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赢得了众人的爱戴,于是舜将首领之位传给了他;屈原怀忧国忧民之心纵身一跃之后,得到后世龙舟粽子端午节的永远追怀;白居易的诗歌,连普通老妪和黄毛小儿皆能传诵;有井水处,就能唱柳永词……
每时每代,都有标志性人物以各种方式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的精神坐标。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从战争英雄到道德楷模到个人爱慕的对象,从全民崇拜到粉丝团体,偶像越来越真实,也离大家越来越近。
50年代:缅怀先烈、继续革命的热血年代
标志偶像:董存瑞 黄继光 刘胡兰 邱少云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民众得以修生养息。物质生活虽然仍然清苦,但这来之不易的安宁日子,让人们难以忘怀那些为了新生活舍生忘死的英雄先烈。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人们干劲十足,一个个生产模范在报纸和广播中,以健康高大的形象树立在人们面前。那时的《人民画报》封面,有民兵先进、有高产模范,还有女拖拉机手,也有斗志昂扬的矿工。
60年代:舍身忘我、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
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正是社会主义初建时期,家底微薄,困难重重,决定了这将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
这个时期也是偶像的“黄金时代”,每一个偶像的出现都会造成全民性的影响,其普及程度是后来的偶像们所不能企及的。当然,这种全民崇拜的背后,必不可少主动宣传和单一媒体的推手。
70年代: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
标志偶像:邢燕子 陈景润邓丽君……
邢燕子,积极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知青楷模。陈景润,数学家,一颗耀眼的晨星出现在70年代末期,代表了整个社会对重振民族科技文化的热烈期望。这两位是官方顺应政策或时代的需要一手树立起来的,并凭借强大的宣传成为全民的偶像。
文革期间,文化产品单一枯燥,虽有传唱不息的样板戏,其间的高大全革命形象却并未成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标杆。而民间悄悄流传的“靡靡之音”——来自台湾的邓丽君,是大陆第一个非官方确立的娱乐偶像。
80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
标志偶像: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
上世纪80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
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万众仰慕的焦点;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甚至非文学青年心目中的神;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内地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
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内地,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翁美玲、周润发、山口百惠、BEYOND、张雨生、费翔等人的贴纸是当时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拥有的“宝贝”。
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90年代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标志偶像: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王菲……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化。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变换非常迅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早期,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的影响至今不息。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在这个时代,周星驰和王朔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以嘲弄一切正经事物、调侃一切权威和正统的游戏态度成为了青年的新偶像。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青少年的偶像主要是来自港台的娱乐明星,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占据了青少年的眼球和感官。
另一种趋向则是对“实用型”偶像的崇拜。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知识英雄、企业家成为青年的新偶像,崇拜比尔·盖茨的人比比皆是,是属于同龄人的80后作家也成为年轻人心中新的偶像。韩寒、郭敬明等人成为文学领域的明星。
21世纪:我的地盘我做主!
标志偶像:周杰伦 李宇春 东方神起……
意义的消解,信仰的迷失,信息的洪流,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多少感到无所适从,但是接触到更多资讯的他们,总会找到自己!于是那些个性化(但更加商业化、包装化)的娱乐明星,尤其是选秀节目中的“超女”“快男”纷纷涌现。
但在这个分众化时代,古今中外的风骚人物都有可能在现时的中国赢得或多或少的“粉丝”,甚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偶像也不乏追随者。
只是,在今天,除了商业包装的推手,官方树立模范的单方面意志已经没有了市场。
今天的你,还有偶像吗?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经历的人和事可不少,但我总是在吸取我身边人的长处,我的身边有无数的偶像,现在的我就是无数偶像的集合,我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偶像。
⊙我的偶像是那些积极向上的人,我觉得各行各业都应该有偶像,只要对人民好的,就能成为偶像。
⊙现在还是有偶像,这是个多元的社会,选择余地很大,像李阳,俞敏洪,李宁,只要能给你上进的力量都可以作为自己偶像,我是80后,我相信社会在朝好的一面发展,不要做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偶像从来就不缺乏,唯独缺乏觉醒的人。
⊙不同年代不同的偶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当我们对个人的崇拜不再横加干涉,不再搞大一统,我认为社会才真正进步了。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南方都市报》“曾让我们深深感动——70、80、90年代的偶像变迁”一文)