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通识型美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09-03-24 04:31肖大雄李慕兰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课师范生

肖大雄 李慕兰

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作为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美术课应该占总学课时的多大分量?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真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辩证地对待美术课已成为教育战线中有争议的问题。就我国各师范院校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们都存在厚计算机薄绘画的现象。就目前的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有几个弱点:一是创造性的构思不丰富;二是绘画占时之少;三是美感与色彩感差 。总的看来就是美术的基础训练不够之故。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一种直接的构图训练。同时也是绘画与美育的基础训练,师范院校的美术基础训练应该加强和充实,而不能削弱。

师范院校的美术课,实际上是每一个师范生美育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我们就是要通过师范美术基础课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来达到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让我们一起回顾绘画的发展史,在中国古代绘画是以新石器的彩陶纹饰为发端的,它与中国古文化起源于同一时期,距今已有5000~6000年。那古朴而神秘的纹饰,其水准之高令人惊讶。如:半坡的人面鱼纹,商周的青铜器,奴隶主的日常生活品以及大量为祭祀、记录战功而制作的礼器。当时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规范,这些纹饰是奴隶主阶级“以神设教”的需要。随后在绘画题材上也日趋丰富成熟,如:采桑、宴乐、田猎、射戈、 战争等。此时的绘画已有了生活和人间的趣味。作为独立的艺术样式的绘画,已经从彩陶和青铜的纹饰中出现。

秦代的绘画较少,但是,秦兵马俑也是时代造型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和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中国绘画达到完美程度的朝代是唐宋。元“意”明“趣”也正是绘画美的本质。

在西方,1820年4月8日,《米洛岛的维纳斯》在爱琴海上的米洛岛出土。维纳斯是理想中的美神。

公元前9~8世纪,作为西方艺术源头的古希腊艺术在吸收了克里牧——迈锡尼文化和埃及、西亚文化基础上开始形成。公元前5—4世纪达到了高峰。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都说“模仿自然”是艺术的本质,认为“人的最初知识就是模仿得来的”,“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画家所画的人物应比原来的更美”。

4世纪,西方艺术进入了拜占庭艺术——基督教艺术。

14世纪,西方绘画从抽象转回现实。从宗教幻想转到理想与现实。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虽重视生活和自然,但仍把希腊古典艺术作为理想美的规范。瞬间美被认为是最宝贵的,艺术家最有效的是表现自己。这些观点就直接导致了印象主义的诞生。印象主义是以反传统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现代主义绘画,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而在西方绘画中没有哪一派绘画能像现代主义绘画那样和哲学有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外国的艺术教育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对美术课基础训练的要求开始有所松动。纵观国内外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基础。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为教育后一代服务的,是培养学生而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师范的美术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反映,绘画艺术反映着每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征。

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艺术创作,它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我们说绘画是科学,是因为它协调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了适度的想象空间和联想的空间;我们说绘画是艺术,是因为它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美化了我们的心灵,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带来了欢快,带来了美的享受,激发我们去联想和思考。如:周顺斌的《升》,罗立中的《父亲》,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潘天寿的《雨后千山铁铸成》,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也就是绘画的现实功能与精神功能。绘画又是社会组合的有机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生产力和这个社会的文化艺术的发达程度和水平。

现在,绘画课基本上设在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学前教育,而针对其它专业的师范生所开设的绘画课少而又少,大多数基本没有绘画课。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各中小学的学生。学校、教师、学生是整个教育的统一体,其功能的具体表现,则属关系的范畴,它们是辩证的。

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有三:一是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内在素质。

绘画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其它学科教师表达意图的手段之一,如:艺术设计、小学生的图解、看图说话、学前儿童的涂鸦想象、意愿画等等。可以说绘画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语言。

绘画创作的过程应在构思的基础上,从草图——修正草图——落幅。对于较高的绘画创作,如:平面的布置(构图),立体的想象,线条的处理等,无不作用于创作的构思。许多大师如江雪先生的速写稿故宫后门望景山、建国门立交桥,门德尔森(Eric Mcndel-sohn)百货大楼的方案草图 (附图)就是很好的例证。

绘画技能技巧的训练非常重要,就拿艺术设计班的同学来举例,同学们的美术基础好,只需在很短的时间内,半小时或一小时画好一幅较完整的同时又有一定水平的草稿。而美术基础差的同学则花几天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说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将来的工作效率。

师范院校的绘画课多是从几何体的素描入手,对几何体的描绘是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石膏几何形是单色的,易于表现空间体积。而对静物的描绘,则着重对其质地的认识和表现。我们所要描绘的东西很多,风景写生是对物体处在一定环境下的空间构图,是环境色彩以及单体与总体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如:人物、车辆、建筑、植物、河流、天空、花草树木等等可以说是思维与实际联系,是理解空间的最好学习。我们的学生只有深刻地研究大自然提供的素材,才有能力把素材提炼加工,典型化,并且使它变成作品。“研究一切,认识它的本质,即便已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大师,也还要以儿童般的天真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这就是绘画和雕刻艺术中要达到真正的技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绘画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虽是长时期综合性的问题,但多依靠美术课的长期训练。所谓审美能力就是艺术造诣、形象思维以及评判能力的总和。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对于文艺作品有一定评判力与鉴赏能力,分辨其良莠。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进步,最终提高创作能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学生们只有做好充分的美术基础训练,才能结合一定理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创作构思时,作出和组合成各种有机的空间。

思想中闪烁的各种“灵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创作激情。创作激情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启示,一是审美能力和艺术造诣的发挥,要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就必须认真地进行训练,创作热情是要激发的,激发创作热情是和兴趣、感情密切相关的,而兴趣的培养与提高又是在一定训练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见,师范生在校期间要有一个良好的美术基础课程的严格训练,这是必不可少的。

师范院校开设通识型美术课是必须的,但是,有了美术课,教师又如何去执教。一定的程序要求下,要有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素质不一,各有优势,我们不主张一定要将所有的师范生绘画水平拉到同一个水准。我们要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来培养师范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爱好,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并且取得成效。师范院校的美术课是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的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基础课或选修课。总之,我们要不断探索师范院校美育教育的新形式,大力拓宽美育教育的新载体,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教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索洛维叶夫、斯米尔诺夫、阿列克赛耶娃:《素描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2]王庆生:《青年美育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肖大雄、李慕兰: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美术课师范生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