监督机制。通过相关的行业组织监督,例如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摄影学会等来加强对新闻队伍的行业规范、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监督,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保证新闻摄影的记者队伍能够健康成长,从而有效地遏制虚假新闻图片的产生和传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2008年3月制定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第8条规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拒绝违背新闻摄影真实原则的作者参加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所有新闻摄影作品的评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在“广场鸽”事件之后表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将成立假新闻照片举报中心,并在中国新闻摄影网、华赛网设立打假栏目,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举报等多种形式,加入到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的行列中来。同时,在以后华赛等新闻照片的评选过程中,也将成立专家技术咨询顾问组,为评选提供权威的技术鉴定和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维护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让“新闻=真实”的道理成为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及整个新闻行业的共识,还受众一个真实新闻摄影的世界。

注释:

①陈万颖、马军:《新闻照片造假频发背后:媒体不自律追惩不严厉》,《青年周末》,2008年2月21日。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真实性摄影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广告的真实性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摄影42℃展版
新闻照片中的以军装备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